神學導論(一)

閱讀材料﹕第11-24

 

目錄

 

011A               清教徒的釋經(巴刻)                                                          3

 

012A               認識神的知識論﹕三個視角(傅蘭姆)                            16

 

013A               系統神學是應用,是倫理                                                    23

 

014A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帝的低就」                    38

 

015A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第一章﹕「論聖經」                40

 

016A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54

 

016B               認信「《聖經》無誤」的意義與當今適切性                    62

                        I「《聖經》無誤」當今之重要性:致異議者   64

                                    II.當今《聖經》觀巡禮                                         66

                                    III.「《聖經》無誤」的真義                                70

                                    IV.「《聖經》無誤」的涵義                                72

                                    V.「《聖經》無誤」的應用                                 77

 

019A               上帝就是正典﹕

《新約聖經》的正典上課筆記(葛理齊)                        82

                        (一)主後170-220                                             82

                        (二)主後140-170                                             88

                        (三)主後140年之前                                            90

                        (四)第三,第四世紀                                            92

                        (五)我們對正典的信仰                                        94

 

021A               聖約思維,聖約生活﹕聖經神學之邀請                            102

I.                     聖經神學是什麼?                                  102

II.                   耶穌基督與舊約聖經                              106

III.                 舊約聖經的主題﹕上帝立的「約」      109

IV.                 聖約思維與聖約生活之邀                      111

 

            021B                一切從頭說起﹕

從摩西五經看我們信仰的基礎                                            115

 

021C                慕理,《恩典之約》摘錄                                                    128

 

022A                魏司堅(霍志恆)《耶穌對天國的教訓》書摘                134

 

022B                《威敏斯特大要理問答》論律法的功用                            140

 

023A                有道可傳﹐以經解經﹕建立一套認信的神學的迫切性    144

導論﹕給華人教會的緊急呼籲                                144

 

                                    I.從認信說起                                                           145

                                    傳統華人教會對於認信的忽視                                145

                                    「認信」承認我們所相信的                                145

「有道可傳」﹕認信在當代的需要                        146

正統神學的起點﹕《聖經》有教義系統                146

                                    新福音派學術共認識(一)﹕只有「當時」與

「現在」;固定意義的消失                                    148

                                    新福音派學術共認識(二)

                                    「沒有神學偏見」的神話                                        151

                                    新福音派學術共認識(三)

                                    《聖經》「命題式啟示」的式微                            151

                                    新福音派學術共認識(四)﹕歷史背景                154

                                    新福音派學術共認識(五)﹕

                                    巴特《聖經》觀的傳播與絕對化                            155

                                    持守真理﹕正統的立場                                            156

 

                                    II.以經解經                                                             157

                                    以經解經的出發點﹕《聖經》一定不自相矛盾    157

偏見一﹕歸納獨尊﹔貶低推理思維方式                158

偏見二﹕專家的權威至上                                        159

例一﹕保羅與雅各                                                    159

例二﹕《聖經》的離婚與再婚觀               

偏見三﹕我們只能找出原本處境中的意義            162

 

結語                                                                            166

 

024A               天主教教義與《聖經》真理的不同                        167

 

 

 

 

 

 

 

 

 

 

 

 

 

 

 

 

 

 

 

011A清教徒的釋經
THE PURITANS AS INTERPRETERS OF SCRPTURE

(J.I. Packer, A Quest for Godliness, chapter 6, pp. 97-105.)

 

 

引言﹕羅傑斯牧師論《聖經》(從略)

INTRODUCTION: JOHN ROGERS’ SERMON ON THE BIBLE

 

 

清教徒為聖經運動;《聖經》,世上最寶貴的珍藏

A BIBLE MOVEMENT; GREATEST TREASURE ON EARTH

            清教徒骨子裏是一場《聖經》運動。對一位清教徒來說,《聖經》實在是這世界能提供最寶貴的珍藏。他最深的信念是,敬畏上帝就必須敬重《聖經》,事奉上帝就必須遵行《聖經》。在清教徒的思想中,沒有比忽略創造萬物的上帝所寫的話更為侮辱祂;也沒有比珍貴《聖經》、研讀它、順服它、宣揚它的教訓更能高舉祂。清教徒的標記就是深深的尊敬《聖經》  永活上帝的的永活話語 ,同時全心去認識、遵行《聖經》所吩咐的一切事。

            This anecdote takes us to the very heart of Puritanism.  The congregation’s reaction shows that Rogers was touching their conscience at its most sensitive point.  For Puritanism was, above all else, a Bible movement.  To the Puritan the Bible was in truth the most precious possession that this world affords.  His deepest conviction was that reverence for God means reverence for Scripture, and serving God means obeying Scripture.  To his mind, therefore, no greater insult could be offered to the Creator than to neglect his written word; and conversely, there could be no truer act of homage to him than to prize it and pore over it, and then to live out and give out its teaching.  Intense veneration for Scripture, as the living word of the living God, and a devoted concern to know and do all that it prescribes, was Puritanism’s hallmark.

 

            我們在這裏要研究清教徒解釋《聖經》的原則與方法,和檢討它們的素質。

參考材料非常豐富﹕解經指引,講章,論文,《聖經》注釋。我們可以隨意採用任何著作,因為我們會發現,清教徒們的信念在任何課題上差不多是完全一致的。

            Our present task is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nd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Purita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Source-material, consisting of both hermeneutical directories and sermons, treatises and commentaries, is abundant.  We may draw on these sources indiscriminately, for on all the matters we shall discuss we find the Puritans to be virtually unanimous.

 

 

一般的觀察﹕清教徒的《聖經》觀

GENERAL REMARKS: PURITANS’ VIEW OF BIBLE

 

            我們首先注意清教徒如何面對《聖經》;我們要指出三點。

            Three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way the Puritans tackled the interpretative task can be made at once.

 

 

第一﹕《聖經》時代與今天文化隔閡不大

FIRST: NO DISTANCE BETWEEN BIBLICAL TIMES AND PRESENT AGE

 

            第一,清教徒解經家是「前現代人」,意思是他們並沒有今天大部份的人那樣覺得文化之間、時代之間的差異與隔閡。他們也沒有今天很多《聖經》學者一樣持著一些「宗教進化」的猜測理論。這些理論簡直使《聖經》學者癱瘓。清教徒沒有覺得自己與《聖經》人物和後者的經歷之間,因著時間的過去而有什麼差距;反之覺得與他們有一種親切感,因為大家都屬同一人類,同樣面對、敬畏這位不變的上帝,與祂相交;同樣在一些相同屬靈問題上掙扎。(這種信念智慧嗎?絕對是!)

            First, Puritan exegetes are pre-modern, in the sense that they do not bring to the Bible the pervasive sense of difference and distance between cultures and epochs that is so much part of today’s mind-set; nor do they bring with them the imaginative ideas of religious evolution that cripple so many modern biblical scholars and corrupt so much of their expository work.  Instead of feeling distant from biblical characters and their experiences because of the number of centuries between them, the Puritans felt kinship with them because they belonged to the same human race, faced, feared, and fellowshipped with the same unchanging God, and struggled with essentially the same spiritual problems.  (Was that wisdom?  Yes!) 

 

 

第二﹕文法/歷史解經法

SECOND: GRAMMATICAL-HISTORICAL EXEGESIS

 

            第二,清教徒所採用的「文法歷史解經法」,雖然在表達上比較單純,其實是非常高水準的。任何熟讀清教徒(如亨利馬太)的注釋的人,馬上會看到這一點。

            Second, Puritan grammatical-historical exegesis of texts, though often naively expressed, is remarkably competent, as any knowledgeable reader of, for instance, Matthew Henry’s great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will soon see.

 

 

第三﹕解經的目的﹕應用

 

            第三,清教徒解釋《聖經》的目的是要應用經訓,因為,應用《聖經》是他們所關注的核心,也是他們特殊的強項。我們馬上會發現這一點。

            Third, Puritans exegeted Scripture in order to apply it, and as application was the focus of their concern so it was the area of their special strength, as will appear.

 

 

兩項預設TWO PRESUPPOSITIONS

 

            清教徒的解經建立在兩項預設上;他們的方法可以用六點來歸納。

            Two presuppositions governed their approach to interpretation; six rules sum up their method.

 

 

第一預設﹕《聖經》的本質FIRST: NATURE OF SCRIPTURE

 

            第一項預設有關《聖經》的本質。對清教徒來說,《聖經》的全部與每一部份都是上帝口中的話語﹕筆之於書的上帝的話,上帝心意的啟示,上帝旨意的宣告,都為教導人。《聖經》的內容是上帝永恆的真理,或說《聖經》所記錄的歷史過程就是上帝在創造宇宙以前的永恆計劃在歷史中的實現。從這意義上來看,「《聖經》所立定、所寫下的,都是上帝心裏的《聖經》的摘錄與副本;《聖經》在永恆裏於上帝的心中寫成。」因此我們必須相信,這麼多不同背景與性格的作者、以這麼多不同的手法與問題所傳遞的,是上帝同一心意的統一表達 (the unified expression of a single divine mind),是上帝旨意與計劃的完整、一致(雖然不簡陋)的啟示。

            The first presupposition concerns the nature of Scripture.  To the Puritans, Scripture, as a whole and in all its parts, was the utterance of God: God’s word set down in writing, his mind opened and his thoughts declared for man’s instruction.  The content of Scripture is God’s eternal truth, or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hich the Bible records and interprets is just the temporal outworking of God’s eternal plan, formed before the world was.  In this sense, “what our Scriptures have set down and written, is all but extracts and copies taken out of the Scriptures in God’s heart, in which they were written from everlasting.”  That which was delivered by such a multiplicity of human authors, of suc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s, in such a variety of styles and literary forms, should therefore be received and studied as the unified expression of a single divine mind, a complete and coherent, though complex, revelation of the will and purpose of God. 

 

對研究《聖經》的清教徒來說,是上帝在說預言,上帝在記錄歷史、詮釋教義、宣揚讚美、寫下異象(這些是《聖經》的內容);他也知道,讀《聖經》的人必須相信這些不僅是上帝在古時候祂默示諸卷《聖經》時候所說的話,而是上帝對每一個時代的每一位信徒所說的話。 華森 (Thomas Watson) 說﹕「你要這樣想﹕上帝在《聖經》的每一行都在向你說話。」因為,事實就是如此。「《聖經》所說的,就是上帝所說的。」

To the Puritan Bible student, it was God who had uttered the prophecies, recorded the histories, expounded the doctrine, declared the praises, written the visions, of which Scripture was made up; and he knew that Scripture must be read, not merely as words which God spoke long ago, in the actual inspiring of the biblical books, but as words which God continues to speak to every reader in every age.  “Think in every line you read that God is speaking to you,” says Thomas Watson – for in truth he is.  What Scripture says, God is saying. 

 

 

聖經無限的深度

SCRIPTURE’S DEPTHS UNLIMITED

 

            正如上帝的心意是無法測度的,同樣地,《聖經》裏有無限的深淵,「它《聖經》所儲藏的珍寶是使用不盡的。」正如約翰羅賓遜說,在任何時候,「上帝還有更多的真理,要在祂聖潔的話語中展開。」我們解釋《聖經》的人永遠不可能窮究上帝的思想;我們萬不可這樣的想像。「你永不可像你擁有足夠的知識;你必須更完備的研究上帝的話」上帝保守我們謙卑;祂使我們「不斷的依靠祂,藉著祂的話來教導我們,向我們啟示祂自己;在這時代中,祂必不會帶任何人到人能了解,發現的經訓的盡頭。

            Just as God’s mind is unfathomable, so there are illimitable depths in Scripture: “the stores of truth laid up in it are inexhaustible.”  It is always the case that, in the famous words ascribed to John Robinson, “the Lord hath more truth yet to break forth out of his holy word.”  As interpreters, we never reach the end of God’s thoughts, and must nor permit ourselves to imagine otherwise.  “Never think you have knowledge enough; study the word more fully. …”  God safeguards our humility by keeping us “in continual dependence on him for teaching and revelations of himself out of the word, never in this world bringing any soul to the utmost of what is from the word to be made out and discovered.” 

清教徒往往與奧古斯丁異口同聲說﹕《聖經》有淺水地,小羊都可以在那裏喝水,但是《聖經》也有深水處,大象可以在那裏游泳﹕這些深處就是有學問的、敬虔的人還需繼續探索。 因此,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有這樣的心態來研究《聖經》﹕我們知道的太少,必須渴慕學習更多,必須仰望上帝向我們揭開祂自己的話語。

The Puritans often echo Augustine’s remark that, just as there are shallows in Scripture where a lamb may wade, so there are depths in Scripture where an elephant may swim – depths which the most learned and godly have yet to plumb.  All Christians, therefore, should approach their study of Scripture knowing that they know but little, longing to learn more and looking to God himself to open to them his own word.

 

 

第二﹕聖經的內容﹕信仰與任務

信仰﹕認識上帝,上帝的旨意

SECOND: SUBJECT MATTER OF SCRIPTURE: FAITH AND DUTY

FAITH: KNOWING GOD, GOD’S WILL

 

            第二方面的預設有關於《聖經》的內容,《聖經》的主題。「《聖經》主要教導什麼?」《小要理問答》第三問這樣問。答案是﹕「人必須對上帝有怎樣的信仰,和上帝要求人要盡那些義務。」我們來考慮這答案的涵意。首先,《聖經》告訴我們,應該對上帝有怎樣的信仰。意思是﹕《聖經》向我們顯示關於屬靈事實的真理,這時墮落的理性不可能掌握的,只有聖靈才能使我們察驗。因此我們必不可信靠自己 (we must distrust ourselves),承認我們在這世界的本性裏,又無能又盲目。我們必須祈求聖靈來向我們解釋《聖經》。Thomas Goodwin 說﹕「使聖靈寫下這話語的。」

            This brings us to the second presupposition, which concerns the subject-matter of Scripture.  “What do the Scriptures principally teach?” is the third question of the Shorter Catechism, and the answer is: “… what man is to believe concerning God, and what duty God requires of man.”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nswer.  First, Scripture teaches us what to believe about God – that is, it sets before us spiritual truths concerning spiritual realities, truths beyond the grasp of fallen reason which only the Holy Spirit can enable us to discern.  Therefore we must distrust ourselves, confess our natural inability and blindness in this realm, and invoke the aid of the Spirit to interpret Scripture to us.  “It was the Spirit that wrote that word,” says Goodwin.

因此,沒有任何人私下的了解,若沒有天上的記錄官 (指聖靈)的幫助,能明白這些事。唯有聖靈在那地方隱藏了知識的寶藏,也只有聖靈知道在那裏;因此,藉禱告來揭開上帝的心懷,獲得知識的鑰匙,打開上帝的書房,領我們到祂的文件與筆記面前,是何等的有益!

… therefore … no man’s or men’s private understandings, without the aid of that public secretary of heaven, can understand them… he only hid the treasures of knowledge in that field, and he only knows where they lie; what an advantage is it then by prayer to unlock God’s breast, obtain the key of knowledge that unlocks God’s study, and can direct to all his notes and his papers!

 

歐文沒有寫得這樣的可愛,他直截了當地說﹕

Less quaintly, but more categorically, Owen makes the same point:

我相信這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項堅定不移的原則,就是﹕若要認識到上帝

在《聖經》裏的心意,必須不斷迫切祈求聖靈那屬天的幫助,因為若不是這樣,就沒有其它辦法。

I suppose… this may be fixed on as a common principle of Christianity; namely, that constant and fervent prayer for the divine assistance of the Holy Spirit, is such an indispensable means for the attain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mind of God in the Scripture, as that without it all others will not be available [will not avail].

 

Baxter 說﹕「你讀經之前,讀經之後,誠懇地禱告,求聖靈,就是默示《聖經》的那一位,向你解釋,帶領你進入真理。

            “Before and after you read the Scripture,” says Baxter, “pray earnestly that the Spirit which did indite it, may expound it to you, and lead you into the truth.”

 

 

人的義務DUTY

 

            還有,《聖經》教導我們知道自己的義務。《聖經》對我們的教導,是要我們實行的。因此,我們研究《聖經》,必須以使自己生命井井有條為目標。我們若不斷的努力實行所學到的真理,上帝一定賜福給我們的研經。 那麼。我們的知識必越來越深,越來越廣闊;不然的話,就落為空談,和理性的錯誤。 歐文說﹕

            Also, Scripture teaches us our duty.  Its instruction is for practice.  It must be studied, therefore, for the purpose of setting our lives in order.  And God will only prosper our study if we continually exercise ourselves to live by what we learn.  Then our knowledge will deepen and expand; but otherwise it will run out into sterile verbiage and mental error.  Owen says:

聖潔福音真理的理念,若與聖潔生活習慣分開,不能活下去,至少不能發揚光大。 我們學習一切真理,都是為了實行,因此我們若去實行,必學習良多 (As we learn all to practice, so we learn much by practice)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有把握,我們所學到的,所知道的,真正是真理。因此我們的主告訴我們﹕「 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上帝,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717)。這樣的人必被帶領進入更多的知識。因為人在世上的年日,心思是能不斷領受亮光與知識的,只要正確地使用思想,和在順服上帝的事上不斷努力。若不是這樣,心思就很快充滿其它的觀念,以致真理的泉源不能把真理流進人的心中。

The true notion of holy evangelical truths will not live, at least not flourish, where they are divided from a holy conversation.  As we learn all to practice, so we learn much by practice. …  And herein alone can we come unto the assurance, that what we know and learn is indeed the truth.  So our Saviour tells us, that “if any man do the will of God, he shall know the doctrine whether it be of God” (John 7:17). …  And hereby will they be led continually into farther degrees of knowledge.  For the mind of man is capable of receiving continual supplies in the increase of light and knowledge whilst it is in this world, if so be they are improved unto their proper use and in obedience unto God.  But without this the mind will be quickly stuffed with notions, so that no streams can descend into it from the fountain of truth.

 

因此,若要正確地解釋《聖經》,人必須敬虔,謙卑,常常禱告,有受教和順服的靈;不然,心思不論充滿著什麼觀念,都不可能明白屬靈的事實。

He who would interpret Scripture aright, therefore, must be a man of a reverent, humble, prayerful, teachable and obedient spirit; otherwise, however tightly his mind may be “stuffed with notions,” he will never reach any understanding of spiritual realities. 

 

 

六項解經原則

SIX PRINCIPLES OF BIBLE INTERPRETATION

 

            現在我們來看清教徒如何解釋《聖經》,可以用六點來歸納他們的原則﹕

We turn now to the Puritan’s approach to the task of interpretation itself.  Their governing principles may be summarized under the following heads:

 

[1] 按字意和文法解釋《聖經》。宗教改革者反對中世紀教會的作法;後者低看《聖經》的「字意」,追求《聖經》「屬靈」(喻意)的意思。宗教改革者堅持﹕《聖經》的字意即文法上,自然的,作者的原意乃是《聖經》的唯一意思。 解經的目的,就是藉謹慎留意上下文和文法,找到此原意。清教徒完全同意。

[1]Interpret Scripture literally and grammatically.  The Reformers had insisted, against the medieval depreciation of the “literal” sense of Scripture in favour of the various “spiritual” (allegorical) senses, that the literal – i.e., the grammatical, natural, intended – sense was the only sense that Scripture has, and that it was this sense that must be sought in exposition through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context and grammar of each statement.  The Puritans fully agreed. 

 

你若想明白一段有爭議性經文的真正意思的話,要留意經文的完整性,其主題,和上下文。

If you would understand the true sense … of a controverted Scripture, then look well into the coherence, the scope and the context thereof. 

 

《聖經》除了在經文字句裏的意思以外,沒有其它的意思要解釋任何人的心意,必須正確地了解他所用的字;這又須要我們認識他說話所用的語言,還有語言裏的一些慣用詞,以及一些造句和表達的方式不了解原文為解經者帶來多麼多的困惑與錯誤

There is no other sense in it [Scripture] than what is contained in the words whereof materially it doth consist. …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nd of anyone,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words he speaks or writes be rightly understood; and this we cannot do immediately unless we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wherein he speaks, as also the idiotism [idiom] of that language, with the common use of and intention of its phraseology and expressions. …  And what perplexities, mistakes and errors, the ignorance of these original languages hath cast many expositors into … especially among those who pertinaciously adhere unto one translaton … might be manifested by instances … without number. 

 

            當然,有些經文的原意就是喻意的。清教徒是這樣對待《雅歌》。James Durham作出一些有趣的觀察﹕

Of course, there might be places in Scripture where the literal sense was itself allegorical.  The Puritans all regarded the Song of Solomon as a case in point, and James Durham has some interesting remarks on the subject:

 

我接受《雅歌》有字意的意思;可是我說,從歷史上的經文(即﹕雅歌)找出的,首先不是這「字意」,而是比喻和喻意中屬靈的意思,這就是《雅歌》在字意上的意義 (literal meaning)因為什麼是字意上的意義?就是聖靈的原意,在一段經文流露出的,不論是直說還是喻意的,都從不同表達的方法綜納起來好像在解釋比喻上,《聖經》的喻意是非常清楚的。

I grant it hath a literal meaning; but I say, that literal meaning is not … that which first looketh out, as in historical Scriptures … but that which is spiritually … meant by these allegorical and figurative speeches, is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is Song. … for a literal sense (as it is defined by Rivet out of the school-men) is that which floweth from such a place of Scripture, as intended by the Spirit in the words, whether properly or figuratively used, and is to be gathered from the whole complex of expressions together … as in the exposition of parables, allegories and figurative Scriptures is clear.

 

            可是 Durham指出,中世紀時期,不正當的靈意解經是另外一碼事﹕因為「喻意解經是一回事,解釋喻意的聖經是另一回事。」Durham認為,只當自己有充足理由認為是在解釋一段喻意的經文的時候,才喻意地解釋。

            But, Durham notes,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illegitimate allegorizing of which the medievals were guilty; for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an allegorical exposition of Scripture and an exposition of allegorical Scripture.”  Durham expounds allegorically only when he has reason to think that it is an allegory that he is expounding. 

 

[2] 解釋《聖經》必須一致和諧。《聖經》既然是上帝的話,表達上帝唯一的旨意,它所宣稱的一切事都是真理,經文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衝突。特別注重表面的矛盾,是不敬虔的表現。Bridges 繼續說﹕

[2] Intepret Scripture consistently and harmonstically.  If Scripture is God’s word, the expression of a single divine mind, all that it says must be true, and there can be no re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part and part.  To harp on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therefore, says Bridge, shows real irreverence.  Bridge continues:

 

You know how it was with Moses, when he saw two men fighting, one an Egyptian, and another an Israelite, he killed the Egyptian; but when he saw two Hebrews fighting, now, saith he, I will go and reconcile them, for they are brethren; why so, but because he was a good man, and gracious? 

同樣地,一位蒙恩的信徒看見《聖經》與埃及人,或異教徒作者,或旁經爭戰的時候,他來殺掉那位異教徒埃及人或旁經;可是當他看到兩段經文之間有差異(看來如此,其實事實上不是這樣),蒙恩信徒說,噢,他們是弟兄,他們必須和好。我必須努力,盡力而為使他們和睦。若有人看見一些經文表面上的衝突的時候就利用機會來說,看,《聖經》有怎樣的矛盾;而不盡力取調和。這說明什麼?豈不是說明人性的敗壞,對主話語的惡意?因此,我們必須在這事上提防。

So also it is with a gracious heart; when he sees the Scriptures fighting with an Egyptian, and heathen author, or apocryphal, he comes and kills the heathen …. the Egyptian, or the apocrypha; but when he sees two Scriptures at variance (in view, though in truth not), Oh, saith he, these are brethren, and they may be reconciled, I will labour all I can to reconcile them; but when a man shall take every advantage of seeming difference in Scripture, to say, Do ye see what contradictions there are in this book, and not labour to reconcile them; what doth this argue, but that the corruption of a man’s nature, is boiled up to an unknown malice against the word of the Lord; take heed therefore of that.

 

令人深思熟慮的一點﹕非常準確的判斷。

It is a striking thought, and an acute diagnosis.

 

《聖經》既然是上帝一個心意的事實,因此﹕「解釋《聖經》無誤的原則就是《聖經》本身。 因此,我們對經文真正和完整的意思有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查考其它比較清楚的經文。」從這裏我們可以推出兩個原則。(一)不清楚的地方,由清楚的經訓來解釋。 歐文說﹕「這裏的準則乃是﹕對不清楚的經文的解釋,一定要符合《聖經》其它地方清楚的教導。若在這些比較不清楚的經文上提出一些怪異的教義,是非常危險的作法。」(二)邊緣性不清楚的事,以基要的,我們確信的真理來解釋,前者符合後者。 因此,任何不「符合信仰的原則,要理問答裡的要點,信經,主禱文,十誡,和聖禮的教義」的解釋,都不可能是正確的。這兩項原則總稱為「信仰的類比」 (the analogy of faith),從羅馬書126取名(雖然可能不是使徒保羅的意思)。

Since Scripture is the unified expression of a single divine mind, it follows that “the infallible rule of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is the Scripture itself, and therefore, when there is a question about the true and full sense of any Scripture … it must be searched and known by other places that speak more clearly.”  Two principles derive from this.  (1) What is obscure must be interpreted by the light of what is plain.  “The rule in this case,” says Owen, “is that we affix no sense unto any obscure or difficult passage of Scripture but what is … consonant unto other expressions and plain testimonies.  For men to raise peculiar senses from such places, not confirmed elsewhere, is a dangerous curiosity.”  (2) Peripheral ambiguities must be interpreted in harmony with fundamental certainties.  No exposition of any text, therefore, is right which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Religion, the points of Catechism set down in the Creed, the Lord’s Prayer, the Ten Commandments, and the doctrine of Sacraments.”  These two principles together comprised the rule of interpretation commonly termed “the analogy of faith,” a phrase borrowed – probably not in the apostle’s sense – from Romans 12:6.

 

上面兩個原則與《聖經》的形式有關;下面四個原則是關乎《聖經》的題目與內容。

Both the foregoing rules concern the form of Scripture; the next four have to do with its matter and content. 

           

            [3] 按著教義解釋《聖經》,以上帝為中心的解釋《聖經》。《聖經》是一本教義性的書;教導我們關於上帝,和受造物與上帝的關係。 Bridges在一段裏解釋雅各書所說的,《聖經》好像鏡子,同時帶出這個原則﹕

 Interpret Scripture doctrinally and theocentrically.  Scripture is a doctrinal book: it teaches us about God and created things in their relation to him.  Bridge brings this out in a passage where he develops James’ image of Scripture as a looking-glass:

           

When ye look upon a looking-glass, ye see three things, the glass, yourself, and all the other things, persons, stools or pictures that are in the room.  So in looking upon Scripture … ye see the truths that are therein contained concerning God and Christ.  There is God seen especially, and Christ seen; there also you see yourself, and your own dirty face; there also you see the creatures that are in the room with you, and their emptiness …

 

還有,《聖經》的觀點是以上帝為中心的﹕墮落的人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可是《聖經》顯示上帝才是中心,它同時正確地形容所有受造之物,包括人﹕萬物都藉著上帝,為上帝而生存。 清教徒對我們最有幫助的一點,就是重新強調《聖經》以上帝為中心的立足點。他們實在掌握到這個原則。

Also, Scripture teaches a theo-centric standpoint: whereas fallen man sees himself as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the Bible shows us God as central, and depicts all creatures, man included, in their proper perspective – as existing through God, and for God.  One of the points at which the Puritans can help us most is in the recovery of this God-centered standpoint of Scripture, which they themselves grasped so firmly.

 

[4] 按歷史順序的解釋《聖經》,以基督為中心的解釋。基督是「《聖經》真正的主題﹕所有經文都為基督作見證。基督是《聖經》的總結,《聖經》在每一頁裏,差不多在每一節裏,預言基督,預表基督,表明基督《聖經》好像是包裹嬰孩主耶穌的布。」因此﹕(從略)

[4] Interpret Scripture christologically and evangelically.  Christ is the true subject-matter of Scripture: all was written to bear witness to him.  He is “the sum of the whole Bible, prophesied, typified, prefigured, exhibited, demonstrated, to be found in every leaf, almost in every line, the Scriptures being but as it were the swaddling bands of the child Jesus.”   Therefore:

 

Keep still Jesus Christ in your eye, in the perusal of the Scriptures, as the end, scope and substance thereof: what are the whole Scriptures, but as it were the spiritual swaddling clothes of the holy child Jesus?  1.  Christ is the truth and substance of all the types and shadows.  2. Christ is the substance and matter of the Covenant of Grace, and all administrations thereof; under the Old Testament Christ is veiled, under the New Covenant revealed.  3.  Christ is the centre and meeting place of all the promises; for in him the promises of God are yea and Amen.  4.  Christ is the thing signified, sealed and exhibited in the Sacraments.  5.  Scripture genealogies use to lead us on to the true line of Christ.  6.  Scripture chronologies are to discover to us the times and seasons of Christ.  7. Scripture-laws are our schoolmasters to bring us to Christ, the moral by correcting, the ceremonial by directing.  8.  Scripture-gospel is Christ’s light, whereby we hear and follow him; Christ’s cords of love, whereby we are drawn into sweet union and communion with him; yea it is the very power of God unto salvation unto all them that believe in Christ Jesus; and therefore think of Christ as the very substance, marrow, soul and scope of the whole Scriptures.

 

How richly the Puritans applied this evangelical principle of exegesis can only be appreciated by those who dig into the expository writings of such authors as Owen, Goodwin and Sibbes.

 

[5] 從經驗和實際來解釋《聖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聖經》是一本關乎屬靈經驗的書,清教徒在探討這層面上特別表現深度與智慧。《天路歷程》可以說是一本描述《聖經》在人的經歷方面所處理的問題的「圖畫索引」﹕信心,懷疑,誘惑,絕望,恐懼,盼望,與罪的掙扎,撒但的攻擊,屬靈喜樂的高峰,心靈被拋棄的乾旱地。

Interpret Scripture experimentally and practically.  The Bible is, from one standpoint, a book of spiritual experience, and the Puritans explored this dimension of it with unrivalled depth and insight.  Pilgrim’s Progress serves as a kind of pictorial index to the themes which they handled under this head – faith, doubt, temptation, despair, fear, hope, the fight with sin, the attacks of Satan, the peaks of spiritual joy, the dry waste of spiritual desertion. 

同樣地,《聖經》是非常實際的一本書,向人具體的情況說話﹕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充滿罪孽,污穢,無助;又告訴在這種情況中的人他應該相信什麼,作什麼會得到靈魂的健康;清教徒很清楚認識到,解經的時候必須維持這實際的取向。我們必須從《聖經》呈現教義的角度來教導《聖經》,也為《聖經》教導教義的目的來應用《聖經》。 歐文在開始分析「稱義」的教義時說到這一點﹕

Equally the Bible is a practical book, addressing man in a concrete situation – as he stands before God, guilt, vile, helpless – and telling him in that situation what he must believe and do for his soul’s health; and the Puritans recognizes that this practical orientation must be retained in exposition.  Doctrines must be taught from the standpoint from which, and applied for the purpose for which, Scripture itself presents them.  Owen, as we observed earlier, makes this point as he embarks on his analysis of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It is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the consciences of men, in their application unto God by Jesus Christ, for deliverance from the curse due unto the apostate state, and peace with him … that is alone to be designed in the handling of this doctrine. …  And whereas we cannot either safely or usefully treat of this doctrine, but with respect unto the same ends for which it is declared, and whereunto it is applied, in the Scripture, we should no t… be turned aside from attending unto this case and its resolution, in all our discourses on this subject; For it is the direction, satisfaction, and peace of the consciences of men, and not the curiosity of notions or subtlety of disputations, which it is our duty to design.

 

清教徒時代有人忽略這原則,結果是不負責任、武斷地解釋《聖經》;可是清教徒牧師們堅定的持守這原則,因此他們的著作是「實際的與經驗的」 (practical and experimental),這是他們常用的形容詞;他們實在是這方面的大師。

Neglect of this rule by many in the Puritan age led to much irresponsible, doctrinaire handling of Holy Scripture, but the great Puritan pastors consistently observe it, and their writings are in consequence “practical and experimental” (their own regular phrase) in the best and most edifying sense.

 

[6] 以信心解釋《聖經》,尋求現實中的應用。 一段經文的應用來自經文本身。因此,解經工作的一部份就是找出經文裡面教義的「用途」 (uses) 解釋的意思,就是讓經文對聽者有意義,有適切感;若沒有指出經文與「教導,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方面的適切性,那麼解經的工作還是未完成。

Interpret Scripture with a faithful and realistic application.  The application comes out of Scripture; the indicating of the “uses” of doctrine is therefore part of the work of expounding Scripture.  Interpretation means making Scripture meaningful and relevant to those whom one addresses, and the work is not finished till the relevance of doctrine for their “reproof, correction, instruction in righteousness” (2 Tim 3:16) has been shown. 

 

經文的一些典型「用途」(應用方式)包括﹕

 

教導 (information) 的應用﹕應用所解釋過的教義,提出教義的涵意,來塑造人的判   

                                               斷能力,使人們按上帝的心意來對待事物。

勸勉 (exhortation) 的應用﹕呼召聽眾採取行動。

安慰 (comfort) 的應用﹕指出教義如何解決人的懷疑與不定 (uncertainties)

反省 (trial) 的應用﹕勸勉聽眾自我檢查 (self-examination),呼召信徒以剛已解釋過

                                   的教義來衡量自己的屬靈光景(例如﹕一個重生的人的標誌;

                                   活基督徒某一方面的特權或任務)。

The standard “uses” (types of application) wer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whereby the point of doctrine under review was applied, and its implications drawn out, to mould men’s judgments and outlook according to the mind of God; the use of exhortation, summoning them to action; the use of comfort, whereby the doctrine was shown to be the answer to doubts and uncertainties; and the use of trial, of self-examination, a call to measure and assess one’s own spiritual condi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doctrine set forth (the marks of a regenerate man, perhaps, or the nature of some Christian privilege or duty). 

 

應用經文必須現實 (realistic)﹕解經者必須留意,有沒有使經文向人們實際的情況說話。昨日的應用,不一定能向今天的情況說話。

「若只是指責古老的錯誤,或過時的生活,做事方式,這種的熱誠是卑賤的。我們必須考慮現今一代需要的是什麼。」解經者能適切地應用《聖經》,刺透人心,造就生命(有別於不適切,混亂的應用),無疑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智慧,熱心和默想,而對屬血氣和敗壞的人來說是非常不舒服的事(考慮到這一點,可能誘惑上帝的僕人失去控制,因為平常人都喜歡受到愛戴)。可是他必須努力履行這任務,好叫聽眾能感覺到上帝的話語是大能有力的,使人甦醒的,查驗人的心思意念的;若有非信徒或無知的人在場,他們心中隱秘的事就必顯露,叫榮耀歸給上帝。

The application must be realistic: the expositor must watch that the Bible is made to address men where they are.  Yesterday’s application may not speak to their condition today.  “It is but a cheap zeal that declaimeth against antiquated errors, and things now out of use and practice.  We are to consider what the present age needeth.”  For an expositor to make a truly relevant, searching, edifying application of Scripture (as distinct from a clumsy, inappropriate, confusing one) is, no doubt,

A work of great difficulty to himself, requiring much prudence, zeal and meditation, and to the natural and corrupt man will be very unpleasant [which consideration will sorely tempt God’s messenger to pull his punches, for no normal man like causing offence]; yet he is to endeavour to perform it in such a manner, that his auditors may fell the word of God to be quick and powerful, and a discerner of the thoughts and intents of the heart; and that, if any unbeliever or ignorant person be present, he may have the secrets of his heart made manifest, and give glory to God.

 

若要現實的應用《聖經》,我們必須熟識人們心中在想什麼事。清教徒堅持,要成為一位釋經者,除了研讀《聖經》以外,還必須研究人 (study people)

To apply Scripture realistically, one must know what is in men’s heads as well as in their hearts, and the Puritans insisted that the would-be expositor needs to study people as well as the Bible.

 

這些就是清教徒解釋《聖經》的原則。對他們來說,沒有其它的學問是這樣的嚴謹,沒有其它的工作是帶來這麼大的獎賞。毫無疑問的,他們的方法是非常正確的;我們若跟隨他們的腳蹤必不行差踏錯。意思是,我們在解釋任何一段經文的時候必須自問﹕

Such were Puritan principles in the matter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To them, no discipline was so exacting, and no labour so rewarding.  The soundness of their method is unquestionable; we shall do well to follow in their footsteps.  That will mean asking six questions of each passage or text that we seek to expound:

 

1.     這些字,事實上是什麼意思?

What do these words actually mean?

2.     其它經文對這段經文帶來什麼亮光?這段經文與《聖經》整體的啟示的關係是什麼?如何符合後者?

What light do other Scriptures throw on this text?  Where and how does it fit into the total biblical revelation?

3.     這段經文教導我們那些關於上帝,關於人與上帝的關係的真理?

What truths does it teach about God, and about man in relation to God?

4.     這些真理與基督拯救的工作有什麼關係?基督福音對了解這段經文帶來什麼亮光?

How are these truths related to the saving work of Christ, and what light does the gospel of Christ throw upon them? 

5.     這些真理勾畫出怎樣的經歷?經文要解釋,培養,或糾正那些經歷?

這些真理記載在《聖經》中,是為了那些「實際目的」 (practical purpose)

What experiences do these truths delineate, or explain, or seek to create or cure?  For what practical purpose do they stand in Scripture? 

6.     這些真理如何應用在我的身上,在他人的身上?如何應用在我們的處境裏?它們對今天人類那些情況說話?它們教導我們應該信什麼?怎樣活?

How do they apply to myself and others in our own actual situation?  To what present human condition do they speak, and what are they telling us to believe and do? 

 

 

 

 

 

 

 

 

 

 

 

 

 

 

 

 

 

 

 

 

 

 

012A 認識神的知識論﹕三個視角(傅蘭姆)

 

John Frame, 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中華展望譯。摘自第一部分﹕「認識的對象」導論,與第一章﹕「神﹕契約的主」。)

 

 

            什么是对神的认识的对象?在认识神时,我们认识些什么?当然是神!所以,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很多。

 

            首先,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我们必须清楚知道我们所致力于认识的是一位怎样的神。知识的不同种类有许多,而知识的理由及方法之差异很多时候是基于我们所认知的对象的不同。我们认识朋友的方法有异于我们认识中古世纪的方法;认识San Diego 的人口有异于认识巴哈的Brandenburg协奏曲。我们认知的标准,方法,以及目标将有赖于我们所致力于认知的事物。认识神时意见完全独特的事件,因为神本身是独特的。虽然许多实存被人称为神,却只有一位永活的真神,而它在根本上是有异于被造界中的任何东西的。我们并不是在寻求认识随便一位神;我们是在寻求认识主耶和华,圣经中的神,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神和父。因此,我们必须花一些时间探讨神论,虽然,如我在前言中所说的,在我的教导及著述中,这个题目乃是在对神的认识之教义(即,此书的题目)之后。

 

            第二,我们并非在一个真空中认识神,或任何其它事物。在认识神时,我们认识它与世界以及世上许多事物,特别是我们,的关系。我们若不明白这些关系中的其中一些 圣经中的神乃是契约的神,这个世界的创造及维持者,人类的救赎主及审判管- 就无法认识神。因此,我们若不同时认识其它事物,就无法认识神。因此,这个部分的标题中的对象objects是复数的。并且,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若没有正确地认识神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其它事物。因此,有神论的认识论,对神的认识之教义,隐含着一个全面的认识论,一个有关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之教义。因此,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会(至少以有限的方法)讨论人类知识的所有对象

 

            在此,我有些话要对某些已经读过认识论的读者说:我以知识的对象(或客体)之讨论作为此书的开始并不是要在主体(subject)客体(object)之间竖立一道区分的围墙(译者按: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将objects译为客体)。如此行将会摧毁所有的知识,并且完全与圣经背道而驰。你将发现到我更大的危机是过度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过于把它们不合法地二元分化。尽管如此,一个人必须有个起点;他不能同时将所有的事物与其它所有的事物联系,不然他就是神了。若有人辩称:作出这些区分已经假设了一些不合法的分割,我的回应是:谬论。一个人可以在没有作出任何有意义的区分的情形之下作出区分,例如,在早晨之星与晚间之星之间,在加利福尼亚州与the Golden State(译者按:加利福尼亚州的别称)之间。

 

            在这个部分中,我将讨论(1)神,契约之主,(2)神与世界,以及(3)神与我们的研究。在这三章里,我们将讨论神,他的律法,创造,人身为神的形象,以及神学,哲学,科学,以及护教学中之知识的对象。在各学科中我们将提问我们所寻求认识的是什么。

 

 

第一章

神,契约的主

 

            我们所寻求认识的这一位神是谁?圣经以不同的方式形容他,我们若抓紧其中任何一项,认为它是比其它更基本或更重要的,这将是很危险的。不过,为寻求总结圣经的教导,我们肯定可以比使用神的主权(lordship)之观念作为我们的出发点更糟。Lord, 希伯来文作Yahweh)是神在他与以色列立约的开始时用以介绍自己的名称(出313-1561-8201f.)。这是附于身为新约的头,以及他所救赎之教会的头的耶稣基督之名称(约858;徒236;罗149)。新旧约的基本信心宣认都承认神基督为主(申64ff.; 109;林前123;腓立比211)。 神施行大能,以使你们认识我是主(参照出7514418;导论中的经文;以及诗83189114;赛433526;耶利米1621332;阿摩斯58)。在救恩历史的关键时刻,神宣告就是我-耶和华(赛4144310-13254464812;参照264-8463f.;3239f.,43;诗13513;何西阿124-9134ff.;玛拉基36[所引用的是出313-15])。在这些经文中,不但是,而且,动词(verb “to be”)也使我们想起出埃及记314的名字的启示。耶稣在呈现他自己的属性与职分时,也经常引用我是“I am”; 42682428581319185ff.;参照6488129510714112512461461515)。耶稣神性的见证中其中一个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和他的门徒怎么把他与出埃及记3的耶和华等同一个与神如此紧密联系的名字,以致犹太人曾经一度甚至连念这个名字都不敢。总结这些要点:在整个救恩历史中,神寻求向人宣告他是主,并且教导及向他们说明此观念的意思。神是主”—这是旧约的信息;耶稣基督是主”—这是新约的信息。

 

 

A.圣经中的主权观

 

            什么是神的主权?从耶和华(或主[Yahweh, adonai, Kurios]这词的词源学所可以获知的是少之又少的。首先,这些词源是不肯定的(特别是Yahweh, 此外,词源学并非经常是可靠的词义指南。比如说,英文的nice 源于拉丁文的nescius,意思是无知;两者的意思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字词的意思是藉着对它们的用法之研究被发现的,而这样的研究已证实确实对研究圣经中主权的词汇有效。我自己的研究可以被总结如下。

 

(1)    主权与契约

 

首先,主权是一个契约的观念。是神身为摩西之约的头所赋予自己的名字以及耶稣基督神位新约的头所获得的名字(关于这点,参以上所引用的经文)。因此,我们可以将神的主权定义为契约的头。

 

契约covenant)可以指同等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一个合约(contract)或协定(agreement)或主人与仆人之间的那种关系。圣经中的神与人之间的契约当然是属于后者。在其中最显著的契约中,神身为契约之主从地上万国之中拣选了一个族群为他的子民。他藉着自己的律法统治他们,而依据此律法,所有顺服的人都蒙福,而所有不顺服的都受诅咒。但该契约不单只是律法;它也是恩典。这是神的恩典,或不配受的恩典,是契约之民藉以被拣选之恩典。而由于每个人都是罪人,任何契约的祝福都纯粹是因着神的恩典。即使是灭亡之子那些没有领受祝福的人也是恩典的器皿,是神用以完成他充满恩典的目的之途径(罗922-23)。

广义来说,神对被造物所行的一切本质上都是属于契约性的。Meredith Kline[1]

与他人曾指出,创世记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创造之叙述在很重要的方面是与其它描述契约的设立之叙述平行的。在创造之周内,所有东西,植物,动物,以及人都被委为契约的仆人,以遵守神的律法,并成为他充满恩典的目的之器皿(正面或负面的)。因此,所有东西以及每一个人都是与神有契约的(参照赛245:所有地上的居民已经背了永约)。创造主与被造物的关系是一个契约的关系,一个主仆的关系。当神抽出以色列人,使他们成为他特殊的子民,并以很特殊的方式成为他们的主时,他并不是赋予他们一个绝对独特的地位;然而,他基本上乃是呼召他们进入那所有人都拥有但却不承认的地位。当然,以色列肯定获得一些独特的权利(巴勒斯坦地,献祭的制度,先知,祭司,君王,等),并且,神很特殊地使用以色列人把救恩(基督)带到世上。因此,以色列有一些独特的责任,藉着其饮食,服装,历法等向世人描绘那将要来临的救恩之本质。但,基本上,以色列不过是神的仆人,就如其他每一个人一样。这只不过说明神是一切之主,在他与世界中所有事物的关系中,他都在言行上表现为主。

 

(2)    超然及内住性

 

倘若神是契约的,它乃是被高踞于其子民之上的;它是超越的。倘若他是契约的头,那他就是深入地与他们交往的;他是内住的。当这两个观念从合乎圣经的角度来了解时,注意它们是何等美妙地相辅相成。

 

在历史上,超然性及内住性的观念曾经产生很糟糕的问题。神的超然性(他的高高在上,他的奥秘)曾被认为神是无限地远离被造界,与我们距离这么遥远,与我们这么不同,是完全不同”(wholly other)完全隐藏的,以致我们无法认识他,并且无法对他作出正确的陈述。因此,这样的一位神还未或许也无法向我们启示他自己。他被置于人类生命之外,因此我们实际上已成为了自己的神。神没有对我们说话,并且,我们对他没有责任。

 

同样地,内住性的观念也曾在非基督徒的思想,甚至在一些自称自许的基督徒神学中被扭曲了。内住性曾被理解为意味着神实际上于这个世界是不能区分的,并且,当神进入这世界时,他已变得如此属世以致无法被人发现。基督徒无神论者曾经指出神已经撇下他的神性,并不再为神了。较为不激进的思想家,如巴特 (Barth) 及布特曼 (Bultmann) 则辩称,神虽然仍存在,他的活动无法在时空中被识别,并且,它对所有时空的影响是相同而非特殊的。因此,实际上并没有启示;我们在神面前并没有责任。

 

这些错误的超然及内住性的观念很特殊地结合在一起:两者都满足了罪人逃避神的启示,逃避我们的责任,并且为我们的不顺服提出藉口的欲望。但实际上它们是彼此相互矛盾的。神怎么能够同时是无限地远离我们却完全与我们相似?此外,这些观念都是不连贯的。若神是完全不同”(wholly other),那我们怎么知道或指出他是完全不同的?若他怎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权利作神学研究?若神是与这个世界无法区分的,为什么神学家要费心提到神?为什么不单单提到这世界?是信心证实这些论述吗?基于什么的信心?这样的信心可不可能是在黑暗中不合理的一跃?

 

但若超然性是契约的元首地位,并且,若内住性是神的契约介入他的子民之中,那我们就有是立足于一个稳固的基础。我们乃是使用圣经中所教导的观念,而非不信的哲学家所发明的。我们乃是在思想一些关系,纵使他们有多奥秘(他们确实是奥秘的),却无论如何是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非常相似的(父子,君臣,夫妇)。

这些问题的圣经及非圣经思想之间的差异或许(对某些人来说!)可以藉图表一说明。

 

 

Text Box: 基督徒的立场
Text Box: 非基督徒的立场

 

 

 

 


                               基督徒的立场    非基督徒的立场

1                                            3

超然性

 

                 

                   内住性

2                                            4

图表一:宗教敌对的四方形

 

这四个角代表四个断言:

1. 神是契约的头。

2. 神以主的身份参与其被造物。

3. 神是无限地远离被造界。

4. 神是与被造界同等的。

 

断言1及断言2是圣经的断言,34是不合圣经的。第一个断言代表了圣经中神的超然之观念,第二乃是圣经中神的内住性之观念。第三个断言代表一个不合圣经的超然性观念,第四则代表了一个不合圣经的内住性观念。因此,四方形的两边把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对神的内住性及超然性的问题之进路区分了。四方形的上半部处理超然性的观念,下半部则处理内住性的观念。斜线表示直接冲突,准确地指出这两个立场如何不同:1断言道神身为主的身份,因此是有别于被造界的,而4却否定有任何的分别;2断言一个有意义的参与,3却否认之。横线表示语言上的共同点:13都可以被表达为超然性崇高奥秘等的观点;24可以被形容为某种形式的参与内住等。因此,误解的空间是有许多的。虽然这两个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它们可能被相互混淆。甚至圣经的经文以可能被混淆地使用。有关神的伟大,崇高,无法测度性等的经文可以被应用在13,有关神的接近之经文则应用在24。这指出为什么34这两个基本上属于非基督徒的哲学揣摩已经在神学家以及教会中获得一些接纳了。若我们要清楚地对现代的神学趋势说话,我们必须努力澄清这些差异并攻击模棱两可的观念。

 

1-23-4的直线代表各系统的内在结构。就如我们已看见的,3-4基本上是不一致的,而1-2则呈现一个与一般(从圣经的角度诠释的)经历拥有富有意义及连贯性的类比。

 

(3)    控制,权柄,同在

 

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超然性(契约的元首身份)以及内住性(契约的参与)的观念。在圣经中,神的超然性似乎集中在控制(或支配)及权柄的观念上。神的掌控显然是因为这契约乃是藉着神的主权产生的。神创造了他契约中的仆人(赛4144310-134464812f.)并对他们施行完全的支配(出3814)。[2]身为主,他以他的主权救赎他们(出202)脱离为奴之地,并引导整个大自然的环境(参照埃及之灾)来达致他对他们的目的。权柄是神要人顺服的权利,而因为神同时拥有掌控权及权柄,他体现了能力与权力。一再地,契约之主强调他的仆人必须如何顺服他的命令(出313-18202;利182-5301937;申64-9)。若说神的权柄是绝对的,这意味着他的命令是不容置疑的(约伯记4011ff.;罗418-20920;希伯来书1147817,各处),并且,神的权柄超越我们对其它事物的忠心(出203;申64f.;太819-221034-38;腓立比38),以及这权柄涵括人类生命的所有范围(出;利;民;申;罗1432;林前1031;林后105;歌罗西31723)。控制与权柄当主向我们呈现为一个被高举至被造界之上,这些就是主要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是与任何神乃是完全不同无限地远离的观念距离甚远的。

 

神的内住性可以进一步地被描述为契约的团结”(covenant solidarity)。神拣选他的契约子民并使他们的目标与他的一致。者关系的中心可以藉此话语表达: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利2612;参照出2945;撒下714;启2127)。他称自己为他们的神—“以色列的神”—因此与他们认同。藐视以色列就等于藐视神,反之亦然。如此,神是与他们同在的(出312),接近他们(申47;参照3014),以马内利(参照创2632815313464;出3123314;申316823;士师记616;赛714;耶利米3133;太2820;约1725;林前316ff.;启2122)。因此,我们将有时把神的契约之团结描述为同在临近,而这临近,就如神的崇高,乃是定义神主权的特质(出37-1461-8205712;诗13513f.;赛264-8;何西阿124-9134ff.;玛拉基36;约831-59;参照利103;诗14814;约拿27;罗106-8;弗217;歌罗西127)。为了强调他本身以及以色列的属灵相近,身在空间上临近他们:在西乃山上,在旷野的云柱及火柱中,在应许之地里,在会幕及圣殿中。他也在时间上临近他们;他在此时正如他在此地。当人们受试探,想要认为契约是一个远古的人造物时,神提醒他们他昨日今日都是一样的。他是现在及未来的神,正如他是亚伯拉罕,以撒及雅各的神;他是愿意现在施行拯救的神(参照出31568;赛4141013;申32739f.43;诗13513;塞264-8;何西阿124-9134ff.;玛拉基36;约852-58)。因此,神的主权是深入地个人及实用的观念。神并非一个模糊的抽象原则或力量,而是一个与其子民相交的的永活位格。他是那又真又活的神,与这世界所有聋哑的的偶像相反。因此,对他的认识也是一个个人的知识。神的同在不是某些我们藉着精确的理论智能所能发现的。神无可逃避的是与他的被造界接近的。我们在任何时刻都有他的参与。

 

神位掌控者及权威,神是绝对的,即,他的能力与智慧是不可能被成功地挑战的。因此,神是永恒,无限,全知,全能的等。但这个形而上的绝对性并没有把神逼入一个抽象原则的角色。当然,非基督只可以接受那非人格以及因此没有命令及没有祝福及诅咒能力的绝对。在异教中有人格化的神氏,但没有一个是绝对的;异教中有绝对,但没有一个是人格化的。只有在基督教里(以及其它受圣经影响的宗教)才有一个人格化的绝对的观念。

 

控制,权柄,个人同在记住这三元组。它将经常在此书中出现,因为我不知道有什么其它更好的方法可以总结圣经中的神的主权之观念。而由于主权本身是如此关键的,我们将会不断地回到这个三元组。我将把这三个观念整体地称为神的主权属性。也请切记神为超然和内住以及人格化的绝对(换言之,绝对的位格)的观念。我们将发现,这些范畴对总结基督教世界观及对比非信徒的世界观是非常有用的。

 

另一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即,我们必须视这三个主权属性构成一个单元,而非彼此分割的。从神学的角度来说,神是简单的(不是部件的复合物),所有在某种程度上,若你拥有一个属性,你就拥有所有其它属性。神的所有属性是相互包含的,而在主权三元组这事上也肯定是如此。根据圣经,神的掌控包括了权威,因为神甚至连真理的结构与正确性也掌控了。掌控包括了同在,因为神的能力是如此之遍布,以致在每个经历中把我们带到他的面前。权柄包括了掌控,因为神的命令预设了他执行它们的完全的能力。权柄包括了同在,因为神的命令已经清楚地被启示了,并且是神藉以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施行祝福及诅咒的途径。同在包括了控制,免得任何在天上或地上的东西使我们与神隔绝或他与我们隔绝(约10:罗8)。同在包括了权柄,因为神绝不与他的话语分开(参照申3011ff.;约11ff,;等;还有,参我未出版的Doctrine of the Word of God)。

 

总结以上所说,人是神就是认识他为主,知道我是主。而认识他为主就是认识他的控制,权柄以及同在。

 

 

 

 

 

 

 

 

 

  

 

 

 

 

 

 

 

 

 

 

 

 

 

 

 

 

 

 

013A 系統神學是應用﹐是倫理

 

引論﹕「神學」 一詞的濫用

 

I. 系統神學 (Systematic Theology)

「神學」的定義綜覽

            觀察﹐解釋﹐應用

            「系統神學是應用」的觀念

            傳統神學院課程的設計 

            聖經神學﹕兩個版本

           

II. 系統神學的定義﹕系統神學與倫理                  

第一個定義﹕整本《聖經》的教導

      第二個定義﹕真理與義務

      第三個定義﹕解釋﹐應用教義系統

      第四個定義﹕ 「神學都是倫理」的觀念

      第五個定義﹕蒙福的生活﹐守約的生活

      什麼叫作 「實際」﹖

 

III.  神學教育 (Theological Education)

 

 

引論﹕「神學」一詞的濫用


           
「神學」這詞﹐在2021世紀有一點被人濫用。例如﹕有人提倡某某神學 (解放神學﹐民眾神學﹐婦女神學﹐中國本色神學等)﹐其實只是某一時刻某人提出的口號﹐是神學歷史上的一個理念﹐最多是一個潮流﹐往往說不上是什麼偉大的神學運動。這種命名使神學的價值下降。今天我們面對很多神學派別﹕進程神學﹐開放神學 (Openness of God theology: Clark Pinnock, “Systematic Theology,” in Clark Pinnock, Richard Rice, John Sanders, William Hasker, and David Basinger, The Openness of God: A Biblical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God,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 Varsity Press, 1994;  Gregory A. Boyd, God of the Possible, Grand Rapids: Baker, 2000) 「水牛神學」﹐ 「第三眼神學」等。這些不過是蕓花一現﹐ 明天便成昨日黃花﹐明天自有明天的潮流﹐所謂明天的 神學。

 

            記得讀神學時﹐老師勸我們不要輕易的稱自己﹐或某某人為「神學家」。在

神學院的教授中﹐聖經學者有他的研究專業﹔教會歷史家也可以專門研究某一個時期或題目。可是作一個系統神學家卻不同了﹐需要多方面知識的結合﹐還必須有堅定的信仰立場。

 

 

I.         系統神學 (Systematic Theology)

 

「神學」的定義綜覽

 

神學是什麼﹖改革宗神學以外的其他學派﹐對系統神學有不同的定義。先從

福音派以外的學術界說起﹕

 

(1)   19世紀的自由主義﹐是與正統 (福音派) 神學背道而馳的﹐以士萊馬赫 (Friederich Schleiermacher) 為代表﹔他對神學的定義﹐基督工人神學院的陳若愚院長如此歸納﹕   「士萊馬赫在他的《基督教信仰》中﹐認為神學乃是宗教群體的宗教感情有系統而清楚的表達。這些宗教表達源於宗教群體的宗教經驗﹐而非任何超自然的啟示。按此定義﹐『神學』實質上是『宗教學』﹐其權威乃基於宗教群體的經驗。這與正統教會的神學觀點背道而馳。(《系統神學﹕基督教教義精要﹕上冊》﹐香港﹕天道書樓﹐2001 ﹐頁3)

這種神學的進路﹐在當代的華人神學界不無例子。雖然溫偉耀在他的系統神學﹕ 《基督教﹕給中國人的信仰》的第一卷的「自序」裡聲明﹐他沒有意思要表示神學在邏輯上一是以宗教經驗為出發點﹐他還是為了現代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緣故﹐以宗教經驗作他第一卷的主要討論題目﹐而繞過了他所謂傳統的神學起點﹕

跟傳統新房的系統神學不同﹐我沒有以「啟示」或 「神論」開始﹐而是以「宗教體驗」作起始探索。這並不表示我認為宗教經驗是基督教神學在邏輯上的起始點﹐而是相信﹐現代人對宗教探索的興趣﹐宗教經驗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溫偉耀﹐《基督教﹕給中國人的信仰》﹐ 卷一﹕《基督教與中國的現代化﹕超越經驗與神性的尋索》﹐香港﹕基督教卓越使團﹐2001﹐頁 viii.

起始﹐這種以人的宗教經驗為起點﹐已經稱為一種新的傳統了﹗

 

(2)  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深深的影響了基督教的神學。田立克 (Paul Tillich) 是一個「實存神學」( 即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的神學)大師﹐他的

《系統神學》 有中譯本。田氏將人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 

為神學的主題。陳若愚解釋說﹕「田立克認為 『神學』乃一處理人類終極關懷的學問﹐而 『基督教神學』乃以基督為中心﹐處理人的終極關懷即人的生與死﹐愛的委身﹐命運等問題。根據田立克的理論﹐耶穌只是一個人﹐有人的限制﹐但祂卻成為了 『基督』 ﹐超越了人的限制﹔因此﹐所有實存經驗中與這基督裡的 『新存有』 (The new being in Christ) 相遇的人﹐都可以與祂一樣﹐超越自我的疏離 (self-estrangement) ﹐割裂 (disruption) ﹐衝突 (conflict) ﹐異化   (alienation) 。換句話說﹐人人可成為基督。」 (《系統神學﹕基督教教義精要﹕上冊》﹐頁3-4)

田立克的神學方法稱為「相互關聯方法」(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 ﹐今天福音派很多神學者都認同﹐採用。(Paul Tillich,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1 [London: SCM Press Ltd., 1951], pp. 59-66; 見郭鴻標﹐「整全的神學思考」   收在 《走在信仰之思的途中 --一群年青神學人的神學告白》 ﹐鄧紹光主編﹐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 ﹐頁4)

 

(3)   存在主義的哲學﹐另外又深深的影響了以巴特 (Karl Barth) 為代表的新正

統神學 (Neo-orthodoxy) ﹐陳若愚稱新正統神學為「以神的道 (基督) 為主的神學」﹐因為巴特認為檢視神學的標準是神唯一的啟示耶穌基督﹕

「巴特肯定《聖經》是神啟示的見證﹐但否定它本身是神聖靈的默示和無誤的啟示﹐因為《聖經》只是人的作品。布爾仁 (Emil Brunner) ﹐另一位新正統神學家﹐更明言聖經中有錯﹐因此只是人對神啟示的見證﹐而非神啟示本身。」 (《系統神學﹕基督教教義精要﹐上冊》﹐頁4。又參﹕巴刻﹐《真理與權能》 ﹐頁115-118 ﹔簡河培﹐《現代神學論評》 ﹐趙中輝﹐宋華忠合譯﹐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73 ﹐第1 2章﹔原著﹕Harvie M. Conn, Contemporary World Theology: A Layman’s Guidebook,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73, chapters 1,2.)

巴特的神學思想﹐近年來透過托倫斯 (Thomas F. Torrance) 和香港的一些神學家在影響著華人教會。張賢勇在巴特﹐《羅馬書釋義》的 「中譯本導言」讚賞香港福音派的神學家為巴特的正面推介﹕

巴特多次批評過美國神學界普遍存在的對他的誤解。這種情況﹐六十年代以來﹐當有不少改善。華人教會對巴特地認知﹐大多借助英美學者﹐其中向有華人福音派神學形象重鎮的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在介紹巴特思想方面﹐功不可沒。張賢勇﹐「中譯本導言」 ﹐巴特﹐《羅馬書釋義》﹐魏育青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頁lxiii-lxiv﹐注腳 79)

這是一位中國大陸的學者對香港 (福音派)神學界在大中國地區神學界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個評論。

 

關於神的啟示與神學的關係﹐有一個很有趣﹐迷人﹐又含糊的定義﹔不

曉得是否巴特式的﹕

神絕對的啟示﹐是神在《聖經》默示中對祂的活動及這些活動之意義 (默示也是神的活動之一) 所作的宣告。歷代的信條祇是指向那在聖經中絕對的啟示。(余達心﹐「本色神學探討」 ﹐收在《神學與實踐論叢》﹐陳濟民﹐馮蔭坤合編﹐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 天道書樓﹐1979﹐頁195。)

無論如何﹐這種定義﹐不論是欣賞巴特的《聖經》觀的人士﹐或者反對巴特的神學但是不留意這種文字的含糊性的福音派 / 基要派人士﹐大概都可以接受。這是我們今天所處的學術處境的一個寫照。

 

關於這種神學方法論﹐華人福音派目前開始有神學家回應﹐為神學作出抗

衡的定義。梁家麟這樣說﹕

神學必須是《聖經》中心的。神學所討論的基督得倚賴聖經的記述。《聖經》是由聖靈親自默示而成書的﹐它既是上帝啟示(耶穌基督)的記錄﹐其本身亦是上帝的啟示﹐捨此我們無法認識真實的耶穌基督。 (梁家麟﹐「我對神學的宣信」 ﹐收在 《走在信仰之思的途中一群年青神學人的神學告白》 ﹐鄧紹光主編﹐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 ﹐頁27-28)

 

接著我們來看一本福音派的系統神學教科書如何給系統神學下定義。

 

(4)   Millard J. Erickson  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 ) 的中譯本      

(增訂本﹐卷一﹔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8)先討論了宗教的定義﹔然後在「神學的定義」一段裡這樣開始﹕

神學的初步基本定義是「一門關於神的研究或科學。」 (11)

此外﹐我們對於神學的實際工作內容也須加以說明﹐所以﹐我為神學提出一個更周全的定義﹕神學是一門以有條理的陳述基督教信仰教義為宗旨的學科﹐主要以聖經為基礎﹐置諸一般文化當中﹐以當代的語言來敘述﹐並且與人生的各種課題相關。(頁11

 

            20世紀末﹐一般廣義上「福音派」的神學家﹐大部份都接受過世俗的高等神學訓練 (博士班) 不知不覺地受了非福音派神學方法論的影響﹐尤其感覺必須回應當代學術界對正統基督教的批判。因此在認信神的啟示﹐《聖經》的默示與無誤上﹐顯然處在高度的壓力之下﹔而在從事學術研究時順服《聖經》的權威﹐徹底找出《聖經》的權威在神學學術上的涵意﹐顯然感覺困難 (甚至無能為力﹐或者可能感覺沒有這種探討的必要)。正統的改革宗神學家同樣地面對這些時代挑戰﹐可是他們願意提出一個接受《聖經》權威的定義。《聖經》若是神的話﹐是我們信仰生活的最高的權威﹐那麼《聖經》也必是神學的最高權威。

 

            介定甚麼是正統的聖經神學或系統神學﹐目前越來越困難。可是﹐我們必須繼續努力分辨。我們堅持﹐順服神的話的教導﹐在任何時代 (包括目前在方法論轉變的時刻)都是必須的。

 

我們願意跟1617世紀的清教徒﹐和當代的 John Frame說﹕

神學就是如何應用的話  (The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God’s Word)

 

沒有人可以面對《聖經》而不解釋﹐不應用的。因此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在從事神學﹐都是「神學家」﹐因為我們每一次讀《聖經》的時候﹐我們都在解釋﹐應用《聖經》。而搞清楚神學院裡﹐專業神學家所謂的「神學」與「系統神學」是

什麼﹐可能對我們的學習有幫助﹐好叫我們用「神學」這個詞的時候﹐不會為自己

或別人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觀察﹐解釋﹐應用

 

            很多基督徒好像我一樣﹐在大學時期曾經學習歸納式的查經法 (inductive Bible study) ﹐包括三步驟﹕觀察﹐解釋﹐應用 (observe, interpret, apply)。觀察就是

找出一段經文的主要人物﹐發生的事件﹐事件與地點﹐前後的次序等﹐即﹕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六個問題。解釋是看出一段經文主要的用詞﹐然後

進一步看出該段經文的主要觀念﹐或論據 (the argument) 。應用呢﹖就是如何將經

文主要的觀念 / 教義﹐與今天的我們拉上關係。換言之﹐觀察是﹕《聖經》說什

麼﹖ (What does the Bible say?) 解釋是﹕聖經的意思是什麼﹖ (What does the

Bible mean?) 應用就是﹕聖經對今天的我們的意義是什麼﹖(What does the 

Bible mean to us today?)

 

 

「系統神學是應用」的觀念

 

            若將這三個步驟套在神學的不同學科﹐可以這樣說﹕釋經 (exegesis) 與聖經

神學 (Biblical theology) 是觀察與解釋。那麼﹐系統神學呢﹖很自然地﹐很多人會

說﹕系統神學是解釋﹐解釋我們信什麼﹐解釋整本《聖經》教什麼。可是﹐我的老師傅蘭姆 John M. Frame 堅持﹐系統神學是《聖經》的應用。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所有的思維﹐言語﹐行為﹐都是在上帝面前﹐或者說﹐都是在祂的面光之中作的。因此沒有中立的思維﹐言語﹐行為這回事。其次﹐系統神學研究整本

《聖經》教導什麼不可能是在真空裡進行的﹐肯定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環境 (或﹕語境) 進行的。可是《聖經》是上帝的話﹐帶有權威﹐因此神的話在所有的處境 (contexts) 都有絕對的權威。這些處境﹐可能是學術上的(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等) ﹐也可能是實踐的 (婚姻與離婚﹐墮胎﹐核戰﹐基因工程等)。所以我們說﹐系統神學是應用神的話 (systematic theology is application)﹐將《聖經》的權威性教導應用在不同的處境裡。 

 

 

傳統神學院課程的設計

 

            上面說過﹐基督徒務必有道可傳﹐這道來自《聖經》。既然神學就是解釋和應用《聖經》﹐因此﹐雖然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需進神學院﹐每一個基督徒都應對自己的「神學」(自己對《聖經》的解釋與應用) 有清楚的認識。我們在這裡介

紹神學院的課程﹐不是要每一位讀者進學校﹐乃是讓我們知道﹐我們若要進修 (

論是自修或什麼方法)﹐ 所需要知道的可能是那幾類的知識。

 

            讓我們回來介紹神學院的不同學科。30年前﹐一般道學碩士班的課程 (Master of Divinity,   可參考威敏斯特神學院目錄﹕今天的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Catalogue: www.wts.edu  為一套典型的課程) 包括下列種類的科目:

n     原文學習 (希臘文與希伯來文)

n     舊約與新約的解經 (exegesis)

n     聖經神學。

「聖經神學」的內容﹐就是神在啟示歷史與救贖歷史的不同時期中﹐所啟示的內容是什麼。用威敏斯特神學院前任院長 Edmund P. Clowney的說法﹐《聖經》是救贖歷史﹐所以「聖經神學」的研究方法 (Biblical-theological method) ﹐就是救贖歷史的研究方法 (redemptive-historical method) 。比方說﹐在舊約世代﹐最重要的主題是神與祂子民的立約。「約」這個觀念是解釋舊約聖經的一個關鍵鑰匙。而新約中的符類福音的主題是「上帝的國」或「天國」。「天國」就是神在掌王權。「天國」不是一個政權或地域 (realm) ﹐而是神在掌王權 (rule)﹐是作王的權柄 (kingship) 。研究天國來了(the Kingdom is here) 或還沒有來 (the Kingdom is not yet here)﹐這是聖經神學研究的課題。所以﹐聖經神學研究的﹐是在不同的世代神啟示了什麼內容。聖經神學也可以按照不同的書卷或作者來做研究的單位﹕比方說﹕《約翰福音》和約翰書信裡﹐基督如何自我見證﹖信心的真義是什麼﹖《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裡的聖靈觀是什麼﹖禱告觀﹖耶穌基督與窮人之間的關係﹖保羅書信裡﹐受苦在基督徒生活的地位是什麼﹖《希伯來書》基督與基督的工作如何超越(superior)﹖如何全備(sufficient) ﹖等。「聖經神學」比解經 (exegesis) 更進一步﹐因為它綜合了研經 (解經) 的結果。聖經神學要問的是﹕《聖經》在這時期說了什麼﹖是什麼意思﹖

 

聖經神學背後的信念是﹕神的啟示是漸進的 (revelation is progressive)﹐是在

歷史中進行的。不過﹐正統的神學必須同時承認﹕神的啟示﹐雖然是漸進的﹐可是更是前後一致的  the unity of revelation)正統的聖經神學﹐歸正神學的聖經神學

﹐視舊約與新約為一致的﹔從舊約到新約﹐好像從萌芽到開花結果﹐是貫徹始終

的﹐不是先後矛盾的。

           

            與所有聖經研究解經有關的一門功課是﹕

n     釋經學 (hermeneutics)

釋經學是解釋《聖經》的原則。福音派一向公認一些原則﹐包括如《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一致的﹐沒有矛盾的﹔啟示的歷史漸進性與一貫性﹔《聖經》的無誤等大前提。可是﹐今天的福音派聖經教授已經陸續放棄原有的原則。巴刻對這方面的新發展的評語是﹕目前神學界的共識是﹕《聖經》是一本人寫的書﹐因此解釋《聖經》就把它當作一本人寫的書就可以了。人寫的書﹐是有錯的書。 (見巴刻﹐《真理與權能》﹐頁47﹔見本書第一章。) 換來的是一大堆語言學方面的考慮﹐特別使讀經者對《聖經》的可靠性起疑問。難怪﹐很多神學院畢業的傳道人﹐他們對《聖經》的信心﹐比進神學院之前只有減少﹐沒有增加﹗

 

我們可以說﹐今天很多關於《聖經》的權威方面的辯論﹐都是釋經學方面的課題 (hermeneutical issues) 。同時﹐釋經學裡討論的很多問題﹐就是系統神學要面對的問題 (theological issues)﹐因為這些問題牽涉到代模 (paradigm)﹐知識論 (epistemology) 等大前提。

 

改革宗的預設護教神學 (presupppositional apologetics) 在過去的70年來一直提出這一點﹔最近在當代全球思想交錯的時刻﹐欲作神學對談﹐科際對談的當代華人神學家也不能不承認這個事實。香港浸會大學的江丕盛在一篇以「神學就是對談」為題的文章裡說﹕

研究聖經詮釋學的人不難發現﹐所謂的聖經詮釋學常是深受時代思潮影響的詮釋理論 (如存在主義詮釋學﹐馬克思主義詮釋學﹐婦女主義詮釋學或後現代主義詮釋學等) 在聖經閱讀上的應用。換言之﹐聖經 (神學) 詮釋學﹐往往只是披上聖經 (神學) 外衣的詮釋學﹐即聖經其外﹐詮釋學其中﹐或神學其外﹐時代思潮其中聖經思維的失落﹐取而代之的是時代思維﹐或是 時代思維所擄掠的貧乏信仰 (cultural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江丕盛﹐「神學就是對談」﹐ 收在 《在信仰之思的途中 -- 一群年青神學人的神學告白》﹐鄧紹光主編﹐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頁225-226)

今天華人教會亟需一群對《聖經》的統一性﹐《聖經》的默示﹐無誤等教義毫無保留的持守﹐和同時嚴肅的注意當代思潮裡所討論的問題的釋經理論家和釋經家 (講道者) 。不被時代沖走﹐關注時代的問題﹐向時代說先知的話﹕這是正統基督徒在釋經學範疇裡討論 (系統) 神學問題的使命。

主耶穌復活之後﹐曾給門徒解釋舊約《聖經》﹐讓他們了解舊約如何見證彌賽亞的受苦與進入榮耀。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 (路加福

2425-2644-47) 。耶穌解釋舊約﹐原文用的字是hermeneuo﹐這與釋經學 – hermeneutics – 出於同根。因此﹐正統的﹐正當的釋經學﹐應該是開信徒的心眼﹐

使人看見基督的榮耀。釋經學是這門學問的原則﹐或說科學 (the science of interpretation) ﹐而解經 (exegesis) 就是按照這門科學第原則去解釋《聖經》的實

踐﹐或藝術 (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傳統福音派的釋經學教科書﹐都對相信《聖

經》的默示與無誤等教義有一定的交代﹔今天卻不然了。(見拙著《有道可傳》一文中所引用一位美國學者﹐一位華人學者的話。)信徒要留意﹐只學會了不同經文的文體(genre)﹐歷史文化背景﹐語言上的意義 (及這些研究所浮現的複雜問題) 等以外﹐還不夠認識到聖靈在《聖經》啟示的真理的。

 

            神學教育裡與聖經研究相輔相成的其他學科有﹕

n     系統神學。

系統神學是研究什麼的﹖系統神學要問的是﹕整本《聖經》對於某一個問題的教

導是什麼﹖比方說﹐整本《聖經》告訴我們﹐神是怎樣的一位神﹖ 這是系統神學

中的神論 – the Doctrine of God整本《聖經》告訴我們﹐人是什麼﹖這是系統神

學的人論 – the Doctrine of Man﹔如此類推。當然﹐系統神學必須採用解經家和聖經神學家的研究成果。慕理給我們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而當代我的同學與好友周功和的近作﹐《榮耀光中活水泉》  (台北﹕華神﹐2002)﹐就是一本充滿了解經討論的神學著作﹗

 

Wayne Grudem 是筆者的神學院同學﹐目前在芝加哥三一神學院任教。在他的 《系統神學》裡﹐給了系統神學這個定義﹕

系統神學就是為要對任何題目回答這個問題﹕「整本《聖經》今天對我們有甚麼教導?」的研究。

Systematic theology is any study that answers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e whole Bible teach us today?” about any given topic.  (Wayne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4, p. 21.) 

這是傅蘭姆 John Frame對系統神學的定義﹐很多Frame的學生們都非常欣賞﹐也先後採用 (華人中有陳若愚﹐周功和﹐筆者等﹐我們三位都是1971年進神學院的)。Grudem  在為系統神學下了定義之後﹐在注腳裡這樣解釋﹕

系統神學的這個定義來自 John Frame教授﹔在1971-73年期中﹐筆者有幸在費城威敏斯特神學院受教於他。雖然(在本書中)我不可能在每一點上都表達我如何受他的影響﹐在這裡我應該表示我對他的感謝﹐並說﹕他對我的

神學思維的影響尤其是在系統神學的本質﹐和神的話的教義這兩個問題上   遠深過任何人。在本書的不同章節裡﹐曾受教於Frame的學生們﹐都可以察覺他的教導的回響﹐特別在這兩方面。

This definition of systematic theology is taken from Professor John Frame, …under whom I was privileged to study in 1971-73 (at Westminster Seminary, Philadelphia).  Though it is impossible to acknowledge my indebtedness to him at every point, it is appropriate to express gratitude to him at this point, and to say that he has probably influenced my theological thinking more than anyone else, especially in the crucial areas of the nature of systematic theology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Word of God.  Many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ill recognize echoes of his teaching in the following pages, especially in those two areas.  (Systematic Theology, p. 21, footnote 1.)  

Frame曾在耶魯大學專攻邏輯學﹐思想特別清晰﹐他的作品讓改革宗以外的大部份讀者都看得懂﹔目前在佛羅里達州改革宗神學院任教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Orlando, Florida: www.rts.edu , www.frame-poythress.org )

 

            系統神學系裡的必修範圍包括﹕

            神學導論﹐又稱啟示論 (包括《聖經》論)

            神論

            人論

            罪論

            基督論

            救贖論 (客觀的成就﹐主觀的運行)

            聖靈論

            教會論

            末世論

            倫理學

 

神學課程還有﹕

n     教會歷 (church history) 和與它相關的

n     歷史神學 (historical theology)

聖靈不只賜給教會神的啟示《聖經》﹔聖靈還保守教會﹐光照教會﹐膏抹教會

進入真理。教會歷史研究的內容﹐就是﹕不同時代的教會﹐如何解釋或誤解《聖經》﹖如何順服或不順服主耶穌的大使命﹖如何按照神的心意﹐或不按照神的心意﹐牧養基督的羊群﹖如何面對時代的文化﹖如何解釋真理﹐如何回應文化﹐如何維護真理﹖我的教會歷史老師﹐已故Paul Woolley 喜歡說﹐白色的東西﹐需要黑色的背景才看得清楚﹔同樣的﹐真理在錯誤的教導的背景下﹐會看得更清楚。

 

            除了上述的課程﹐還有﹕

n     護教學 (apologetics)

護教學是對基督教信仰的辯護 (the defense of the Christian faith)。護教是系統神學的

序言﹐也是系統神學的果子。護教的工作﹐正面地是向世俗文化 / 思想宣講真理﹔

反面地是暴露世俗文化/思想中的人本/人文主義﹐就是人如何抵擋神﹐怎樣以被造之物取代神﹐奪去神應有的地位。福音派的護教學可分預設派 (presuppositionalism) 和證據派 (evidentialism) 。前者以暴露非基督教思想的人本(人文)主義為進路﹐加上正面宣講福音真理。後者嘗試在基督教信仰和非基督教思想之間建立一個中地帶(如﹕理性﹐科學研究﹐考古學等)﹐然後在這中立地帶提出一些證據讓非基督徒來判斷﹐是否合乎他的理性﹐科學﹐和考古標準。在改革宗的大家庭裡﹐也有預設派(Cornelius Van Til) 和非預設派的 (Gordon Clark, R.C. Sproul) 護教學者。

 

預設派的護教學比較與《聖經》信仰一致﹐如保羅在雅典(《使徒行傳》17章)放膽宣講真理﹐暴露異教徒的偶像敬拜﹔或在《哥林多前書》第12章裡﹐大膽向非基督教挑戰﹐世界上帝思想家﹐謀士在哪裡﹖世界真的能向神提出抗議嗎﹖這是《聖經》中護教的進路。John Frame與筆者都是范泰爾 (Cornelius Van Til ) 不同時代的學生。范氏一生致力建立一套徹底預設派的護教學﹔目前很少人完全了解與解釋他的思想系統。Frame教授與已故Greg Bahnsen博士是其中兩位﹔每人的解釋方式都不同。若主許可的話﹐筆者希望將來有機會寫一本本書的姊妹作﹕《改革宗護教學之邀》 ﹐與本書一樣是為平信徒與第一年神學生寫的通俗神學著作。

 

            神學院裡還有一部門﹐就是﹕

n     實踐神學。

這些科目﹐是探討《聖經》的教會論﹐基督教教育原理﹐合乎《聖經》的輔導理論與方法﹐合乎《聖經》的宣教理論與實踐方法等。前威敏斯特神學院院長 Edmund P. Clowney1990年代出版了他的教會論﹕ The Church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 Varisty Press, 1995) ﹐是一本參考性甚高低書。

 

 

聖經神學﹕兩個版本

 

            上面我們介紹了聖經神學﹐這裡要補充說明。20世紀有兩個聖經神學運動。一個是接受新正統神學和聖經批判的﹐他們不接受聖經無誤的大前提﹐只研究在某一個聖經時代﹐教會的信仰﹐教會所宣講的是什麼。因為這個對於《聖經》裡的宣講不是建立在一個對《聖經》絕對的信心上﹐因此是站不住腳的﹐很快的就消失了。巴刻在他的《真理與權能》 (Truth and Power, Harold Shaw 1996, reprintIVP) 有詳細的說明 (62-63 111-115)

 

另一個「聖經神學運動」是建立在正統神學信念上﹐由20世紀初普林斯頓神學院的聖經教授 Geerhardus Vos 為代表人物﹔他是現代聖經神學的開山鼻祖。普林斯頓神學院在1929年改組後﹐由自由神學派的董事控制﹔威敏斯特神學院創辦與費城。慕理 (John Murray) Ned Stonehouse﹐與楊愛德 (Edward J. Young) 等人繼續了正統的聖經神學傳統。Vos的《聖經神學》已有中文版 (李保羅翻譯﹐天道

出版)。這個「聖經神學運動「深信上帝啟示的一貫性與歷史漸進性。

 

今天的教會極其須要這種聖經神學的繼承人。在19601970年代﹐威敏斯特神學院的院長 Edmund P. Clowney 特別提倡聖經神學﹐以補充傳統的改革宗系統神學﹐與系統神學同工﹐兩者相輔相成。Clowney 在這方面的貢獻﹐巴刻在 《真理與權能》書中列出當代福音派在《聖經》研究的「復興」時提到﹕

福音派當代在聖經神學方面的開花結果﹐而聖經神學的意思﹐就是按照以經解經 (analogy of faith) 的原則來揭露聖經裡歷史 -救贖信息的進展 (the unfolding of the progress of the historical-redemptive biblical message according to the analogy of faith)。這門學問特別由 Edmund Clowney作開荒牛﹔他也設計了這方面的計劃﹔身為威敏斯特神學院的院長﹐他成立了解經學的博士課程。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發展。 (巴刻﹐《真理與權能》 ﹐頁109)

The blossoming among evangelicals of “biblical theology”, understood as the unfolding of the progress of the historical-redemptive biblical message according to the analogy of faith, a discipline notably pioneered and programmed by Edmund Clowney; Westminster Seminary’s doctoral program in hermeneutics, which President Clowney saw into place, and parallel endeavors in other places… (Truth and Power, p. 109)

19801990年代﹐威敏斯特神學院的新約教授 Richard B. Gaffin, Jr.(宣教士兒子﹐中國出生)被轉到系統神學系任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事件﹕系統神學必須建立在解經﹐聖經神學的基礎上。聖經神學與系統神學的結合﹐中文書籍有慕理的《再思救贖奇恩》 (John Murray, Redemption Accomplished and Applied,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55) Sinclair FergusonThe Christian Life: A Doctrinal Introduction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1) ﹐中譯本﹕ 《磐石之上》。正在翻譯的包括慕理的《亞當犯罪的歸算》(John Murray, The Imputation of Adam’s Sin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1959) 。慕理的《羅馬書注釋》﹐ 被他的同事  Paul Woolley 譽為基督教時期最偉大的學術著作之一(Iain Murray 的慕理小傳﹐收在慕理著作的第三冊﹕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urray, Vol. 3: Banner of Truthp.135)

 

 

II.        系統神學的定義﹕系統神學與倫理

 

第一個定義﹕整本《聖經》的教導

 

            我們現在要對系統神學的定義作一個簡單的結論。系統神學是什麼﹖系統神學是解釋﹐而更是應用整本《聖經》的教導。梁家麟直接了當的說﹕

作為一個福音信仰者﹐我對神學的定義是很傳統的﹕神學是對上帝在耶穌基督裡並記載於聖經裡的啟示的研究與回應。

(梁家麟,「我對神學的宣信」 ﹐收在 《在信仰之思的途中》﹐鄧紹光主編﹐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頁25)

范泰爾這樣說﹕

            系統神學竭力有秩序的陳述《聖經》關於神的教導。

Systematic theololgy seeks to offer an ordered presentation of what the Bible teaches about God.(Cornelius Van Til,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Theology [“In Defense of Biblical Christianity,” Volume V],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 Den Dulk Christian Foundation, 1974, p. 1.)

系統神學的中心關注﹐是《聖經》的教導。從1960年代筆者就常聽趙天恩牧師說﹐《聖經》就是神學的來源﹐內容和準則 (The Bible is the source, content and norm for theology)

 

系統神學主要問的問題是﹕在某一個問題/主題上﹐整本《聖經》的教導是什麼﹖ (What does the whole Bible say about x?)  要這樣作﹐系統神學肯定需要聖經神學 (也就是說﹐解經)的成熟果子。

 

 

第二個定義﹕真理與義務

 

系統神學是什麼﹖我們可以從清教徒們的著作找到答案。William Ames

17世紀英國清教徒運動中的重要神學家﹐住在荷蘭。他的《神學的骨髓》

(The Marrow of Theology, Durham, North Carolina: Labyrinth Press, 1983)17世紀

清教徒神學生的必讀教科書﹐尤其是在北美洲的清教徒們﹕哈佛大學 1636年創辦)的學生們就必須拜讀 (早期的哈佛是一所訓練牧師的神學院)。這本書分作兩部份﹕頭一部份是教義﹐或 「信仰」(faith)。用《威敏斯特小要理問答》的說法﹐就是﹕《聖經》教導我們﹐關於神﹐我們必需相信什麼﹖第二部份是倫理﹐或 「遵行」 (observance)。《小要理問答》的說法是﹕《聖經》要求我們什麼﹐要我們謹慎遵守﹖在要理問答中﹐ 「該作什麼」 的部份是以十誡與主禱文為綱領的。為了解釋十誡的意義﹐《小要理問答》處理﹕每一條誡名誡命禁止我們作什麼﹐和吩咐我們作什麼。然後問﹕人能(靠自己的力量)遵守這些誡命嗎﹖絕對不能。所以人應當悔改﹐信耶穌。在這裡﹐《小要理問答》就解釋悔改是什麼. ﹖信心是什麼﹖接下來是如何支取神的恩典﹔包括聽神的道﹐聖禮和禱告。在這裡處理了主禱文的六部份﹐每一部份對我們的教導和提醒。

 

真理與義務 (truth and duty)﹐教義與倫理 (doctrine and ethics), 信靠與遵行 (faith and observance)﹕這可以說是神學的兩大部份。教義與倫理的結合﹐就是神學﹐就是真正的基督教生活 (the Christian religion)(見下﹐「神學就是倫理」 )

 

            「教義與倫理」這個次序給傳統華人教會一個提醒﹕我們的靈命成長不只靠直覺的經歷﹐也不只限於知道如何「作人」 / 「作基督徒」 。若要懂得倫理上如何真正地榮耀神﹐我們必須對「上帝是誰」 ﹐也就是說﹐《聖經》對於上帝(和上帝的工作﹐教導) 有正確的﹐全面的了解。認識上帝﹐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我們是順服《聖經》的基督徒﹐不是受基督教外表洗禮的儒家 /道家倫理重建分子。我們的目標﹐不是利用基督教來重建儒家道家哲學﹔我們的目標﹐是面對中國文化﹐思想﹐建立一個強而有力﹐有道(真道)可傳遞基督教會﹐在華人文化語言的處境裡。

 

 

第三個定義﹕解釋﹐應用教義系統

 

            《聖經》裡教導我們一套教義系統。重生的基督徒﹐靠著聖靈的帶領﹐可以透過學習研讀《聖經》而認識這套教義﹐知道﹐相信這套教義。然後我們都可以和應該愛慕﹐順服﹐宣講﹐教導這套教義﹐為它辯護﹗因為﹐這套教義的中心人物﹐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系統神學的任務﹐就是解釋﹐理解這套教義。

 

上面我們已經討論過﹐系統神學是應用《聖經》的教導﹔不只是解釋﹐也是應用。這裡我們不重複了。

 

 

第四個定義﹕「神學都是倫理」的觀念

 

另外一個角度來看﹐John Frame 說所有的神學都是倫理 (all theology is ethics)(Frame 的重要著作包括﹕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The Doctrine of God (2002); No Other God (2002);  Medical Ethics 等﹐前者在中譯中。) 他的意思是要澄清﹐所有人的思維﹐言語﹐一切的解經﹐神學﹐生活都是倫理﹐都在神的面光之中進行。「在上帝的面光之中」英文是 “before the face of God” ﹐拉丁文是 coram Deo。這是普及神學家R.C.Sproul最喜愛用的句子之一。上面我們說過﹐《聖經》一切的教導﹐無論在哪一個處境裡﹐都是帶有權威的。Frame 的論調所有的神學都是倫理 R.C. Sproul 的「在上帝面光之中」所強調的﹐是同一個原理。

           

            記得在神學院時有一年﹐每天上課下課都坐周功和的順風車。白天聽飽了 Cornelius Van Til 講護教學 (神與人的絕對區分) John Frame 解釋系統神學(神學即倫理﹐即應用《聖經》)Edmund P. Clowney 把聖經神學應用在實踐神學上 (無論教會論﹐基督教教育﹐佈道﹐都是三一神的作為﹐以基督為中心﹐有舊約豐富的見證等),  Richard Gaffin 詳細解經﹐介紹聖經神學大師們 (Geerhardus Vos, Herman Ridderbos 的天國已臨卻未臨), Robert Strimple 的人論﹐基督論 (常引用John Murray 的見解, 指定閱讀包括Calvin’s Institutes )Paul Woolley 精心敘述教會歷史 (特別是自由神學如何滲透美國主流宗派)﹐後來還有 Harvie Conn (簡河培﹐《現代神學論評》的作者﹐台北﹕改革宗翻譯社﹐1973)的宣教神學挑戰(第三世界的神學教育是宣教圈子最關鍵性的問題)與與眾不同的幽默感(滿面紅鬍子﹐不時哈哈大笑﹐有時還用 Woody Allen 的電影作例子﹔一改學院多年的嚴肅校風)等。Peter周的 Volkswagen車上﹐我們一行四人﹕陳若愚﹐周功和﹐趙享恩﹐與筆者。差不多每天﹐周兄都一面開車﹐一面大講他的神學/倫理偉論。灌輸在筆者的腦袋裡的是﹕全球的能源與食物大大給西方社會濫用﹐不均勻的分配在人類不同的國家﹔基督徒為窮苦的人應提供甚麼樣的「合適科技」 (Appropriate Technology) ﹖在這個充滿著痛苦﹐戰爭﹐貧窮的世界裡﹐我們的門徒生活應該是徹底的﹐義不容辭的 (radical discipleship) ﹔這個徹底的門徒生活 (或作﹕委身) ﹐應從地方教會做起﹔還有怎樣用 The 2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為聖經科學論(地球年輕論)作旁證﹔等等﹐等等。三十年後的今天﹐印象尤深﹗

 

我想﹐當時我們對基督徒參與社會﹐文化﹐科學界的理想﹐就是我們的老師John Frame 所講的「神學就是倫理」的一個實際應用罷﹗

 

            對於John Frame 「神學即倫理」和有關的的觀念﹐我們用陳若愚的話作結論﹕

            傅瑞姆在 認識神的教義 (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中認

為﹐系統神學乃是人將神的道 (《聖經》) 應用在人生的每一個範疇中的一種表達。這定義因此包含了下列要素﹕

(A)    系統神學是人的活動﹐是人對有位格的神的啟示的回應。

(B)    系統神學的基礎是聖經﹐因此﹐正確了解《聖經》是必須的。

(C)    系統神學是聖經啟示的  應用﹕一方面﹐《聖經》的啟示當然需要透過每卷寫作的背景來解釋﹐另一方面﹐這啟示也必須透過洞悉這時代的文化和處境去應用。

(D)   系統神學是啟示在人生不同範疇 (areas of life) 中的應用﹐因此有其處境

性及實存性﹔不懂得應用其實就是不明白。比方說﹐若我們不懂得如何為弟兄「洗腳」 ﹐反映了我們不明白主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的教導。(《系統神學﹕基督教教義精要﹐上冊》﹐頁5。)

(筆者注﹕陳若愚所用的「範疇」 一詞﹐乃翻譯  Frame 的思想裡的 context 一詞﹔本書有時用「範疇」,有時用「處境」來表達這個觀念。)

 

 

第五個定義﹕蒙福的生活﹐守約的生活

 

            既然神學是倫理﹐是神的道的應用﹐我們就可以接受一位16世紀清教徒神

學家William Perkins 對神學的定義﹕

神學就是如何永遠蒙福地生活的學問。

“Theology is the science of living blessedly forever.” 

William Ames 神學的骨髓 (The Marrow of Sacred Divinity) 17世紀清教徒神學生的必讀課本。該書開就說﹕

            神學是向神而活的教導/教義。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r teaching [doctrina] of living to God. (William Ames,

The Marrow of Theology, Durham, North Carolina: Labyrinth Press, 1983, p. 77.)

 

基督是萬有的主﹗神是萬有之主﹐宇宙的創造主﹐掌管萬有的主宰。上帝的話﹐《聖經》﹐是天上王所賜下的曉喻 (the Word as divine address of a King) – John Frame 的用語。因此﹐神的話帶有權威。

 

從來沒有人可以以中立的態度讀《聖經》的﹔不是以信心﹐順服﹐尊受祂約的態度 (covenant keeping) ﹐就是以不順服﹐背約 (covenant breaking) 的態度。

神學是以守約的態度面對和整理天上的王在《聖經》所賜的曉喻﹐好叫我們的思維﹐言語﹐生活﹐活在祂的面光之中﹐能討祂的喜悅﹐榮耀祂的名。

 

 

什麼叫作「實際」

 

            基督徒常問﹕很多人怕讀神學﹐因為他們以為神學尤其是「系統神學」是一些高不可攀的理論。上面我們已經說了﹐所有神學都是倫理﹐人生在每一範疇的思維﹐言語與生活都是在上帝的面光中進行的。上帝要求祂的子民要遵守祂頒發的律法﹐過守約的生活。我們應如何討上帝的喜悅呢﹖就像《詩篇》﹐《箴言》所教導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人生究竟最實際的事是什麼﹖華人(跟著全球的世俗文化)往往以為人生最實際的﹐就是餓不死﹐成家立業﹐望子成龍。《聖經》沒有說﹐勤勞﹐節儉是壞事

 (弗4 28)。可是﹐無論任何東西﹐當它取代了神在我們生命中應有的地位時﹐就是偶像了。華人們﹐往往我們的兒女成為我們的偶像﹗

 

人生最實際的東西是什麼﹖是得到智慧﹗如何得到智慧﹖敬畏上帝﹗正統的神學﹐使人過蒙福的生活的神學﹐就是教導人敬畏上帝的神學。

 

 

 

III.   神學教育 (Theological Education)

 

神學既然對教會的成熟﹐信徒的成長是那麼的重要﹐每一位信徒都應該接受

神學教育。其實﹐在清教徒的時期﹐教會透過講臺和牧師﹐長老的教導﹐不斷把《聖經》真理系統地教導會眾。牧師往往給兒童接受信仰訓練的機會﹐用的教科書是 《兒童信仰問答》 (The Children’s Catechismhttp://ccool.ccim.org, 找「生命開端」)。獻身傳道的青年往往是以學徒制學習﹕跟著一位牧師﹐通常住在他家裡﹐讀他的書﹐觀察他的事奉﹐接受他個別的指導(有時甚至娶了他的女兒﹗)。現在我們有神學院了﹐還有各樣的訓練模式﹐究竟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學習呢﹖

 

            神學訓練﹐有三種。第一種是非正式的 (informal) 透過讀書﹐聽錄音帶﹐

看錄像﹐參加特別講座等來裝備自己。基督徒應有自我覺醒 (theologically self-

conscious) ﹐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應當進修。Gordon MacDonald 牧師有一次說﹐一位牧師應該經常同時讀五本書﹗

 

            第二種學習可以說是半正式的訓練 (non-formal) 。最常見的﹐是延伸制神學

課程﹕有的是短期的密集課﹐有的是夜校﹐有的是函授﹐有的是上網學習。無論如何﹐這種學習比較正規﹐可是不用停止自己的工作﹐事奉﹐或家庭生活。

 

            第三種學習是正式的訓練 (formal)﹐可能是全時間的神學院制度﹐可能

是全時間的學徒制度﹐也有以部份時間來完成一個正式的學位。(參﹕Robert Clinton 的著作﹕ The Making of a Leader, and Leadership Training Models. 

 

            傳統的華人教會常常提醒信徒﹐若不是上帝親自呼召﹐不要進神學院。這種勸導的用意﹐是避免信徒隨便地進入傳道事工﹔是很重要的提醒。多年來﹐神學院只有全時間的﹐住院式的訓練。平信徒接受部份時間的訓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關於創新的神學訓練方法﹐參﹕Harvie M. Conn and Samuel F. Rowen, eds., Missions and Theological Education in World Perspective, Farmington, Michigan: Associates of Urbanus, 1984.

 

今天情形不同了﹐尤其是1950年代末在中美洲由 Dr. Ralph Winter 提倡延伸

制神學教育計劃 (Theological Education by Extension) 實行之後﹐神學院開始提供各

式各樣的課程﹕函授的﹐上網的﹐夜校﹐密集課程等﹐給那些有恩賜又參與地方教會的事奉的領袖們進修的機會。這些領袖們不一定有神的呼召作傳道人(牧師)或宣教士。可是若要更有效地事奉(通常神已經給他們在地方教會裡很重的責任﹐長

老﹐執事﹐主日學老師﹐探訪等事工)﹐系統地接受神學訓練是很重要的。神學院有不少的學位課程(就是﹐道學碩士以外的兩年制碩士﹐各種的學士等)﹐特別給平信徒提供學習的機會。這些平信徒學生﹐往往帶了豐富的經驗到課堂裡﹐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通常都不是空中樓閣﹐閉門造車﹐都是在實踐掙扎中產生的。

 

            道學碩士 (Master of Divinity) 是三年制的訓練﹐以威敏斯特神學院多年來不

變的課程作標準﹐我們不難看見﹐裝備一位牧師需要下列課程(個人的成熟﹐教會

的認可﹐實習等﹐不算在內)﹕

一年或以上的希臘文

一年或以上的希伯來文

四科舊約神學 (原文解經) ﹕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書﹐先知書

三科新約神學 (原文解經) ﹕福音書﹐保羅書信普通書信

六科系統神學﹕啟示論﹐神論﹐人論﹐基督論﹐聖靈與救贖論﹐倫理學

二科護教學

四科教會歷史﹕早期教會﹐中古時期教會﹐宗教改革﹐與現代教會

六科或以上的實踐神學﹕教會論﹐事奉入門﹐基督教教育﹐差傳﹐教牧輔導﹐教牧神學﹐講道學﹐加上多次的講道實習

(參﹕該校的目錄﹐網站: www.wts.edu。其他歸正宗的學校﹐有聖約神學院和改革宗神學院的網站﹕www.covenantseminary.eduwww.rts.edu。)

 

            一個兩年制的訓練(包括延伸制的)﹐基本上是把道學碩士的課程濃縮。無論

如何﹐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我們在神的光照之下﹐要作一個有高度自我意識的基督徒 (highly self-conscious) ﹕不是以自己為中心﹐乃是對自己

的限制和呼召有清楚的了解﹐一步一步的跟隨主往前走﹗

 

 

 

 

 

 

 

 

 

 

 

 

 

 

 

 

 

 

 

 

 

 

 

 

 

 

 

 

 

014A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帝的低就」

 

 

1.13.1上帝的本質﹕無限,屬靈;《聖經》用擬人法;

上帝遷就我們的層面,好像乳母與嬰孩說法一般

GOD’S ESSENCE: INFINITE, SPIRITUAL;

ANTHROPOMORPHISMS IN SCRIPTURE:

GOD ACCOMMODATES TO OUR LEVEL, AS NURSES “LISPS” TO BABES

 

《聖經》所顯示關於上帝本體的偉大和靈性,不僅可以推翻俗人愚蠢的見解,而且可以駁倒一般世俗哲學的詭辯。有一位古人(指辛尼加)很巧妙地說,凡我們所看見的,就是上帝。但他以為上帝是充滿於世界各部份裏。雖然上帝為了叫我們不超出思想應有的限度,很少講到祂的本體。可是從我剛才所說的兩種屬性而論,祂打破了一切的幻想,並壓制了人心中的驕傲。因為祂的偉大真足以叫我們油然生敬,叫我們因此不致以感官去測量祂;而且祂的靈性也不容許我們對祂有任何屬世的或屬肉體的猜測。

 

因著同一理由,祂以「天上」象徵祂的居所;雖然祂是不可思議的,卻是充滿於世間;但因為我們愚魯的心靈只注視塵世;為求消除我們的遲鈍和懶惰,祂把我們提高到世界以上。摩尼教徒(Manichaei)以為有善惡二元,所以將魔鬼當作幾乎是與上帝同等,這種錯誤也就被摧毀了。他們的這種說法分明是破壞了上帝的獨一性,和限制了祂的偉大。他們大膽濫用《聖經》的見證,適足以顯露他們的無知,正如錯誤的本身證明了他們的卑鄙和瘋狂。「擬人論」者因為《聖經》有時候以口、耳、目、和手足形容上帝,便以為上帝是有形的,他們這種講法也不難駁倒。因為稍有才智的人,誰不知道上帝和我們談話,隱約含糊地,像乳母慣於對嬰兒談話一般呢?所以「擬人論」的說法,並不能全部解釋上帝的本性,只不過使對祂的認識適合於我們的膚淺見識而已。因此《聖經》不得不將祂的崇高性格大大降低,好適合我們的有限才智。

 

            The Scriptural teaching concerning God’s infinite and spiritual essence ought to be enough, not only to banish popular delusions, but also to refute the subtleties of secular philosophy.  One of the ancients seems aptly to have remarked, “Whatever we see, and whatever we do not see, is God.”  According to this, he fancied that divinity was poured out into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But even if God to keep us sober speaks sparingly of his essence, yet by those two titles that I have used he both banishes stupid imaginings and restrains the boldness of the human mind.  Surely, his infinity ought to make us afraid to try to measure him by our own senses.  Indeed, his spiritual nature forbids our imagining anything earthly or carnal of him.  For the same reason, he quite often assigns to himself a dwelling place in heaven.  And yet as he sees that our slow minds sink down upon the earth, and rightly, in order to shake off our sluggishness and inertia he raises us above the world.  And hence falls to the ground the error of the Manichees, who by postulating two principles made the devil almost equal to God.  Undoubtedly this was to wreck God’s unity and restrict his infinity.  Indeed, that they dared abuse certain testimonies of Scripture was due to base ignorance; just as the error itself sprang from execrable madness.  The Anthropomorphites, also, who imagined a corporeal God from the fact that Scripture often ascribes to him a mouth, ears, eyes, hands, and feet, are easily refuted.  For who even of slight intelligence does not understand that, as nurses commonly do with infants, God is wont in a measure to “lisp” in speaking to us?  Thus such forms of speaking do not so much express clearly what God is like as accommodate the knowledge of him to our slight capacity.  To do this he must descend far beneath his loftiness.  

 

 

 

 

 

 

 

 

 

 

 

 

 

 

 

 

 

 

 

 

 

 

 

015A   《威敏斯特信條》

The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第一章  論聖經

Chapter 1

THE HOLY SCRIPTURE

 

 

《聖經》的必須性  The Necessity of Scripture:

 

一、雖然天自然之光 (light of nature)、上帝的創造、護理工作彰顯上帝的善良、智慧、權能,叫人無可推諉 (a),卻不足以使人認識上帝及其旨意,以致得救 (b)。所以上帝願意多次多方將自己向祂的教會啟示,並向教會宣佈祂的旨意 (c);之後為了更加保守、傳揚真理,更加堅立、安慰教會,抵擋肉體的敗壞、撒但與世界的惡意,就把這些全部記載下來 (d),因此聖經是最必需要的 (e),因為上帝先前啟示祂旨意給祂百姓的方法,現在已經不再使用 (f)

1.  Although the light of nature and the works of creation and providence manifest the goodness, wisdom, and power of Go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men are without excuse (a), yet they are not sufficient to give that knowledge of God and of his will which is necessary for salvation (b).  Therefore it pleased the Lord, at various times and in diverse ways, to reveal himself and to declare his will to his church (c): and afterward – for the better preserving and propagating of the truth, and for the more sure establishment and comfort of the church against the corruption of the flesh and the malice of Satan and of the world – to commit this revelation wholly to writing (d).  Therefore Holy Scripture is most necessary (e), God’s former ways of revealing his will to his people having ceased (f).

 

(a) 羅馬書 Romans 2:14-15

14 沒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們雖然沒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15 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

   為是,或以為非。

 

羅馬書 Romans 1:19-20

19 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

20 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上帝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

   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詩篇 Psalms 19:1-4

1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

2 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

3 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

4 它的量帶通遍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

 

參看﹕羅馬書 Romans 1:32

他們雖知道上帝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

 

羅馬書 Romans 2:1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b) 約翰福音 John 17:3

認識你獨一的真上帝,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1:21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2:13-14

13 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     

   解釋屬靈的事。

14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

   人纔能看透。

 

(c) 希伯來書 Hebrews 1:1-2

1 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

2 就在這末世,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祂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祂創造 諸世界。

 

(d) 箴言Proverbs 22:19-21

19 我今日以此特特指教你,為要使你倚靠耶和華。

20 謀略和知識的美事,我豈沒有寫給你嗎﹖

21 要使你知道真言的實理,你好將真言回覆那打發你來的人。

 

路加福音 Luke 1:3-4

3 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

4 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

 

羅馬書 Romans 15:4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

 

馬太福音 Matthew 4:4, 7, 10

4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7 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上帝。』」

10 耶穌說:「撒但退去罷!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

 

以賽亞書 Isaiah 8:19-20

19 有人對你們說:「當求問那些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就是聲音綿蠻,言語微細的。」你們便回答說:「百姓不當求問自己的上帝麼?豈可為活人求問死人呢?」

20 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

 

(e) 提摩太後書 II Timothy 3:15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彼得後書 II Peter 1:19-21

19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20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21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

(f) 約翰福音 John 20:31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14:37

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

 

約翰壹書 I John  5:13

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10:11

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鑑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

 

希伯來書 Hebrews 1:1-2

1 上帝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

2 就在這末世,藉著祂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祂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祂創造諸世界。

 

希伯來書 Hebrews 2:2-4

2 那藉著天使所傳的話,既是確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該受的報應。

3 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 

  了。

4 上帝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

 

 

《聖經》的正典,與旁經  The Canon of Scripture and Apocrypha:

 

二、稱為「聖經」,或「記載下來的聖言」的,包括舊新約全書,即舊約39卷,新約27 (書卷名從略)。這些書都是上帝所默示的 (g) ,作信仰與生活的準則。

2.  Under the name of Holy Scripture, or the written Word of God, are all the books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namely:  (names of 66 books – omitted here)  All these are given by inspiration of God to be the rule of faith and life (g).

 

(g) 路加福音 Luke 16:29, 31

29 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31 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以弗所書 Ephesians 2: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路加福音 Luke 24:27, 44

27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44 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 

   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提摩太後書 II Timothy 3:15-17

15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16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17 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約翰福音 John 5:46-47

46 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

47 你們若不信他的書,怎能信我的話呢?

 

 

三、通稱為「旁經」的各卷書,不是上帝的默示,所以不屬聖經正典,在上帝的教會中沒有權威,不能認為它高過其他人的著作而使用(h)

3.   The books commonly called the Apocrypha, because they are not divinely inspired, are not part of the canon of Scripture, and therefore are of no authority in the church of God and are not to be approved, or made use of, in any manner different from other human writings (h).

 

(h) 路加福音 Luke 2427, 44

27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44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啟示錄 Revelation 22:18-19

18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上帝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

   加在他身上﹔

19 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上帝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羅馬書 Romans 3:2

凡事大有好處。第一是上帝的聖言交託他們。

 

彼得後書 II Peter 1:21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

 

 

信服《聖經》權威的根據: 上帝為作者

Basis of Scripture’s Authority: God Its Author

                      

四、我們應信服聖經的權威,這權威不在乎任何人或教會的見證,乃完全在乎上帝 (祂自己就是真理)。上帝是聖經的作者,所以我們應當接受聖經,因為聖經是上帝的話 (i)

4.  The authority of the Holy Scripture, because of which it ought to be believed and obeyed, does not depend upon the testimony of any man or church, but entirely upon God, its author (who is truth itself); therefore it is to be received, because it is the Word of God (i).

 

(i) 彼得後書 II Peter 1:19-21

19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

   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20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21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

 

提摩太後書 II Timothy 3:16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約翰壹書 I John  5:9

我們既領受人的見證,上帝的見證更該領受了。因上帝的見證,是為他兒子作的。

 

帖撒羅尼迦前書 I Thessalonians 2:13

為此,我們也不住的感謝上帝,因你們聽見我們所傳上帝的道就領受了,不以為是人的道,乃以為是上帝的道。這道實在是上帝的,並且運行在你們信主的人心中。

 

啟示錄 Revelation 1:1-2

1 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上帝賜給祂,叫祂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眾僕人。祂就差遣使者曉諭祂的僕人約翰。

2 約翰便將上帝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

 

 

確信《聖經》無謬的根據 (上帝的見證),及聖經的屬性 Basis for Believing in Infallibility of Scripture: God’s Witness to Scripture; Attributes of Scripture

 

五、我們可能受教會的見證的感動與影響,因而高舉聖經、敬重聖經 (k)。對聖經屬天的性質、教義的效力、文體的莊嚴、各部的一致、整體的要旨 (將一切的榮耀歸給上帝) ,人類惟一得救之道的完整彰顯,和其他許多無比卓越、全然完美之處,都足以證明聖經本身就是上帝的話。雖然如此,最讓我們完全確信聖經無謬真理與屬上帝權威的原因,是聖靈在我們心中作見證,藉著上帝的話在我們心中所作的見證,也與上帝的話在我們心中一同作見證(l)

5.  We may be moved and induced by the testimony of the church to a high and reverent esteem for the Holy Scripture (k).  The heavenly character of its content, the efficacy of its doctrine, the majesty of its style, the agreement of all its parts, the scope of the whole (which is to give all glory to God), the full disclosure it makes of the only way of man’s salvation, its many other incomparable excellencies, and its entire perfection, are arguments by which it gives abundant evidence that it is the Word of God.  Nevertheless, our full persuasion and assurance of its infallible truth and divine authority is from the inward work of the Holy Spirit bearing witness by and with the Word in our hearts (l).

 

(k) 提摩太前書 I Timothy 3:14-15

14 我指望快到你那裡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

15 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l) 約翰福音 John16:13-14

13 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原文作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14 他要榮耀我,因為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2:9-12

9 如經上所記﹕「上帝為愛他的人所豫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10 只有上帝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上帝深奧的事也參透了。

11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

12 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上帝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上帝開恩賜給我們的事。

 

 

希伯來書 Hebrews 4:12

上帝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約翰福音 John 10:35

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若那些承受上帝道的人,尚且稱為上帝;

 

以賽亞書 Isaiah 55:11

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

 

參看﹕羅馬書 Romans 11:36

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遠。阿們。

 

詩篇 Psalms 19:7-11

7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8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9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10
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11
況且你的僕人因此受警戒。守著這些便有大賞。

 

參看﹕提摩太後書 II Timothy 3:15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2:4-5

4 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5 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上帝的大能。

 

帖撒羅尼迦前書 I Thessalonians 1:5

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權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正如你們知道我們在你們那裡,為你們的緣故是怎樣為人。

 

約翰壹書 I John 2:20, 27

20 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

27 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

 

參看﹕以賽亞書 Isaiah 59:21

耶和華說﹕「至於我與他們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加給你的靈,傳給你的話,必不

離你的口,也不離你後裔與你後裔之後裔的口,從今直到永遠﹗」這是耶和華說的。

 

 

聖經》的完備性,聖靈光照的必須,和《聖經》規則管理的教會,社團詳情﹕

The Sufficiency of Scripture, Necessity for Spirit’s Illumination, and Matters Concerning Church Government, etc.:

 

六、上帝全備的旨意,與上帝自己的榮耀、人的得救,信仰、和生活有關的一切必要之事,聖經都明明記載,或是可以用正當且必要的推論,從聖經引申出來。所以無論在任何時刻都不可加添;無論是藉著「聖靈的新啟示」,或憑人的遺傳,都不能加添聖經的內容 (m)。不過我們承認:(1) 除非聖靈在我們裡面光照我們,否則我們對聖經啟示的上帝全備旨意,即使有某種程度的認識,這樣的認識也不足以使我們得救 (n)(2) 有時候敬拜上帝和教會行政,也與人類的行事為人原則有相通處,這時我們就應該用人的「自然之光」、基督徒的判斷、按照聖經的一般規則(這原是我們應該一直遵守的) 來規定有關敬拜上帝、教會行政的相關事務 (o)

6.  The whole counsel of God concerning all things necessary for his own glory and man’s salvation, faith, and life, is either expressly stated in Scripture or by good and necessary inference may be deduced from Scripture, unto which nothing at any time is to be added, whether by new revelations of the Spirit or by traditions of men (m).  Nevertheless, we acknowledge that the inward illumination of the Spirit of God is necessary for the saving understanding of such things as are revealed in the Word (n).  We also acknowledge that there are some circumstances concerning the worship of God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church – circumstances common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societies – which are to be ordered by the light of nature and Christian prudence,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Word, which are always to be observed (o). 

 

(m) 提摩太後書 II Timothy 3:15-17

15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16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17 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加拉太書 Galatians 1:8-9

8 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9 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帖撒羅尼迦後書 II Thessalonians 2:2

我勸你們:無論有靈,有言語,有冒我名的書信,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不要輕易動心,也不要驚慌。

 

(n) 約翰福音 John 6:45

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上帝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裏來。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2:9-12, 14-15

9 如經上所記﹕「上帝為愛他的人所豫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10 只有上帝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上帝深奧的事也參透了。

11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

12 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上帝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上帝開恩賜給我們的事。14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上帝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唯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

15 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以弗所書 Ephesians 1:18

並且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使你們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

 

 參看﹕哥林多後書 II Corinthians 4:6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裏,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o)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11:13-14

13 你們自己審察,女人禱告上帝,不蒙著頭,是合宜的麼?

14 你們的本性不也指示你們,男人若有長頭髮,便是他的羞辱麼?

 

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14:26, 40

26 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

40 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

 

 

聖經》的清晰性,與理解 《聖經 》的普通方法﹕The Clarity (Perspicuity) of Scripture, and Ordinary Means to Understand Scripture

 

七、聖經的內容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同樣清楚,也不是對每個人都同樣明白 (p);但凡是得救所必須知道、相信、遵守的事,我們總能在聖經找到,而且解釋得非常清楚明白;不但有學問的人,就是無學問的人,不必用什麼巧妙的辨法,只要用一般的方法,就能充分理解 (q)

7.  Not all things in Scripture are equally plain in themselves or equally clear to all (p); yet those things which are necessary to be known, believed, and observed for salvation are so clearly stated and explained in one place or another in Scripture, that not only the educated but also the uneducated may gain a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m by a proper use of the ordinary means (q).

 

(p) 彼得後書 II Peter 3:15-16

15 並且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

16 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些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

 

(q) 詩篇 Psalms 119:105, 130

105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130你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叫愚人通達。

 

申命記  Deuteronomy 29:29

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唯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

 

申命記  Deuteronomy 30:9,10

9,10你若聽從耶和華你上帝的話,謹守這律法書上所寫的誡命、律例,又盡心、盡性歸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祂必使你手裏所辦的一切事,並你身所生的,牲畜所下的,地土所產的,都綽綽有餘。因為耶和華必再喜悅你,降福與你,像從前喜悅你列祖一樣。

 

使徒行傳 Acts 17:11

這地方的人,賢於貼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

 

 

聖經》的語言與可靠性,及翻譯 《聖經 》之必需 The Language of Scripture,

Its Reliability, and Need for Translation into Ordinary People’s Languages

                       

八、舊約是用希伯來文寫成 (這是古時上帝選民的母語),新約是用希臘寫成 (這是當時各國最通行的語言)。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都是受上帝直接的默示,而且上帝在歷世歷代都以獨特的方式照顧護理,保守純正,所以是真確的 (r)﹔因此一切信仰上的爭議,教會最後都要以聖經為最高依歸 (s)。但因上帝的百姓並不都通曉這些聖經原文,可是他們對聖經都有權利,也都有份,而且上帝吩咐他們以敬畏上帝的態度誦讀查考聖經 (t)﹔所以凡聖經所到之處,都應譯成當地通行的語言 (u),使上帝的話可以豐豐富富地存在眾人心裏,他們就可以用上帝所喜悅的方式敬拜祂 (w),並可以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得著盼望 (x)

8.  The Old Testament in Hebrew (which was the native language of the people of God of old) and the New Testament in Greek (which at the time it was written was the language most generally known to the nations), being directly inspired by God and by his unique care and providence kept pure in all ages, are therefore authoritative (r), so that in all controversies of religion the church is finally to appeal to them(s).  But, because these original languages are not understood by all the people of God, who have a right to, and a vital interest in, the Scriptures and are commanded to read and search them in the fear of God (t), therefore the Scriptures are to be translated into the common language of every nation to which they come (u); so that, the Word of God dwelling abundantly in all, they may worship him in an acceptable manner (w) and by perseverance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Scriptures may have hope (x).  

 

(r) 馬太福音 Matthew 5: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詩篇 Psalms 119:89

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

 

(s) 約翰福音 John 5:39, 46

39 你們查考聖經〔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46 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

 

以賽亞書 Isaiah 8:20

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

 

馬太福音 Matthew 15:3, 6

3 耶穌回答說:「你們為什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上帝的誡命呢?

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藉著遺傳,廢了上帝的誡命。

 

使徒行傳 Acts 15:15

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

 

參看﹕路加福音 Luke 16:31

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裏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t) 約翰福音 John 5:39

你們查考 《聖經 ,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使徒行傳 Acts 17:11

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於不是。

 

啟示錄 Revelation 1:3

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

 

參看﹕提摩太後書 II Timothy 3:15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u) 馬太福音 Matthew 28:19-20

19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參看﹕哥林多前書 I Corinthians 14:6, 9-12, 23-24, 27-28

6 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裡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我與你們有什麼益處呢﹖

9 你們也是如此。舌頭若不說容易明白的話,怎能知道所說的是什麼呢﹖這就是向空說話了。

10 世上的聲音,或者甚多,卻沒有一樣是無意思的。

11我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這說話的人必以我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為化外之人。

12 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

23 所以,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若都說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進來,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

24 若都作先知講道,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進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

27 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

28 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

 

馬可福音 Mark 15:34

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

 

(w) 歌羅西書 Colossians 3:16

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

 

參看﹕出埃及記Exodus 2:4-6

4 孩子的姐姐遠遠站著,要知道他究竟怎麼樣。

5 法老的女兒來到河邊洗澡,她的使女們在河邊站著。她看見箱子在蘆萩中,就打發一個婢女拿來。

6 她打開箱子,看見那孩子,孩子哭了,她就可憐他,說﹕「這是希伯來人的一個孩子。」

 

馬太福音 Matthew 15:7-9

7 假冒為善的人啊,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

8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9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x) 羅馬書 Romans 15:4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

 

解釋《聖經》的規則﹕以經解經﹕

The Rule of Interpreting Scripture: Interpret Scripture by Scripture:

                                       

九、只有一個解釋聖經的規則不會產生錯誤,就是以經解經。所以當我們對任何一處聖經的真實完整意義(每處聖經都只有一個意思,而沒有多種意思)有疑問時,就當查考聖經其他比較清楚的經文,以明白其真義 (y)

9.  The infallible rule of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is the Scripture itself.  Therefore, when there is a question about the true and full meaning of any Scripture (which is not manifold, but one), that meaning must be searched out and ascertained by other places that speak more clearly (y).

 

(y) 使徒行傳 Acts 15:15-16

15 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

16 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

 

約翰福音 John 5:46

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書上有指著我寫的話。

 

參看﹕彼得後書 II Peter 1:20, 21

20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21 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

 

 

《聖經》裁判所有宗教爭論 Scripture Final Authority for Religious Controversy

 

十、在處理信仰上一切爭論,教會會議一切決議、古代作者意見,人的道理、個人屬靈領受事務時,我們可以放心:其裁決最高審判者只有一位,就是在聖經中說話的聖靈 (z)

10.  The supreme judge by whom all controversies of religion are to be settled and all decrees of councils, opinions of ancient writers, doctrines of men, and claims to private revelations are to be examined, can be only the Holy Spirit speaking in the Scripture.  With his decision we are to be satisfied (z).

 

(z) 馬太福音 Matthew 22:29, 31

29 耶穌回答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上帝的大能。

31 論到死人復活,上帝在經上向你們所說的,你們沒有念過麼?

 

以弗所書 Ephesians 2: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使徒行傳 Acts 28:25

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羅說了一句話,說﹕「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是不錯的。

 

參看﹕約翰壹書 I John  4:1-6

1 親愛的弟兄啊,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上帝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

2 凡靈是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上帝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上帝的靈來。

3 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上帝。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

4 小子們啊,你們是屬上帝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5 他們是屬世界的。所以論世界的事,世人也聽從他們。我們是屬上帝的。認識上帝的就聽從我們。不屬上帝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

 

 

 

 

 

 

 

 

 

 

 

 

 

 

 

 

 

 

 

 

 

 

 

 

 

 

016A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序言

   

無論是今天或是在歷代基督教會中,「聖經的權威」一向是關鍵的議題。舉凡相信耶穌基督是主和救主的人,均蒙召要謙卑而忠誠地順服神的話成文的道,藉此來表明他們真是主的門徒。人若在信仰或行為上偏離聖經,便是對主不忠。聖經所說的全部是真實的、絕對可信的;承認此基要真理,我們才能徹底了解並正確告白聖經的權威。

   

以下的宣言重新確認聖經的無誤,表明我們對此真理的認識,並警告絕不可否認之。我們深信:否認聖經無誤,就是撇棄耶穌基督和聖靈的見證,也就是拒絕順從神所宣告的話語──而順從神所宣告的話語正是真基督徒信仰的標記。現今有些基督徒在偏離聖經無誤的真理,而世人又普遍對此教義有所誤解;面對這種情況,重新確認聖經無誤的信仰,實乃我們當務之急。

 

此篇宣言包括三部分:(一)宣言概要;(二)確認和否認的條文;(三)解釋說明。這篇宣言是經由在芝加哥召開的三日研討會後訂出的,參與簽署宣言概要及條文者表明:他們確認自己堅信聖經無誤,彼此勸勉,並激勵所有基督徒,要大家增進對此教義的認識了解。我們承認要在時間短促緊湊的會議上,制訂出一份文件,難免有侷限之處;我們也不認為這份宣言具有信條的份量。然而,大家聚集討論加深了我們所懷的信念,為此我們深感喜樂。我們也禱告:盼望這份我們所簽署的宣言,能使我們的神得著榮耀,促進教會在信仰、生活和使命上改革更新。

 

我們不是為著爭辯,而是本著謙卑和愛心將此宣言公諸人前,我們也願靠著神的恩典,定意在日後任何由此宣言而起的對話中,繼續持守這種精神。我們樂於承認:許多否認聖經無誤的人,在信仰生活其他方面並未顯出他們否認此真理的後果;而我們也知道:我們這些口裡承認此教義的人,未能在思想行為和傳統作法上真心遵從神的話,以致生活中所行的經常與此教義相左。

   

我們歡迎任何人根據聖經本身的亮光,提出本宣言需要增補之處。我們所宣告的,是以聖經絕對無誤的權威為根基。我們不認為我們的見證是無謬誤的,所以,任何幫助,只要能加強我們此篇為「神的話」作的見證,我們都無任感激。

 

 

宣言概要

 

1.  神就是真理,凡從祂口所出的皆為真理。神已經默示聖經,為要以此向失

喪的人啟示祂自己,藉著基督顯明自己是創造者與主宰、救贖主和審判者。聖經是神為祂自己所作的見證。

 

2.  聖經是神自己的話,這些話是在聖靈的安排和監督下,由人執筆寫成的。所以凡聖經所論到的一切事,均具有無誤的神聖權威:凡它所確認的,皆為神的教訓,我們應當相信;凡它所要求的,都是神的命令,我們必須順服;凡它所應許的,都是神的保證,我們應當領受。

 

3.  聖靈是聖經的作者,祂不但在我們裡面見證聖經為真實,祂也開啟我們的心,使我們明白聖經的意思。

 

4.  聖經既是神所賜的,又是神逐字默示的,它一切的教導當然也都沒有錯誤:不但在見證神對個人生命之救恩時,是沒有錯誤的;在論及聖經自身寫成文字是源出於神時,以及論到神在創造與世界歷史中的作為時,也都是完全沒有錯誤的。

 

5.  如果「聖經是神的話,完全無謬誤」的真理,在任何方面被人貶低、局限、視為無關緊要、或是讓人用不合聖經的理論來沖淡的話,則聖經的權威勢將無可避免地遭損;而此偏差使得信徒個人和教會整體均蒙受嚴重的損失。

 

 

「確認」和「否認」的條文

 

第一條      我們確認:聖經是神權威的話語。           

我們否認:聖經的權威是來自教會、傳統或任何其他屬人的來源。

 

第二條 我們確認:聖經是用以管制人類良心的最高成文標準,教會的權威隸屬於聖經的權威之下。           

我們否認:任何教會的信條、會議、宣言擁有高過或等同於聖經的權威。

 

第三條      我們確認:全本聖經都是神恩賜的啟示。    

我們否認:聖經僅是對「啟示」的見證;聖經只有在神與人交會時,才變成           

啟示;聖經的有效性是取決於人類的反應。

 

第四條      我們確認:那按自己形像造人的神,是用人類的語言作為祂啟示的工具。

我們否認:因著人受限於被造的本質,以致人類的語言不足以作為傳達神啟示的工具。

我們更否認:人類的文化和語言因受罪惡的敗壞,以致阻礙了神默示的作為。

 

第五條      我們確認:神在聖經中的啟示是漸進的。

我們否認:可應驗先前啟示的後來啟示,是為了修正前者,或會與前者產生矛盾。我們更否認:自新約聖經完成之後,還有其他權威性的啟示出現。

 

第六條      我們確認:聖經的全部和其中每一部分,包括原稿的每一個字,都是神所默示的。

我們否認:人可以只承認聖經整體是神的默示,卻不承認其中每一部分都是神的默示;或只承認聖經某部分是神的默示,而不承認全部聖經都是神的默示。

 

第七條     我們確認:默示是神的工作,神藉著聖靈,透過人的寫作,將祂的話賜給我們。聖經的起源是出於神。神默示的方式,對我們而言,大體上仍是奧祕。

我們否認:可以將「默示」視為人的洞見,或人意識的任何顛峰狀態。

 

第八條     我們確認:神在默示時,使用了作者們各自的性格和不同的文體,而這些作者都是祂所揀選和預備的。         

我們否認:神在促使這些作者使用祂揀選的字句時,壓抑了他們的風格。

 

第九條     我們確認:聖靈的默示,雖然並未使得作者無所不知,但卻保證了聖經作者們受感所說所寫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確可信的。           

我們否認:這些作者因其有限與有罪,必然或偶然會將曲解或錯誤帶入神的話中。

 

第十條     我們確認:「默示」,嚴格說來,僅是針對聖經原稿說的。在神的護理保守下,從現存許多抄本可相當準確的確定原稿。我們更確認:聖經的抄本與譯本,如忠實表達原稿,即是神的話。

我們否認:原稿的不在,使得基督教信仰的主要內容受到任何影響。

我們更否認:原稿的不在,使得「聖經無誤」的宣稱變為無效或無關緊要。

 

第十一條    我們確認:聖經既是神所默示的,就是絕對正確的,以致在其所論及的一切事上,都是真實可靠的,絕不會誤導我們。           

我們否認:聖經的陳述,有可能同時是無謬的又是有誤的「無謬」與「無誤」表達的重點也許有別,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第十二條    我們確認:全本聖經都是無誤的,沒有一點錯誤、虛偽和欺騙。

我們否認:聖經的無謬和無誤只限於屬靈、宗教或救贖的論題範圍,而不涉          

及歷史和科學的範圍。我們更否認:科學對地球歷史的假設,可用來推翻聖經中對創造及洪水的記載。

 

第十三條 我們確認:使用「聖經無誤」作為神學名詞來說明聖經之完全確實可信,是適當的。    

我們否認:人可以使用異於聖經用法或目的的正誤標準,來衡量聖經。

我們更否認:人可以聖經記錄的現象來否定聖經的無誤,例如:缺乏現代科技的精確度、文法和拼字上的不一致、自然現象的觀察式描述、對虛謊事件的報導記載、誇張語法和約略數字的使用、主題式編排材料、平行經文不同形式的採用資料、自由選取引句等。

 

第十四條    我們確認:聖經是前後合一和內在一致的。

我們否認:尚未解決所謂的聖經難題及不解之處,會損及聖經的真理宣告。

 

第十五條    我們確認:聖經無誤的教義,是建立在聖經所教導的「默示」教訓上。

我們否認:人可以訴諸耶穌的人性受到限制或調節,而不接受祂論及聖經的教導。

 

第十六條    我們確認:聖經無誤的教義,是教會從古至今的基要信仰。

我們否認:聖經無誤的教義是更正教經院哲學派的發明,或是回應否定性的高等批判學而設定的。

 

第十七條    我們確認:聖靈為聖經作見證,使信徒確信神成文的話語是真實的。

我們否認:聖靈作這見證,是脫離聖經或是違反聖經。

 

第十八條     我們確認:聖經的經文必須根據「文法歷史」解經法來解釋,並要顧及其文體類別,並要用「以經解經」的方式來解釋。

我們否認:人可以使用處理經文或探究其背景來源的各種方法,導致將經文沖淡相對化、除去其歷史性、貶低其教訓、或否定其所宣示的作者為真。

 

第十九條 我們確認:認信聖經的完全權威、絕對無謬和完全無誤,是確實了解基督教全面信仰不可或缺的。我們更確認:如此認信,必會領人越來越效法基督的模樣。

我們否認:認信聖經無誤是得救的必要條件。然而,我們更否認:拒絕聖經           

無誤,不會為個人和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解釋說明

 

我們對「聖經無誤」教義的了解,必須根據聖經論及其本身的整體教訓。篇

「解釋說明」列出我們撰寫「宣言概要」和「條文」時所依據的教義大綱。

 

創造、啟示和默示

三位一體的真神,用祂的話語創造了萬物,並以祂的聖言統管萬有;祂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賜人生命與祂自己相交團契,這是依據神本體內三位格之間永恆相愛交通的模式。人既是神的形像,就理當聽從神對他說的話,在敬拜順服的喜樂中來回應神。神藉著受造界和其中發生的事序來顯明祂自己;此外,自亞當以來,人類也一直都從神領受話語的信息:或是直接從神而來(如聖經所記),或是間接透過部分或全本聖經來傳遞。

 

亞當墮落後,創造主並未棄絕人類在最後審判之下,反而應許救恩,開始藉連串的歷史事件向人類顯明祂自己是救贖主;這些歷史事件是以亞伯拉罕家族為中心,發展至最後高潮:耶穌基督的降生、受死、復活、現今在天上的職事和所應許的再來。在這歷史的架構中,神多次向罪人曉諭明言審判和憐恤、應許和命令,為要引領人與祂建立起一種相互委身的聖約關係;在這聖約關係中,祂要向人施百般恩典,而人則以敬拜之心回應。摩西是神所用的中保,在出埃及時將神的話傳遞給祂子民;摩西也是眾先知行列之首,神將祂的話擺在眾先知的口裡與著作中,藉他們向以色列人傳講。神使用此連續不斷傳遞信息的方式,目的在於堅立祂的聖約,這是藉著使祂的子民知道祂的聖名(即祂的本性)和祂的旨意(即對現今與未來的命令和目的)達成的。此「神之代言人」先知行列,到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自己本身是先知,比先知更大)和第一代基督徒的使徒和先知時,就告終結。當神說出最後最高潮的信息(即祂向世人所說關於耶穌基督的話)並經由使徒們闡釋明白之後,系列的啟示信息到此為止。從此之後,教會要靠「神已說過的、也是為每個時代所說的話」來生活,來認識祂。

 

在西乃山,神將祂的聖約條文寫在石版上,作為祂永遠的見證,長久為人所知曉。在先知和使徒啟示時代的全程中,神促使人寫下祂所賜給他們與藉他們傳揚的信息,連同神和祂百姓相交的可稱頌的記錄,加上對聖約生活的道德反省,以及對聖約憐憫所發的讚美禱告各類記錄,就形成了聖經。「聖經文獻的寫成是神所默示的」此一事實,乃是對應「先知口傳的話是神的默示」之事實:雖然作者的個性會從他們所寫的作品中表現出來,但所寫成的話都是神所立定的。因此,凡聖經所說的,就是神所說的;聖經的權威就是神的權威;因為神是聖經的終極作者。神透過祂所揀選與預備的人,藉著他們的思想和言語賜下聖經;使他們在自由與信實裡「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121)。根據「聖經是源出於神」此項事實,我們必須認定聖經是神的話。

 

權威:基督與聖經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是成為肉身的道,是我們的先知、祭司、君王;祂也是神與人交通的真正中保,正如祂是神一切恩典賞賜的真正中保一樣。耶穌基督給人的啟示並不僅是話語而已,祂也藉著祂的臨在和作為將父神彰顯出來。然而,祂所說的話是至為重要;因祂是神,祂所說的話都是從父神而來,而且祂的話也將在末日審判世人。

 

耶穌基督是所預言要來的彌賽亞,祂乃是聖經的中心主題。舊約聖經前瞻祂的來臨,新約聖經則回顧祂的初臨,並期盼祂的再來。聖經正典既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就是基督最權威的見證。所以,凡不以這位歷史的基督為焦點的釋經法,我們都不能接受。我們必須依照聖經的本質來對待聖經即父神對道成肉身之聖子所作的見證。

   

舊約正典在耶穌的時代就已告完成。新約正典也是已經完成,因為今天已不會再有新的使徒,為歷史的基督作見證。在基督再來之前,不會再有新的啟示(此與「聖靈光照我們明白現存的啟示」不同)。「正典」基本上是由聖靈默示而創作的;教會的責任,是要辨認出神已經創作的正典,並非由自己另訂安排一套正典。

 

「正典」一詞,乃準則或標準之意,是「權威」的指標,其意是指「統治和掌管的權柄」。「權威」在基督教而言,屬於「啟示的神」,這啟示一方面是指「耶穌基督,那永活的道」;另一方面是指「聖經,那成文的道」。然而,基督的權威和聖經的權威是同一的。基督作為我們的先知,祂見證說:聖經上的話是不能廢去的;基督作為我們的祭司與君王,祂委身其在世生命來實現成全律法和先知書上的話,甚至甘心受死,為了順從經上有關彌賽亞的預言。由此可見,祂既認為聖經中是為祂和祂的權威作見證,祂自己就藉著順服聖經來見證聖經的權威。祂自己既順從在其聖經(即我們的舊約聖經)中父神所賜的指示,祂就要求門徒也這樣做然而,不是分開、乃是聯合使徒為祂自己所作的見證;此使徒見證乃是基督親自執行的:藉著祂所賜的聖靈,默示使徒寫成的。所以,基督徒若要表明自己是主忠心的僕人,就要順從神在先知與使徒著作中所賜的教訓,即合在一起的新舊約聖經。

 

基督和聖經互相印證彼此的權威為真,因此,基督和聖經合而為一,成為一體同源的權威。據此立場而言,「從聖經來詮釋的基督」與「以基督為中心、宣揚基督的聖經」兩者誠屬一體。既然從「默示的事實」來看,我們可以說:聖經說的話,就是神的話;同樣地,從所啟示的「耶穌基督和聖經之間的關係」來看,我們也可以宣告:聖經說的話,就是基督說的話。

 

聖經無謬、聖經無誤、聖經解釋

聖經既是神默示的話,為基督作權威的見證,理當是絕對無謬的(infallible)和絕對無誤的(inerrant)。「無謬」和「無誤」這兩個負面用詞有其特殊的價值,因為它們明確地保障了非常要緊的正面真理。

   

「無謬infallible」一詞表明「既不誤導人,也不被人誤導」的特性,所以,此詞在範疇用語上絕對地保證「聖經在凡事上都是確實、穩固、可靠的準則與指引」的真理。

   

「無誤inerrant」一詞亦然,它表明「毫無虛假或錯誤」的特性,所以,此詞保證「聖經所有的聲言敘述,都是全然真實可信」的真理。

 

我們確認:解釋聖經正典,一定要根據「聖經是無謬的和無誤的」此項真理。然而,我們在詮釋每段經文,判斷這些蒙神指教的作者在其中所要表明的意思時,必須非常小心注意該段經文的宣稱及其人類作品的特色。神默示人寫聖經時,使用了作者的文化習俗環境背景,而這些環境背景是在神主權護理的管制之下。若持相反想法,必是穿鑿附會錯解聖經。

   

所以,歷史必須視之為歷史,詩歌為詩歌,誇張語句與比喻就是誇張語句與比喻,概括法和約略法皆如其所是‧‧‧等等。我們也要注意聖經時代的寫作習慣,和我們今日的不同。譬如:不按時間次序敘事、約略引用文句,這些都是當時所慣用、所接受的,並不會出人意外。所以,當我們讀到聖經作者們這樣做時,決不能說是作者寫錯了。當所期待的或所定的目標,本來就不是要達到某種特定的徹底精確,那麼未達到此標準時,當然不能視其為錯誤。聖經是無誤的,並非指按現代標準衡量的絕對精確,乃是說:聖經所聲稱的都是真的,依照其作者們定意的衡量標準,來表明所要著重的真理。

 

聖經中文法或拼字有不一致的現象、現象式的描述自然界、報導記載謊言假話(如撒但的謊言)、或兩段記載似乎有出入,這些都不能用來否定聖經的真實。以這些所謂的「現象」作為理由,來反對聖經論其自身的教導,這是不對的。當然,我們不應忽略聖經中表面看來不協調之處。若能獲得可確信的解答,這必能激勵我們的信心;若目前手邊沒有可確信的答案,雖然這些問題看似存在,我們也應信靠祂的保證:「祂的話是真實的」,並堅信有一天真相大白顯明這些問題根本是錯覺。我們要如此信靠與堅信,藉此來大大榮耀祂尊崇祂。

   

因為聖經的啟示是獨一真神其心意的作品,所以,解釋聖經必須在經文相互參照類比的範圍內,且必須避免各種假設可用某段經文來糾正另一段經文,不論是假借「漸進性的啟示」之名,或托詞「受默示的作者,其領受的亮光不完全」。

   

雖然聖經絕不致受文化的限制,以致無法將其教導放諸四海而皆準,然而有時它是以當時的風俗習慣作為文化背景;所以,我們今日在應用聖經原則時,也因而可能產生不同的作法。

 

懷疑主義與批判主義

自「文藝復興」以來,尤其在「啟蒙運動」之後所發展的世界觀,皆對基督教基本信仰抱持懷疑態度。諸如:「不可知論」否認神是可知的,「理性主義」否認認神是無法測透的,「唯心論」否認神是超越的,「存在主義」否認理性存在於神與我們的關係裡。當這些不合聖經、反對聖經的原則,滲透入人們的神學前提觀念中,人就無法忠實地解釋聖經,這正是今天司空見慣的事。

 

抄傳與翻譯

由於神從未曾應許聖經的抄寫傳遞是無誤的,因此我們必須確認:惟有聖經的原稿正本是神所默示的,而並且必須使用「經文鑑別學」作為工具,以校勘經文在抄寫過程中有無手民之誤。然而,根據這門學科的研究所得定論是: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聖經經文,保存完整的程度實在令人驚奇,所以,這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和「西敏斯特信仰告白」一樣,確認:經文的抄傳,完全是出於神的護理保守。這也使得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宣告:聖經的權威,絕不會因為我們現有抄本並非完全無誤而受損害。

 

同樣,聖經的譯本也沒有一本會是完全的,因為所有的譯本皆與「原稿」又隔了一步。然而,語言學的研究得到的定論證實:起碼在說英語的基督徒,擁有許多優秀的聖經譯本,可毫不猶豫的結論說他們是得到了神的話。事實上,聖經常常複述所強調的主題真理,和聖靈不斷地為聖經、藉聖經作見證;根據這兩件事實來看,任何嚴謹翻譯的聖經,絕不會破壞聖經原意,使讀者不能「因信基督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315)。

 

無誤與權威   

我們確認聖經的權威,包涵其所說的完全都是真理,我們知道自己是站在基督及其使徒、站在整本聖經以及教會歷史主流(從起初直到最近)的同一立場上。我們關切的是:今天許多人草率粗心,糊里糊塗地放棄這個影響深遠的重要信仰。

   

我們也注意到:口說承認聖經有權威,但不再堅持聖經是完全真實的,必將導致巨大嚴重的混淆。採取這樣步驟的結果是:神所賜的聖經會失去它的權威,所剩下的不過是一本依從人的批判辯論來刪減過的聖經;而且一旦此例一開,據此原則,聖經可繼續被刪減下去。此即表明:追根究底,是人的獨立理性反成了權威,用來反對聖經的教導。如果此事實未被認明而福音教義目前仍被持守,則那些否認聖經完全無誤的人,可能會自稱是福音派,然而在方法上他們已經離棄了福音派的認識原則,轉向一不穩定的主觀主義,並且將越陷越深。

 

我們確認:聖經說的話,就是神說的話。願神得榮耀。阿們!阿們!

 

 

 

*附註:「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源自19781026~28日在美國芝加哥市所舉行為期三天的國際會議,此會議是由1977年成立之「國際『聖經無誤』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負責召開,共有來自基督教各宗各派,將近三百位教會領袖與神學家參加,大會制訂並發表此宣言。

 

 

 

 

 

 

 

 

 

 

 

 

 

 

 

 

 

 

 

 

 

 

 

 

016B

認信「《聖經》無誤」的

意義與當今適切性

   

林慈信

中華展望

www.chinahorizon.org

 

20069月修訂

 

 

本文大綱

 

   「《聖經》無誤」當今之重要性:致異議者

 

   當今《聖經》觀巡禮

            1 字意釋經之基要派

            2 天主教之傳統教導

            3 自由派及新正統派

            4 新福音派

            5 後現代主義的詮釋學

 

   「《聖經》無誤」之真義

 

   「《聖經》無誤」之涵義

            1 認信之責任

            2 重申「命題式啟示」

            3 認信「《聖經》無誤」之根據

            4 接納《聖經》中所有語言

            5 啟示之一貫性

            6 勿誇大處境與文本之辨證關係

            7 重申「真理」的正確性

 

 「《聖經》無誤」之應用

            1 系統解經講道

            2 系統教導

            3 神學教育與再教育

            4 「靈命」之重新瞭解

            5 閱讀、思考、默想的重尋

 

 

 

「《聖經》中沒有錯誤。若有錯誤,不是聖經本身的錯誤,乃是人弄出來的。或是譯《聖經》的譯錯,或是解《聖經》的解錯。」

                            王明道,《重生真義》,頁58-59

 

            「我們在信仰上的態度是:凡是《聖經》中的真理,我們都接受,都持守;《聖經》中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完全拒絕。」

       王明道,〈我們是為了信仰〉,《王明道文庫》,第七冊,頁320

 

            「我們對《聖經》無謬之真理及從神而來的權威的完全認信及把握,乃來自聖靈內部的見證,聖靈在我們心中與神的話、透過神的話作活證。」

 西敏寺信仰告白》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1:5(筆者譯)。

 

 

   「《聖經》無誤」當今之重要性:致異議者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重提「《聖經》無誤」這一似乎「過時」的教義,是否有點「開倒車」的感覺?「無誤」這詞,又給人一種「相重負面」(double negative)的印象,在神學上站得住腳嗎?強調「《聖經》無誤」的信徒、教牧、神學家們,是否都是盲目地規定,《聖經》的真義,無論文體(genre),都必需用直接字意(literal meaning)的方法去解釋?再者,「《聖經無誤》」是否西方的舶來品,帶有希臘、拉丁文化的包袱,是基督新教經院主義(Protestant Scholasticism)的產品,有礙亞洲、華人本色神學的發展?

 

            這些疑問,都值得深思熟慮,不容忽視。為什麼在廿一世紀重提「《聖經》無誤」?有幾方面的重要考慮:

 

1. 教會的宇宙觀與上帝觀必需建立在《聖經》基礎上﹐必然和世俗的宇宙觀與上帝觀

截然不同。歷代正統教會相信,上帝是真理,祂是永恒、無限、不變的神;上帝的啟示,必無任何瑕疵、錯誤、混雜。今天東、西方思想,均有把神相對化的趨勢。至少﹐把上帝的啟示看作是有限﹐有錯的。強調《聖經》的絕對真實、可靠、無謬(infallible)、無誤(inerrant),乃強調上帝的真實(true)性的一部份﹐或一個自然的結論。

 

絕對真實、無誤、聖潔、信實的上帝﹐具體地在人類歷史中啟示了自己﹐讓人可以認識﹐知道﹐進一步認識祂自己。這是正統基督教信仰的啟示觀﹐是構成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近代哲學﹐神學嘗試否定這一點﹔這些嘗試﹐建立在各樣世俗的歷史觀﹐真理觀﹐知識觀上。

 

否認「《聖經》無誤」,可能反映出人對上帝的相對化。

 

 

2. 上帝的啟示,出於祂絕對的自由及永恒計劃(eternal decree)。因此上帝自由、自主地選擇了語言(及其他媒介,如夢、異象、天使、神蹟等)為祂啟示的媒介。今天教會必需維護一個信念,就是:上帝在《聖經》默示過程所選用的語言(language)及文字(words),既由上帝親自選用,其作品必然絕對真實可靠、無謬無誤。(真實無誤是指《聖經》的原本﹐不是指抄本。)自從語言分析哲學成為二十世紀主流學派之後,當代神學家遂強調語言之不可靠性,結果令思維、傳播、溝通都失去了可靠的根基。 此乃有損文化之建設的一種極其嚴重因素。

 

如何重設「語言在啟示中之足夠性」(adequacy of language in revelation),乃當今福音派的急務。

 

 

3. 有人認為﹐既然上帝定意要向人類啟示﹐賜人真理﹐生命﹐祂肯定有辦法用限的「載體」來向人啟示。無論是用先知﹐使徒﹐《聖經》( 尤其是有錯誤的抄本) ﹐牧師和個別的基督徒等﹐都是有限﹐甚至是有罪性的。上帝都可以用他們。我們不必在「載體」方面大作文章﹐強調它們的無誤。載體是肯定有誤的﹔重要的是精義﹐是內容﹐是改變生命的大能。

 

這種說法有幾方面需要商討。是的﹐上帝的確可以﹐也事實上用了有限的﹐被造的﹐甚至是罪人﹐來作他啟示的工具。不過﹐《聖經》是否默示﹐無誤﹐在乎上帝在《聖經》裡的宣稱。還有﹐《聖經》這個載體﹐是上帝所特別用的﹐有祂超自然的默示寫成。因此《聖經》的原本是無誤無謬的。上帝可以用有限的﹐上帝也可以祂的確使有限的言語成為祂超自然 (無誤) 的啟示的媒體。先知﹐使徒不是無罪﹐可是上帝的默示讓他們寫下的《聖經》無誤。上帝可以這樣作﹐上帝的確這樣作了。

 

我們根據什麼把載體和真義﹐信息與言語分開﹖《聖經》對自己的宣稱﹐包括它的內容與「載體」,都不是我們可以置之不理的。

 

再者﹐我們不能從《聖經》改變生命的果效來倒過來論證它是否無誤﹐和是否上帝所默示的。《聖經》是上帝的話,與《聖經》的無誤不建立在它對人的影響。

 

 

4.  今天華人神學及神學教育界面臨重大危機,若不重新在《聖經》論(doctrine of Scripture)建立穩固的信仰(神學)根基,十年、二十年之後,今天的福音派教會、神學院,會變為明天的自由派教會、神學院;前車可鑒,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1

 

            因此,認信「《聖經》無誤」不是「過時」的教義,而正是迎合當今教會面對的信仰危機,是教會需要重申的真理。《聖經》默示及無誤是《聖經》自身的宣稱,是歷代不變的真理,也是廿一世紀極需聽到的訊息。雖然「無誤」聽上來好似是「相重負面」,不過歷代聖徒詮釋《聖經》關於神的屬性時,都常循著「負面」的進路(via negativa)。如上帝是無限的,不變的,祂的智慧是無窮盡的,祂的榮耀是空前絕後的,祂的愛是不變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使我們與祂的愛隔絕等等。翻閱《約伯記》、《詩篇》、《以賽亞書》第40-66章,不難發現,從負面來形容上帝──上帝「不是」什麼﹐什麼──乃是《聖經》本身的用法。

 

            《聖經》無誤並不等於解經時不顧該段經文之文體﹐而硬施「字面意義」解釋法(literal interpretation)。雖然在承認「《聖經》無誤」的圈子裏,也包括這一類,但這並不是「《聖經》無誤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者,批評「《聖經》無誤」為「經院主義」的包袱者,也正需瞭解到《聖經》中的確包括真理性的、教導性(didactic)的文體,不容我們棄之不理。不錯,東方哲學對於詩詞、寓言等比較敏感,不過東方思想也不無系統性、認知性的思想(朱熹是很好的代表)。我們必需承認,人的心靈、思維中,有理性及感性的部分。《聖經》是上帝默示給人的,上帝所默示的,有些比較直接向我們的理性說話(如《羅馬書》、《以弗所書》等),有些則比較感性(如詩歌書、耶穌講的比喻等)。兩者不能對立起來。成熟的華人神學發展,要兼顧兩方面,要承先啟後,不能感情用事,隨意批判,以致以偏蓋全。

 

 

 

      當今《聖經》觀巡禮

 

            讓我們認清今天不同神學派別對《聖經》所抱之態度:

 

1. 字意釋經之基要派

 

他們篤信聖經無誤,並相信《聖經》是逐字默示的(verbal inspiration),也是全部默示的(plenary inspiration)。他們對聖經論本身下了不少詮釋工夫、發展其意義;這些方面我們十分認同和欣賞。不過﹐其中部分人士的一些宣告被其他福音派人士所拒絕﹐例如:(一)英文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 1611)乃聖靈所默示的;(二)《聖經》中每一個字都應用字意解經法(literal interpretation)去解釋,不論文體或上下文為何。這部分人士在這些方面的言論﹐並不代表所有認信「《聖經》無誤」者。

 

 

2. 天主教之傳統教導

 

天主教也教導《聖經》之無謬無誤。不過,他們同時也宣稱教會(大公會議)及教皇之官方教導也具無誤性及絕對權威,此權威稱為the magisterium of the church。巴刻(J. I. Packer)正確地提醒我們,「天主教及東正教在最重要的地方誤解了《聖經》」(《當代神學辭典》中巴刻撰寫之〈聖經無誤〉一文,頁597)。他提醒得不錯,因這「誤解」乃建立在一個錯誤的「權威觀」上,即:《聖經》與教會有同等的權威管轄信徒之良心(power to bind the conscience)。當前,一部分福音派人士已與天主教人士合作,不過兩者之基本信仰根基截然不同,合作只可在社會道德,作先知秉行公義方面(如反對墮胎等),不可在信仰、講壇、聖禮上相交。Promise Keepers(守約者運動)在美國舉辦的大型聚會,曾邀請天主教的紅衣主教站講臺,這一動向是正統福音派需留意警惕的嚴重妥協。

 

 

3. 自由派(Liberalism)及新正統派 (Neo-Orthodoxy)

 

十九世紀之自由派,跟著康德(Immanuel Kant),士來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等思想走,論到基督教信仰之真義時,認為只是人本,不是神本,是人的宗教經歷,不是上帝的直接啟示,因此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士來馬赫以來,不少《聖經》學者及神學家不信《聖經》所記載之超自然事件。包括耶穌基督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他從死裏復活;亞當乃上帝親自創造的在歷史上存在的一個人等等。康德之後的思想家,不能承認上帝在宇宙中「具體」地啟示﹕「具體」乃是說,上帝的啟示是人的理性,科學等可以認識的。(這是范泰爾 Cornelius Van Til 在《聖經》論上特別的貢獻。)

 

  很不幸地,今天一部分華人神學家,為了瞭解文化,向文化說話(這也是士來馬赫之原意及動機),十分欣賞、推崇士來馬赫,或不自覺地在思想上成為士來馬赫派人士。查士來馬赫之宇宙觀乃泛神論上帝與大自然等同。他認為宗教之本質,乃人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絕對倚靠宇宙中那無限的(consciousness of man’s absolute dependence on the infinite in the universe),這「無限的」可稱為上帝,也可稱自然,兩者無異。

 

         新正統神學,以巴特(Karl Barth)爲代表,受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影響,強調人宗教經歷之主觀性(subjectivity)。並美其名,稱作「主體性」。巴特認為上帝的話(Word of God)與《聖經》是不同的;前者為人與上帝在時空中之存在相遇,乃是不能被改化為語言、思想系統的。而《聖經》則是上帝的話(啟示)之見證或記錄,是人寫的,有錯誤,不完全。不過當人讀《聖經》時,上帝可能再次與人發生存在的相遇(existential encounter),因此《聖經》在那一刻(只在那一刻)的相遇中又成了(成為)上帝的話。2

 

        把《聖經與超越經歷的「上帝的話」分開,聽起來很敬虔;事實上這種手法在《聖經》論這基礎性的教義上大打折扣。巴特式的《聖經》觀已被美國聯合長老會寫入1967年之信條(Confession of 1967)中;茲中譯如下:

 

「上帝之唯一,足夠的啟示乃道成肉身之耶穌基督,上帝的道;聖靈透過《聖經》對耶穌基督作了獨特的、權威性的見證,這見證被接受及被順服為書寫的上帝的話。《聖經》不是眾多見證中之一個見證,而是獨一無二之那見證。教會已接受了新舊約《聖經》為先知及使徒之見證;在《聖經》裏,教會聽到了上帝的話,而教會的信仰及順服,都由這話培養及管制。」3

 

        這段信仰告白,主要描述了耶穌基督之道成肉身;聖靈對基督的見證;《聖經》被寫成書的事實;及教會順服《聖經》等歷史事實。教會「聽到」在《聖經》「裏」的「上帝的話」。但信條中  請注意﹐這段的標題乃是“The Bible” — 但從不提及《聖經》就是上帝的話,更遑論《聖經》的無誤了。這只是對一些事實的鋪陳,等於沒有宣告任何《聖經》論的信仰!這種信條,可令完全不接納《聖經》權威的激烈派,及新正統派人士,及不明事理的「好意、樂觀」的福音派人士,都同時接納。今天不少神學家的著作,就是朝著這方向走:話語聽起來正統,但同時可令信仰完全偏離正統的教會內外人士接受。

 

          換言之,新正統(及新福音派)神學家之偏差,不僅在於他們說什麼,而更牽涉到們不提什麼﹕問題在於﹐他們不肯、不敢、不願意重申那些傳統、正統信仰中的要點﹖

 

          華人福音派神學界人士中,近年來有不少欣賞、推介、甚至「活用」巴特(新正統派)的啟示觀的。茲舉一例說明。下面一段文字,出自一篇維護在影音世代中「文字」(讀書)的重要性的文章。「道」與文字,之間有著辨證式的,微妙的關係:

 

道成了肉身,上帝在地上留下了痕蹟,在人世的歷史中。見證人目睹耳聞,親身摸過,爭辯過,否認過。都過去了。隨肉體之歸於塵土而煙滅。感官的接觸都過去了。還剩什麼?遺留下了痕跡,以文字留在人世的歷史中。文以載道。道,顯現於字裏行間之中,有待搜索、追尋、營造、想像、建構。一個歷程,絕非當下。直至,那日子,那時辰。

           

此間,還是文字!4

 

            新正統派在華人神學界中之流行,一定導致教會及信徒的信仰主觀化,客觀的真理,命題式的啟示,逐字的點示,系統的教義,都將被棄絕。前途不堪設想。

 

 

4. 新福音派

 

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ism)於一九七零年代興起。美國富樂(Fuller)神學院於1940年代創辦,起初信仰非常正統,其使命乃回應人類文明的危機。但到了七零年代﹐其中有一部分教授(包括在德國讀博士學位,創辦人的兒子 Daniel Fuller)開始棄絕「《聖經》無誤」觀念。他們強調解經需瞭解其上下文及歷史文化背景,亦認信《聖經》在信仰(救恩、靈命)及生活方面乃信徒之最高權威。但在歷史(如神蹟)及科學方面,按照現代學術的標準,則有不準確、不可靠、不真實的片段。

 

他們是如何理解《聖經》的權威呢?有人說,《聖經》整體是神所默示,但其中某些部分不是上帝默示的。另有人提出,《聖經》某些部分是上帝所默示的,所謂「正典中有正典」,但不承認全部《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5 當時富樂的Jack Rogers及其他教授,受到福音派神學家之強烈批評;後者曾於1975年在美國麻省Wenham召開特別會議。雙方(富樂教授與他們的批判者)達不成協定。具正統信仰之傳道人遂組織「國際《聖經》無誤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在十年內召開了數次大型聚會,發表了《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芝加哥聖經解釋宣言》等文件。然後照原定計劃,十年後結束了ICBI6 「《聖經》無誤」這一問題也影響了美南浸信會全美人數最多的宗派,其最高層之領袖們經過了多年的權力鬥爭後,保守派人士總算獲得某些神學院院長要職,如「美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院長 Albert Mohler 等。

 

            新福音派在一九九零年代,已嘗試奪取「福音派」(evangelical)這名銜,企圖將承認「《聖經》無誤」之信徒,被排擠在「福音派」門外。如Roberta Hestenes博士(著名女牧師,神學教授、大學校長)曾在《今日基督教》雜誌上,作了如下的宣稱:

我想在字意上多講一些 (belabor the language a bit)。「福音派」一詞,是應用在好幾百萬位長老會、循道衛理公會、聖公會、信義宗人士身上的。我不願意用這詞在那些在主流教會外面的人。7 

 

這是一個嶄新的定義!實在叫讀者費解。按Hestenes博士照這個定義,成千上萬的保守宗派內的人士(如播道會、宣道會、浸宣會、改革宗長老會、路德會、循理會﹐聖潔會等),及獨立教會(包括弟兄會﹐福音堂等)內的人士算是誰呢?

 

            按照Hestenes牧師的說法來推理,那些仍舊認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無誤等真理,但身居主流宗派外面的人士,若用教會歷史上曾用過的名詞,應被「打為」基要派(fundamentalists) 了!8 不過,這又何嘗不可?早在一九五零年代,巴刻在英國聖公會新派神學興起時,便著了《「基要主義」與神的道》一書﹔在書中作了一些澄清,若「基要派」是指相信《聖經》的默示、相信《聖經》及《聖經》無誤,及《聖經》的權威的話﹐那麼我們應站起來宣稱:是的,我們是「基要派」!但我們不認同「基要派」一詞同時所包含的其他涵義,如:教育程度偏低,視野狹窄,對持不同觀點的人持有偏見、對世事及當代思潮不關心、無知等!

 

《「基要主義」與神的道》一書,四十年後的今天讀起來,仍頗有適切性!(這本書不容易找,讀者可以考慮細讀巴刻的 Truth and Power 一書。)

 

 

5. 後現代的詮釋學

 

邁進廿一世紀,學術界中最具影響力的詮釋理論,乃後現代主義的「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onism)。後現代主義欲完全擺脫傳統西方對絕對真理追尋的關懷切,稱之為 “logocentrism” (羅格斯中心主義)而棄之。後現代思想,跟隨尼采等之思想,認為宇宙沒有意義,語言本身也沒有意義,只是政治權力的工具。語言只是意識形態(ideology)。字只不過是符號(sign),它是什麼東西的符號?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說,字,只是人想到關於一件物體的聲音形像(acoustic image)的符號。字,只是隨意性地制定(arbitrarily  assigned), 隨意地與物體連在一起的。字本身沒有什麼意義,只有某一時代社會慣用的語言系統才是絕對的。

 

        後現代詮釋學否認,詮釋的目的是要掌握作者的原意。文本(text)的作者,在一旦寫完文本就已經不存在(absent),等於死了。而文本本身有無其他不變,穩固的意義呢?沒有,因為文本與讀者之間有著相互的關係,讀者們對文本賦予不同的意義,因此才產生了文本本身。故此,文本──一個有統一﹐穩定意義的文本──是不存在的。

 

         後現代詮釋學不但宣稱作者不存在,文本不存在;連讀者──我自己──也不存在!因為當我讀文本時,不是我在讀,而是當代的詮釋群體(hermeneutic community)在讀,我只代表了當代的語言文化系統而已。結果,後現代詮釋學給我們的結論是:作者不存在,文本不存在,連我也不存在。如今常存的,只是語言──當代社會慣用的語言系統(conventions);當然,語言本身也隨著時間在改變。9

 

         這種虛無的思想,正在操縱福音派神學家及釋經學家。大多數在中文神學期刊發表的介紹後現代詮釋學的論文,都全盤照收,不加批判,10 叫華人信徒盲從最新的世俗思潮。這是一個嚴重的趨勢,華人教會需醒悟過來!

 

         後現代主義批判現代高舉理性,乃是合理的。不過基督教內人士,在過去三百年來,不是每一個神學家都盲從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也有對現代性及唯理性主義提出批判的,如凱伯 (Abraham Kuyper, 1900年前後的荷蘭首相﹐神學家) Cornelius Van Til(范泰爾﹐已故威斯敏斯特神學院護教學教授) Carl Henry (韓客爾﹐《神﹐啟示﹐權威》的作者﹐《今日基督教》雜誌創刊編輯)11 等。當代福音派神學家,跟著世俗後現代主義走,批判基督教神學幾百年來崇尚理性 (logocentrism),用不變的本體論建立神學架構,實屬不幸。其實,福音派神學應效法范泰爾,韓客爾等人,因為他們早就提出現代性 (modernity) 裏自主的理性 (the autonomous reason) 乃死路一條!令人難解的是, 直到虛無主義的解構主義者批判了現代主義之後,福音派又跟著後現代的哲學與神學的尾巴走? (順便一提﹕接受巴特新正統神學﹐與存在主義哲學的現代主義神學家﹐雖自稱福音派﹐確很難有效地回應後現代詮釋學﹔一種人本思想﹐沒法批判另一種人本思想﹗參閱中文神學院期刊回應後現代主義的專輯。)

 

         重建語言在啟示中的足夠性,是當代神學的急務。已有少數神學家在這方面努力,嘗試建立一種在後現代期能被人接納的全理性 (validity);如Alvin Plantinga, Nicholas Wolterstoff基於十八世紀蘇格蘭哲學家Thomas Reid而建立的non-foundationalist epistemology。在這方面,中、西神學家尚需努力!

           

         後現代,表明五百年來的現代期已結束了,進入後現代期。歷史上曾有「黑暗時期」,修道士在黑暗時期保存、抄寫、傳遞《聖經》,把真理及文明帶到北歐;在黑暗的今天,我們極需廿一世紀的新修道士,為保存語言、啓示、合理性、及真理與知識的根基(所謂認識論)而爭戰。

 

         廿一世紀的今天,是教會回到正統信仰的時候了!

 

 

 

     「《聖經》無誤」之真義

 

            ICBI已在1978年撰寫了「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1999年李定武、呂沛淵兩位牧師把宣言重新翻譯成中文,讀者可仔細研讀。這種「信條式」的著作,華人信徒念起來可能不習慣,有時需重讀上三、五遍才能掌握其精粹。我們先複述一遍正統的《聖經》觀,然後再看「《聖經》無誤」在今天危機中應有的涵義。

 

 

1.                《聖經》宣稱,人人都認識真神,因為上帝已作了自我啟示。但是不虔不義的

人阻擋(或作「壓抑」)真理,轉而敬拜受造之物;人心中的眼睛是瞎的。不過雖然人在墮落之後已經瞎眼,可是上帝的自我啟示還是清晰的。

  

2.                上帝在永恒裏已有預旨,要向人類啟示永生之道。祂進入了時空,用夢、異象、

天使、神蹟等事件(event),也用先知、使徒等代言人說話(words) ﹐直接在歷史中向人啟示。上帝的啟示,不像一部份(非正統的)「《聖經》神學」派學者說,只是事件(event),不是言語(words)。上帝的「事」(作為)與「話」是相輔相成,互為詮釋的。

 

3.                按照上帝的美意,祂把他所啟示的(包括「事」(作為)與「話」)默示給人,

並書寫成書。這一結果寫成的書,乃上帝話語本身,不僅是上帝話語的記錄或見證。《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全部、每字都是祂所默示的。

 

這不表示每一次的默示,都像秘書作記錄一般(我們承認《聖經》有些部份顯然是用「默下來﹐dictation」方法默示的)。《聖經》不僅在每一字上都有聖靈的帶領,每一位《聖經》的作者,他的出生、背景、教育、經歷、性格、文筆、甚至情緒及遭遇,都在聖靈的掌管之下!《聖經》何嘗僅有「字」才是上帝默示的!

 

我們承認,默示的過程(聖靈如何吩咐人把每個字寫下來),多屬於奧秘;不過我們相信,《聖經》的書寫過程,及環繞著默示的每一項因素,都在聖靈的掌管之下,沒有一點是偶然的!

  

4. 聖靈所默示的《聖經》,是全無謬誤的 (infallible and inerrant)。不單在教義、生活方面,而且在歷史、科學範圍內的宣稱,也是無誤的。「《聖經》無誤」是指原本(autographs),不過當譯本準確地表達原本的意義時,我們也應當它為《聖經》,為上帝的話。(參閱《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就算我們現在找不到原本,可是,承認「《聖經》無誤」不是沒有意義的。

 

 

5. 聖靈的工作,不止於默示;祂與《聖經》同作見證,這就是《聖經》的自證或內證。

這方面是約翰加爾文(1509-1564) 在基督教神學歷史中最大的貢獻。

 

6. 聖靈保守初期教會,《聖經》每一卷書寫完以後,讀者立刻承認,接受它為上帝的話(上帝就是正典)。

 

 

7. 聖靈也掌管歷史,使《聖經》被保存下來,並且譯成不同的文字。

 

 

8. 聖靈按照上帝的美意,開啟人的思想,光照人心,好叫人明白《聖經》真理,降服在主基督的主權下。

 

            照上述的《聖經》論來看,「《聖經》無誤」是基於聖靈默示《聖經》這一事實,是整個正統《聖經》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詳情細節請參閱《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

 

 

 

        「《聖經》無誤」之涵義

 

            現在,讓我們來看,承認「《聖經》無誤」之一些涵義:

 

1. 認信《聖經》教義之責任

 

承認《聖經》之默示、無誤、清晰及權威,乃每一位牧師及信徒的責任(提前612)。研究神學學術,必需先承認信仰之內容,不能只為學術而學術,隨波逐流,崇尚西方最新的學術潮流(包括反西方的潮流)。神學家及神學院應認定自己是教會人(churchmen),先向上帝、向教會負責。12

 

2. 重申「命題式啟示」

 

在這祁克果、巴特等思想已深入華人神學界的今天,華人教會極需重申「命題式啟示」這項信仰。熟習儒道哲學、中途信主的當代華人教會領袖(有香港背景的﹐有大陸背景的),與早期的自由派人士(如謝扶雅,趙紫宸等)異口同聲稱道,《聖經》不宜也不應系統化,因為基督教信仰不是命題式的,乃是關係的,玄妙的,只能憑直覺及信心才能掌握的。甚至對後現代解釋家有深入研究,及作出積極回應的福音派神學家Kevin Vanhoozer,在接受《今日基督教》雜誌訪問時,也說「無誤」一詞不適用,因它「不夠大」。這篇報導是這樣說的:

 

從多方面來看,...福音派神學,就是強調命題式真理及律法的神學,乃是啟蒙運動的養子。

我不是否認無誤,但是它不夠大。

「無誤」只說出《聖經》真理全部圖畫的一部分;而相對來說,《聖經》的闊度包括敘述、詩歌、詩詞、及寓言。「我們嘗試離開一種語言觀:即是語言僅是描述世界的(language simply picturing the world)。比方說一個應許與自己及他人,就有著更複雜的關係。你可以做一個實驗主義者,但是,何必呢?...13

 

    Vanhoozer 認為,《聖經》真理像音樂一樣,若用一個命題 (proposition) 來總結,則會失去很多意義。神學也是一樣。Vanhoozer 盼望重新掌握到「真理的全面」(the fullness of truth)。他希望教會再經歷一次類似「宗教改革」轉變,這轉變讓教會重新發現《聖經》的文學,經歷一次路易士所稱「我們想像力的洗禮」(a baptism of our imaginations)14

 

     Vanhoozer的議題,是要回應後現代主義。他放棄了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教席,回到芝加哥三一神學院作系統神學研究教授,是福音派的喜訊。不過,對「命題式啟示」存有敵意或偏見,則對福音派神學是一個損失。上面已說過,《聖經》本身含有命題式的及非命題式的啟示,我們不需,更不應以偏蓋全。

 

     不錯,《聖經》有某些部分是詩歌、寓言、箴言及禱文,但也有很多部分是歷史記載、書信、講章及教義式的教導。熟習儒道哲學的當代基督教文化工作人士們,為了迎合中國人的某一種思維方式,(其中一位稱此為「圓周性的思維方式」,意即尋索真理的過程本身是真理知識的一部分),硬把全部《聖經》當作非命題式的材料,這是對《聖經》嚴重的不尊,不敬。他們的用意,是希望福音資訊不被傳統文化內的華人抗拒;他們的用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的作法,會收「不戰即敗」的後果。15

 

      在《聖經》中上帝已作了命題式的默示,用聖靈(屬靈)的話,曉諭了聖靈要說(屬靈)的事(林前213)!

  

3. 認信「《聖經》無誤」之根據

 

承認「《聖經》無誤」這項真理的依據,是因主耶穌親自承認(舊約)《聖經》的權威。這一觀點一點也不錯,英國的斯托德 (John Stott) 及巴刻 (J. I. Packer) 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訴諸基督的權威,來建立「《聖經》無誤」等真理的基礎。我認為基督對舊約的見證十分重要,不過它不是建立「《聖經》無誤」基礎的全部。超宗派的西敏寺大會,在《西敏寺信仰告白》(1647) 中說得很清楚:

我們對《聖經》無謬之真理及從上帝而來的權威的完全認信及把握,乃來自聖靈內在的見證,在我們心中聖靈與神對話、聖靈透過神的話作見證。16

 

            聖靈乃默示《聖經》者。因上帝具體的默示,《聖經》寫成了。祂還不斷在《聖經》內作見證,也與《聖經》一同作見證(參賽558-11)。因此我們相信「《聖經》無誤」,有聖靈先透過《聖經》給我們確信的憑據。聖靈的見證,是不能看見的,也是能看見的。後者包括:

 

            一. 《舊約》對《舊約》的見證

            二.《舊約》對基督的見證

            三.《舊約》對《新約》的見證

            四. 基督對《舊約》的見證

            五. 基督差派《新約》的見證人(使徒們)

            六. 《新約》對《舊約》的見證

            七.《新約》對基督的見證

            八.《新約》對《新約》(使徒彼此)的見證

 

由此看來,基督對舊約《聖經》的見證及信服,乃聖靈內部見證的至要部分,但不是其全部。福音派在訴諸基督的見證來建立《聖經》的權威時,莫犯「唯基督主義」(Christomonism)的錯誤。17

  

4. 接納《聖經》中所有語言

 

《聖經》中的語言,既是聖靈默示之工具,則不可隨意憑人的喜歡作選擇性的採用,取措由人,會奪去上帝及《聖經》的權威。好幾位深受英倫神學薰陶的香港神學家,及多位海外華人基督徒學者,多次對《聖經》所用的法律用語(forensic language)及商業用語(commercial language),當作西方教會的文化包袱來處理,認爲不適合華人接受。他們認為教會應更改福音資訊內容,強調與神復和(reconciliation),天人之間的恩情,「你已被接納了!」﹐及心靈醫治等主題。18 筆者不反對強調這些主題。只要在《聖經》中找得到,只要是《聖經》強調的,我們也應強調。不過「稱義」,「代罪」(substitution),「挽回」(propitiation),「贖罪」(atonement),「買贖」(ransom),及「不再定罪」(no more condemnation)等觀念,不是西方教會的文化包袱,乃是聖靈默示的一部分!怎末可以隨意拋棄?19 若說,以往教會不夠重視「恩情」、「復活」、及「醫治」,再說現今人們需要這些恩典,是合情合理的。不過不能把《聖經》內明明教導的真理,說成西方文化的遺產!

 

            相信《聖經》之無誤,必需同時接納《聖經》中神所選用的所有文字、詞語、觀念。

  

5. 啟示之一貫性

 

相信《聖經》之無誤,必須包括接受漸進式的啓示(progressive revelation),也是前後一致的啟示 (unity of revelation)。在《聖經》權威方面妥協的學者,尤其是聖經學的教授,常在《聖經》的啟示歷史中作分割的工夫,例如:

           

. 有一位贊成按立婦女為牧師者,把耶穌(重視婦女)和保羅(被控為輕視婦女)的教訓對立起來。20

 

. 把四福音對立起來,使之互相矛盾。《今日基督教》用極欣賞的口吻,在1999年二月介紹了幾位新一代的福音派神學家。除了上述的Vanhoozer教授以外,也介紹了Richard Hays(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The Divinity School, Duke University)Hays博士十分勇敢,曾抨擊贊成同性戀的耶魯大學神學教授John Boswell對《羅馬書》第一章的解經為一個「典型差勁的解經的例子」(a textbook example of bad exegesis)21 Hays 亦對「懷疑式的詮釋」(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作了清晰的批判。他承認,懷疑是一種有用的工具。但是學者們為什麼「對自己的經驗的宣稱如此地信任呢?」22 為什麼我們不讓《聖經》自己說話,來批判我們呢?Hays提倡「信心的詮釋」(a hermeneutic of trust),意即,研究《聖經》的學者需承認,自己是「靈魂有污穢」的罪人(those who have "filth in their souls")23 HaysSociety for Biblical Literature的演講,受到了二百多位學者站起來鼓掌贊同。但是,採訪者告訴我們,Hays對四福音有時採取矛盾的看法:

 

他拒絕任何想協調新約作者之間不同觀點的嘗試。意即他有時把一本福音書與另一本對立起來,甚至作出結論說,當某一本福音書似乎與另一本衝突時,就證明它對歷史的記載是不準確的(Historically inaccurate)

採訪者告訴我們,Hays也不喜歡「《聖經》無誤」一詞,不是因為他對相信神蹟或順服《聖經》中的命令有困難,而是因為作為一個理論,「無誤」有可能令人對經文本身的真實性變成瞎眼(blind to the realities of the texts themselves)24

 

不承認《聖經》之一貫性,是極之嚴重的釋經﹐信仰上的偏差!

 

            . 實用「如何讀經」的普及釋經學書,多以《聖經》不同文體分章段。至於傳統福音派解經的一般原則(如Norton Sterrett, How To Understand Your Bible 中譯﹕《如何明白聖經》 的上半),已在不少新書內消失了。這種情況,令信徒們不知不覺地感覺到,《聖經》中不同文體的章節或書卷,在真理內容(不僅形式)方面是彼此有差異的。

 

            今天宣告啟示的一貫性的作者在那裏?

 

 

6. 勿誇大處境與文本之辨證關係

 

文本與上下文(context)之間的辯證式關係,不容隨意誇大。不錯,瞭解一段經文(text)的真義,不能缺少對上下文及歷史文化背景的認識。但是我們必需謹慎,不要跟隨世界教協(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神學教育基金會(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的臺灣神學家黃牧師(Shoki Coe), “context” 說成是「窮人被剝削」的「社會事實」。這位「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先鋒的黃牧師,早在1972年已用馬克思型的認識論來解經,謂若不知道窮人被剝削,則無法真正明白《聖經》。今天華人解經法,有涉嫌採用了馬克思型的認識論(epistemology)嗎?

 

對「上下文」(context)的過份重視,亦可見於《你也能帶領查經》一書。該書在一九六零、七零年代,乃校園查經小組之訓練材料中必讀者;受過歸納式查經法訓練的信徒們都會背誦三步驟:觀察(observe),解釋(interpret),及應用(apply)。一九九零年代,筆者再次購買該書時,大吃一驚, 因為「解釋經文」的一段已在新的版本完全重寫!舊的版本,要求查經時要認出一段經文重要的字眼,尤其是重覆使用的字眼,然後把這些辭彙列出,察覺是否有先後次序?思路的漸進(progression)?對照或比較(contrast or comparison)?但是新的版本,要求讀者查閱參考書, 找出歷史、文化、語言背景的資料!

 

此書之出版者是IVP,英美著名福音派出版社。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難道IVP已不再認為,仔細辨認經文之字眼乃查經程式不可或缺的一步?抑或IVP不再相信當今的大學生有這種分析、閱讀能力?抑或IVP編輯同工深受《聖經》批判之新潮流影響, 認為經文的意義只能從其文化背景獲取,經文的字意也不能從字句中直接獲得?

 

著名當代解經家Gordon Fee(《讀經的藝術》作者之一)認為,經文的意義,主要在於作者或講者在當時的處境中對讀者或聽者的原意。這種觀念推理下去,會否令教會不再相信,《聖經》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有它永恒不變的教導?

 

上下文或處境(context)不可取代《聖經》本身的權威!

 

 

7. 重申「真理」的正確性。

 

上文提到Kevin Vanhoozer反對「無誤」一詞, 因為它未涉及到真理「圖畫」的其他部分(IV.2,引文13)Vanhoozer有意與後現代人對話,把「真理」觀念擴大,以致包含語言與自己、和他人的複雜關係。他的觀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是要更改傳統對「真理」的定義去迎合當代人的口味,所付的代價可能太昂貴。不錯,《聖經》不只是向人的理性說話;《聖經》中的敘述、詩歌、詩詞及寓言等,都有對人心說話的權威與能力。我們可以說:《聖經》是上帝親自說的話;於真理(認知)方面,它是絕對真確、無謬無誤的;於正義(道德、意志)方面,《聖經》所曉喻的是最高、最聖潔、最絕對的公義;於榮美(感性)方面,《聖經》具有最純潔的華美及榮耀,而這「美」來自那絕對聖潔的上帝自己。「真理與「無誤」,是上帝及祂的話的屬性。《聖經》是絕對聖潔、公義、榮耀的書,在這方面我們不但要高舉,甚至應該更多強調!《西敏寺信仰告白》對《聖經》的崇高有下列的宣稱:

 

《聖經》屬天的題材,其教義的有效大能,文筆的宏偉,其不同部分的相互吻合,其整體的範圍(即,將榮耀全歸於神),其完整地顯示人類唯一的救法,以及其他眾多的獨一無二的卓越性和其整體的完全性   (《西敏寺信仰告白,15;筆者譯。)

 

因此我們不必把歷代慣用的「真理」觀念更改或擴大,這會造成混淆的思維,對研究《聖經》本身所用的辭彙,是個嚴重的障礙。

 

Vanhoozer代表了當代絕大多數的哲學家及神學家,他們為了與後現代文化對話,必需採取後現代的語言辭彙(vocabulary)。筆者就此提出重要的疑問;是否所有的世俗辭彙都可完全照搬來使用?《聖經》對某些特定辭彙有聖靈默示的用法及定義,我們可以不予置理嗎?與世俗文化對話時,是否應該用愛心、敬虔的態度,向非信徒挑戰,把正確的「真理」觀、「語言」觀、「本文」(document)觀顯示給當代學者及神學家?

 

上帝的屬性有多方面,《聖經》的榮耀,也有多方面。茲引用《西敏寺信仰小問答》一條說明:

 

問:上帝是誰?

答:上帝是個靈。祂的存在本身,祂的智慧、權能、聖潔、公義、美善和真理,都是永恒,無限,和不變的。(《西敏寺信仰小問答》, 第四問﹐筆者譯)

 

《聖經》的無誤,在於它是絕對不變的真理。正統基督教的《聖經》論,不只涉及「無誤」一項屬性,還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宣告。如:

 

  《聖經》的必需性(necessity)

  《聖經》的使徒性(apostolicity)(指新約)

  《聖經》的無謬無誤性(infallibility)

  《聖經》的清晰性(perspicuity)

  《聖經》的權威性(authority)

 

每一方面,都需要在當今教會被重提,讓信徒認識、愛慕、尊敬、順服、宣揚上帝的話!

 

上面七方面的考慮,指出「《聖經》無誤」之涵義,在文明危機的今天,「命題」,「真理」,《聖經》中之教導式(didactic)語言,《聖經》之一貫性,等等,都不容教會忽視。神學教育需重新強調這幾方面的教導,以訓練出有真理信念(conviction)的傳道人!

 

 

 

   「《聖經》無誤」之應用

 

在今天思想混淆的世代,教會應重新重視上帝的話《聖經》。本文主要回應當今神學界的《聖經》觀﹐重申「《聖經》無誤」教義。至於如何全面地建立健康﹐強而有力的教會﹐不在本文範圍內。不過最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教會領袖們參考﹕

 

1.系統解經講道

 

講臺是主基督設立的,用來宣告(proclaim)教會元首主耶穌的旨意和上帝全備的計劃(whole counsel of God)。教牧不宜為討人喜歡而迎合潮流,急欲教會增長等目的而以專題論述,心理醫治,大量的故事代替了系統、仔細的解經講題。舉目望田﹐聖徒到處饑餓,牧人以甚麼餵養?

 

 

2.系統教導

 

在主日學、查經班、小組及團契的程式安排中,不宜忽略逐卷及按主題的小組查經。筆者認為,團契及小組聚會內容,百分之五十以上應以《聖經》本身為內容.

 

 

3.神學教育與再教育

 

今天的神學院,把獻身信徒招來了,他們這寶貴的三年、四年時間很快便過去。他們畢業時,對《聖經》默示及無誤的信心,是有增無減?抑或漸漸忽視,甚至開始懷疑、棄絕?神學院行政人員應深思熟慮,如何建立、深化學生對《聖經》的信念。不錯,除了信念還有實踐;神學生的靈修、教會實習、原文解經等都不容忽視.不過信念(conviction)本身也應是上帝僕人應有的品格的一部份。神學院如何培養?神學院教授們本身有強烈的《聖經》信念嗎?如何深化教授們的信念?是神學教育在「信仰」上檢討,改革的時候了!

 

 

4.靈命之重新瞭解

 

《聖經》既是逐字默示,無謬無誤,它對基督徒的生命、生活方式,應有真正的權威。時下信徒追求不同版本的靈命進深的課程中,有些主要觀念及辭彙均不是來自《聖經》,如「靈命」、「默觀」、「敞開心靈」等。《聖經》有好些基本觀念,極需當代信徒加以重視、學習,如:

 

敬畏上帝

敬拜上帝

感謝上帝

與上帝的聖潔、忌邪認同

在上帝的豐富中找到滿足

信靠上帝

愛慕上帝

順服上帝

 

語曰:「名正言順。」信徒與主的關係,其定義應從《聖經》找出!既是如此,我們的經歷應被《聖經》衡量;我們的經歷不是我們瞭解聖靈工作的準則,《聖經》才是。

 

 

5.閱讀,思考,默想的重尋

 

在這文明沒落的世代,教會在教導,宣講《聖經》之時,同時需教導信徒如何細讀、研讀上帝的話.加以默想,背誦。這是心靈的操練,也是受聖靈管制的理性(sanctified mind)的操練!

 

自從一九八零年以來,西方青年閱讀、分析、綜合(analyze, synthesize)的能力一直下降。基督教教育,無論在教會或教會學校,需拾起責任;筆者呼籲:「基督教教育之目標及任務,即教育本身!」(the goal and task of Christian education is education itself!)願上帝的話發揚光大,好像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一樣,上帝的兒女明白神的話,教育與普及、提升同步,以致影響社會的質素!

 

 

2000年九月脫稿  

美國洛杉磯                                                                                       

2001年十月19日月修訂

2006年九月日香港修訂

 

 

  

注腳

 

1. “Liberal Evangelicalism”“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in theology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中譯﹕《當代神學辭典》; 另參薛華﹐《眾目睽睽下的當今教會》 (更新傳道會) ﹐原著﹕Francis Schaeffer, The Church Before a Watching World, 記述了美國聯合長老會在二十世紀信仰危機的歷史。

 

2.  Cornelius Van TiThe New Modernis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47), 收在Cornelius Van Til CDRom (Presbyterian & Reformed Publishing Co.)。參J. 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cripture in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IL : Harold Shaw1996 pp. 115-118

 

3. “Confession of 1967, ”I. C. 2, Book of Confessions, Presbyterian Church (U.S.A.), 1999 , 257, 9.27 段。

 

4. 鄧紹光,〈還是文字?〉,《基道閱讀》,試刊號,19976月,頁3

 

5. 另參Clifton J. Allen的看法;Richard P. Belcher (貝查),《聖經無誤辯》,香港﹕宣道出版社,1984,頁38-45。同書,頁62-63,綜納了蘭姆Bernard Ramm的《聖經》觀;Ramm氏不信聖經無誤。

 

6. 該段歷史可參考J. 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Wheaton, IL: Harold Shaw, 1996, pp. 104-105

 

7. Roberta Hestenes, “The Spirit Hasn't Left the Mainline” 一席談,由Tony Campolo 主持,Christianity Today, August 11, 1997, 19

 

8. J. I. Packer, “Fundamentalism” and the Word of God: Some Evangelical Principles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1958.

 

9. 後現代詮釋學較詳細的介紹及回應,可參閱Kevin Vanhoozer, Is There A Meaning in This Text? The Bible, The Reader, and the Morality of Literary Knowledge (Grand Rapids : Zondervan, 1996)

 

10. 較明顯的例子包括:邵樟平,<初采「語言做事理論」對聖經研究的貢獻>,《建道學刊》,第十期(19987月),23-42;謝品然,《衝突的詮釋》(香港,建道神學院,1997);曾慶豹,〈現代與後現代之爭的神學反思〉,《道風》第一期(1994年夏);謝品然,〈文本,本土詮釋與釋經學轉向〉,《道風》,第3 (1995),收在《衝突的詮釋》,頁23-51

            比較有批判成分的論文,有吳慧儀,〈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文本與詮釋」〉﹐《中神期刊》,第22期(19971 月),頁97-119。文中吳博士介紹了E. D. Hirsch提出的,以作者原意為依據的詮釋學:Hirsch反對語言其自主性,語言不能自己產生意思,必先有人帶意使用它,方叫字產生意義。故只有作者的原意才能作為詮釋的普及、超越標準。吳博士這種敢指出批判後現代詮釋學之虛無之作品,實屬少有。

 

11. Cornelius Van Til 之作品,已收為 CD Rom, Eric Sigward, editor; Phillipsburg, NJ :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參﹕www.wts.edu.

 

12. Norman Shepherd, “Scripture and Confession,” Scripture and Confession: A Book About Confessions Old And New, ed. John H. Skilton, Nutley, NJ : P & R Publishing Co., 1973, pp. 1-30. 巴刻在Truth and Power 一書,提醒我們:「批判的進路,已是被今天專職聖經學者接納的原則。...往日基督徒學者,不論從事那一學科的研究,都接納聖經無謬(infallibility)這代模(paradigm)。但今天被接納的代模,乃聖經有謬(fallibility)。」(Truth and Power, p.47)

 

13. Tim Stafford 採訪,"Kevin Vanhoozer: Creating a Theological Symphony,"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8, 1999, 38-40

 

14. Stafford, 同上,頁40

 

15. 對於儒道哲學背景的當代基督教文化工作人士們棄絕「命題」這思維方法,可參梁燕城,〈中國處境的神學反省〉,收於陳惠文編,《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更新研討會彙報》,Argyle, TX:大使命中心,2000,頁151-158。並參梁家麟的回應﹕〈中國處境的神學反省回應〉,同書,頁159-162

 

16. 《西敏寺信仰告白》15,作者譯。

 

17. 關於《聖經》的自證,參John Murray, “The Attestation of Scripture,” in The Infallible Word: A Symposium by Members of the Faculty of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Philadelphia :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46, pp. 1-54.

 

18. Enoch Wan (溫以諾) 綜納了這方面的思想﹕參溫氏著 “Practical Contextu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Evangeliz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hinese Around the World, March 2000, 18-24.

 

19. John Murray (慕理),《再思救贖奇恩》,香港:天道,1993,深入地詮釋了《聖經》用的救贖名詞。中文的《聖經新辭典》乃翻譯英文的 New Bible Dictionary 第二版﹔原著的第一﹐第二版內不少文章都詮釋了《聖經》裡有關上帝,啟示,救贖等真理。

 

20. Alvira Mickelson Women in Ministry : Four Views, d. Bonnidell Clouse and Robert G. Clouse (Downers Grove, IL: IVP, 1989)一書中,提出這樣的解經原則:

 

(我們要)指出《聖經》中所教導的最高準則或標準。...(177) 舊約及新約《聖經》中有些命令,若今天應用的話,會與耶穌及保羅清楚教導的基本「最高標準」相違背的(contrary to these basic “highest standards”);這些命令需要小心地審核,是否只是「給當時人們所處之處境的規則」,因為當時地方上或暫時性的環境之故。(179)

 

Mickelson亦極力反對「命題式解經」(propositional exegesis),認為這種錯誤的解經法,是先宣稱某一命題,然後用選擇性的字意解經法(selective literalism)在經文中找支援,還用”reading into the text”之錯誤讀經法。Mickelson用這種釋經法,可選擇性支援她要找出的「基本原則」,極有嫌疑之處。

 

21. Tim Stafford, “The New Theologians: These Top Scholars Are Believers Who Want to Speak To the Church,”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8, 1999, 30-31

 

22. Stafford, 同上文。

 

23. Stafford, 同上文。

 

24. Tim Stafford, “Richard Hays: Recovering the Bible for the Church,” Christianity Today, February 8, 1999, 33

 

 

 

 

 

 

 

 

 

 

 

 

 

 

 

 

 

 

 

 

 

 

 

 

 

 

 

 

 

 

019A 上帝就是正典﹕《新約聖經》的正典上課筆記

葛理齊講授, 1970年代初

“GOD IS CANON”: NOTES ON NEW TESTAMENT CANON

(Richard B. Gaffin, Jr., early 1970s)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1)

《新約聖經》的正典﹕歷史發展與正統的信仰立場  ()

 

Part One.  HISTORY OF THE CANON

第一部分﹕正典的歷史

 

170-220 A.D.

主後170-220

 

  1. Factors which were instrumental in forcing the church, in a formal way, to reflect and decide upon what is Scripture for the church. 

背景因素﹕催使教會正式地反省/決定教會的《聖經》究竟包括哪些書卷。

 

    1. Marcionism.  Marcion went to Rome in 140 AD.

馬吉安。140年到羅馬。

Marcion taught that the Old Testament God is not the same as the New Testament God.

馬吉安的教導﹕《舊約》的神與《新約》的神﹐是不同的神。

The Old Testament God is fickle, cruel, a despot.

《舊約》的神是殘酷的獨裁者﹐脾氣古怪。

The New Testament God is a God of mercy and love.

《新約》的神是一個慈愛﹐憐憫的神。

Marcion rejected the Old Testament entirely.

馬吉安完全拒絕《舊約》的神。

The Evangelists (authors of the gospels) and the apostles were blinded by Jewish influence.

他認為四福音的作者們與使徒們﹐都被他們的猶太教背景所影響﹐眼睛瞎了。

Marcion’s own Canon included: 10 of Paul’s letters (not including the Pastoral Letters), and a drastically edited Gospel of Luke.

馬吉安的「正典」包括﹕保羅的十封信 (不包括《提摩太前後書》﹐

《提多書》) ﹐與一本刪除很多部份的《路加福音》。

 

    1. Gnosticism.

諾斯底主義。

Gnosis – secret knowledge of God.

諾斯底 = 這個希臘名字﹐是秘密知識的意思。

The Gnostics produced a body of literature with equal authority and revelatory importance as the orthodox New Testament canon.

諾斯底派的領袖們﹐編了一套文獻﹐與《新約聖經》有同樣的權威﹐和同樣地有啟示性。

 

    1. Montanism.

孟他努主義。

Montanus and his followers taught that a new and copious outpouring of the Holy Spirit began with Montanus himself.

蒙他努和他的跟隨者教導說﹐聖靈在當今(當時) 有一次新的澆灌﹐由孟他努開始。

Similar to a “second blessing.”

像二十世紀五旬節派的「第二次祝福」。

A widespread movement in the late 2nd century, and early 3rd century.

孟他努派在第二世紀末與第三世紀初增長得很快。

Montanists received new revelation, and wrote them down.

孟他努派者宣稱他們收到新的啟示﹐然後筆之於書。

 

  1. Response by the Church.

教會如何回應這些異端。

 

    1. The view of Adolf Von Harnack (a liberal view).  Marcion and the New Testament, John Knox Press 1942.

十九世紀新派神學家哈納克 (Harnack)  的看法。他寫的書﹐

《馬吉安與新約》﹐於 1942 年出版。

Primitive Christianity is a religion of the spirit, not of the letter.

原始的基督教是靈的宗教﹐不是字句的宗教(聽起來很屬靈﹗)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hrived on oral tradition.

原始的基督教有很多的口頭傳統(口傳) ﹐因這些口傳而增長。

Heretics took up the idea of a collection of authoritative writings.

異端者就想出要收集一套有權威性的文獻這個觀念來。

Marcion created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意思是說﹐是馬吉安想出/搞出新約的正典來的﹗

The church then borrowed from Marcion the idea of a canon, but with different results.

後來﹐教會模仿了馬吉安的做法﹐也想收集一套正典 -- 當然﹐教會

正典所包括的書卷是不同的。

Oral tradition became confused.

當時的情況是﹐口頭傳統非常混亂。

Written tradition increased in number, and the quality is different.

而書寫的傳統越來越多﹐可是素質參差不齊。

Therefore the church must distinguish between true and false.

因此﹐教會必須辨別真假。

It is lamentable that Christianity became bound by a book – it became a religion of the book.  (Harnack’s view)

所以﹐結果教會 (基督教)成為一個被一本書「綁著」的宗教 -- 而不是活的﹐屬靈的宗教。(這是哈納克的說法﹐是福音派不能接受

的觀點。

 

    1. The orthodox view.

正統 (福音派)的看法。

(e.g. Ned Stonehouse, Herman Ridderbos)

二十世紀中期﹐費城威敏斯特神學院教授 Ned Stonehouse, 與荷蘭神學家 Herman Ridderbos 是代表者

 

The origin or existence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is not identical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y the church.

《新約聖經》的起源﹐《新約聖經》的存在是一回事﹔而教會承認《新約聖經》﹐是另外一回事。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 in the Apostolic Age – the church had a New Testament.  The church had the Word of God!

從起初開始﹐就是﹐從使徒時期﹐教會就擁有一本《聖經》。教會從來就有神的話﹗

 

  1. Sources for 170-220 AD.

170-220年這個階段﹐我們目前有的文獻。

 

    1. The Muratorian canon. 

《穆拉多利正典殘篇》。

Muratori, an 18th century Italian, discovered this canon.

穆拉多利是一位拾捌世紀的意大利人。他發現這分文獻。

180 AD, written in Latin. 

180年寫的﹐拉丁文。

It is the earliest list of canonical documents by someone on behalf of the church.

這是教會人士代表教會承認《新約聖經》書卷的最早文獻。

It listed: all of the New Testament except: Hebrews, James, 2 Peter.

這分正典殘篇列出了所有新約的書卷﹐除了﹕《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

Not sure whether I Peter is mentioned or not. 

《彼得前書》有沒有被列出﹐我們不清楚。

 

    1. Irenaeus, 130-200.  He is a prominent spokesman for both the Eastern church and the Western church (the Greek church and the Latin church). 

愛任紐﹐130-200
他是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的代言人。(東方教會用希臘文﹐包括﹕亞細亞﹐希臘﹐埃及等。西方教會用拉丁文﹐包括﹕意大利﹐北非洲﹐法國等。)

Wrote Against the Heresies, against Gnosticism and Montanism.

                        愛任紐寫書反駮異端 -- 反駁諾斯底主義﹐蒙他努主義。

 

    1. Tertullian, 160-220 AD.  Represented the Western church.  Lived in North Africa.

特土良﹐160-220。西方教會的代表。住在北非洲。

 

    1. 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5 AD.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150-215

 

    1. Origen, 185-254 AD.  Clement’s student – became dominant church theologian in the 3rd century.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Eastern church.

俄利根﹐185-254。革利免的學生與繼承人。他們兩位都是第三世紀

重要的神學家。對於東方教會的影響非常大。

 

  1. The Attesta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170-220 AD.

這些文獻對《新約聖經》的見證﹐170-220 年。

 

    1. The Gospels

文獻對福音書的見證。

 

i.                 Irenaeus – contrasted with Marcion (single gospel).  With Gnostics (5th Gospel of Truth).  With those who rejected the Gospel of John. 

愛任紐 - 反駁馬吉安 (馬氏只有一本福音書) 。也反駁諾斯底派 (後者有一本《真理福音》﹐是他們的第五本福音書。)

The Logos, who created the world, has given the church the perfect gospel in its 4-fold form. 

愛任紐﹕道﹐就是創造世界的道﹐賜給了教會福音 --

四重的福音。

 

ii.                Standard practice during this period to refer to the gospel as “the gospel” (to euaggelion), then “according to” (kata). 

在這段時期﹐一般的作者都稱福音書為福音」( 單數 然後說明是誰寫的按照誰 -  according to, 希臘文 kata

 

iii.              Tertullian, Muratorian canon mentioned forgeries (attributed to Paul).  No mention of other gospels competing for a place in the canon.

特土良與《穆拉多利正典殘篇》提到一些偽經﹐冒充保羅寫的。沒有提到有哪本福音書與四福音「競爭」 在正典裡爭

地位。

 

iv.              Clement of Alexandria – broad minded.  But distinguished the 4 gospels “entrusted to the church.”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 - 立場比較沒有那麼嚴謹。雖然如此﹐

可是他也分辨出四本交託給教會的福音書。

Others who wrote or used apocryphal Gospel transformed the gospel. 

其他的人寫了旁經﹐或用旁經﹐就把福音改頭換面了。

 

v.                Irenaeus knew of no time when another gospel, other than the 4, were used in worship.  Nor when one of the four was disputed regarding its rightful place in worship.

愛任紐說當時在崇拜時用的(誦讀的)﹐只有四福音﹐沒有其他福音書。而四福音書任何一卷﹐從來沒有人懷疑是否應在敬拜時誦讀。

 

vi.              Irenaeus used Revelation 4:6-9 – the four living beings, 4 covenants, the four directions (E, W, S, N) and the 4 winds to explain why there are 4 gospels.  A 4-fold collection.

愛任紐用靈意解經法﹐解釋啟示錄46-9四活物﹐還有四個

約﹐四個方向(東﹐南﹐西,北) ﹐四風等來解釋﹐為什麼福音是四卷的。

 

vii.             Tatian.  Syrian church.  Diatessaron – “through four” – document at the end of the 2nd century.  To replace 4 gospels with one.  Four – no others – were to be the source of proposed product. 

他提安。敘利亞教會領袖。「四位所寫的」 - 是第二世紀末

的文件﹐想要以這本取代四福音。可是這本「福音」所用上的材料﹐都出自四福音﹐沒有用其他文獻的材料。

 

viii.           Origen.  “The church of God recognizes only 4 gospels.”

            俄利根說﹕「神的教會只承認四本福音。」

 

    1. Paul’s Epistles

文獻對保羅書信的見證。

 

All 13 were universally received.  As a unit. 

拾三卷都被所有教會領袖承認。被視為一套整全的書卷。

Pseudo-Pauline literature existed, but never posed threat to the church. 

當然﹐當時也有冒充保羅寫的書信﹔但是沒有一本威脅到教會 (意思﹕教會沒有相信這些是保羅寫的﹐或以神的話來對待這些。)

 

    1. Acts wa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work of Luke.  On the list after the Gospels, before Paul.

《使徒行傳》被所有教會領袖承認是路加所寫的。列在四福音之後﹐保羅書信之前。

 

    1. Indisputable books:

沒有疑問(被所有教會領袖接納﹐承認)的書信﹕

4 Gospels                     四福音

13 Pauline letters          三卷保羅書信

Acts                             使徒行傳

Revelation                    啟示錄

1 Peter                         彼得前書

1 John (2 & 3 John       約翰壹書 (通常約翰二書

were associated with     約翰三書約翰一書並列﹐或

1 John)                          聯在一起被提到)

Jude                             猶大書

 

      Challenged:

      有疑問/被挑戰的書卷﹕

      Hebrews                      希伯來書

      James                           雅各書

      2 Peter                         彼得後書

      Shepherd                     牧人書

      Didache                       使徒遺訓

      1 Clement                    革利免一書

2 Clement                    革利免二書

 

    1. Summary: There was central agreement, with some disagreement.

總的來說﹐基本上大家同意大部份的書信﹐有少部份有異議。

The boundaries were fluid – this disproves the theory of the church responding to Marcion. 

教會所承認的新約正典﹐其「邊界」( 定義) 不是硬性的﹐有彈性。這個彈性剛好反駁哈納克( Harnack )的理論。

Free, organic development; idea was not coerced by ecclesiastical decision or authority.

正典的被承認﹐是一個活的﹐有機的發展過程。正典這個觀念﹐

不是教會開會決定﹐從上壓下來的。

Therefore: the church was conscious of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It was not thrust upon the church 150-170.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2)

《新約聖經》的正典﹕歷史發展與正統 的信仰立場  ()

 

 

140-170 AD.   主後140-170

 

The young church was struggling for its existence. 

教會還年輕﹐掙扎求存。

There were two directions in the writings of this period:

這時候的寫作﹐針對兩方面﹕

Inward – against heresies.

教會內部﹐要面對異端。

Outward – apologetic writings, aimed at heathen authorities and the masses. 

而向外又要護教﹐面對異教與大眾對基督教的疑問。

No extant evidence of canon.

這時﹐沒有「正典」這方面的文獻。

With apologetic concern, there was naturally little reason or opportunity to reflect upon the canon. 

教會要面對不信的﹐攻擊基督教的人士來從事護教﹐當然沒有精力﹐或機會﹐來反省正典這個問題了。

The most helpful writings for our study of this period, are those from the heretics.

所以﹐這個時期的文獻﹐對我們研究正典這個題目最有幫助的﹐乃是異端的作品。

 

  1. The Gospel of Truth.真理的福音

Gnostic writing.  Author was Valentinus (Rome).  In Latin.

是一本諾斯底派的作品。作者是華倫提奴 (羅馬) ﹐用拉丁文寫的。

Used the 4 gospels, Paul, Hebrews, Revelation.

這本書引用了四福音﹐保羅書信﹐《希伯來書》﹐《啟示錄》。

Acts?  I John?  I Peter?

(不確定有沒有引用﹕《使徒行傳》﹐《約翰壹書》﹐《彼得前書》。)

No use of extra-canonical writings. 

重要的是﹕這本異端的書﹐沒有引用正典以外的書卷﹗

Documents convey “Good News” which Valentinus sought to reproduce. 

這些書卷述說福音-好消息﹐華倫提奴嘗試從新解說。

Even Hebrews and Revelation were included.

連《希伯來書》和《啟示錄》都用上了﹗

Therefore: 140-150 Canon was used in Rome.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說﹕在140-150時期﹐新約正典的書卷﹐在羅馬被使用。

Written well before Marcion was condemned.

這本書是在馬吉安被定為異端之前好長時間。

 

  1. Marcion’s Canon.馬吉安的正典。

Marcion worked on the Canon – trimmed it down for his own interests. 

馬吉安處理正典這問題﹐他為了自己的原因﹐把《新約聖經》削減了。

He used the same structure as New Testament Canon.

不過﹐他的正典的結構 (次序) 還是與《新約聖經》的一樣。 

Gospel (Luke) – he incorporated elements from the other 3 gospels.

Pauline corpus.

福音書 (路加) - 他引用了其他三福音書的材料。

保羅的所有書信。

No evidence of incorporation of apocryphal materials.

沒有引用旁經的跡象。

He rejected the General Epistles – also rejected all of the Old Testament. 

馬吉安不承認普遍書信 - 同時拒絕了全部《舊約聖經》。

Therefore: Existence and structure of canon can be seen from Marcion

因此﹕我們可以從馬吉安的正典中﹐看出當時新約聖經的輪廓。

 

  1. Justin Martyr, 100-165 AD.  Apologist.

殉道者游斯丁。100-165。是一位護教者。

Described Christian worship.  “Remembrances of the apostles and writings of the prophets were read.” 

游斯丁描述了當時敬拜的情況。他說﹐「使徒們的回憶﹐和先知們的著作都被誦讀。」

He quoted Matthew, Mark, Luke – recognized them as the apostles’ writings.

游斯丁引用了《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也承認是使徒們所寫的。

Also quoted extra-canonical writings. 

            游斯丁也引用了正典以外的書卷。

Prophets = Old Testament.

所謂先知 - 是指《舊約聖經》。

Apostles = on a par with prophets.      (synecdochic reference)

因此﹐使徒們的作品﹐與先知們 (舊約)平排並列。

Gospels = included.

這包括福音書。

By use and indirect inference, these included (Zahn):

所用上了的﹐或間接提到的﹐包括﹕

Romans                       羅馬書

I Corinthians               哥林多前書

Galatians                      加拉太書

Ephesians                    以弗所書

Colossians                    歌羅西書

2 Thessalonians            帖撒羅尼迦後書

Hebrews                      希伯來書

1 Peter                         彼得前書

Acts                             使徒行傳

Didache                       使徒遺訓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3)

《新約聖經》的正典﹕歷史發展與正統 的信仰的立場 ()

 

 

Before 140 AD.

主後140年之前

 

By 140 AD, the 4 gospels and 13 Pauline letters were seen as equally authoritative as the Old Testament.

到了140年時﹐四福音和保羅的13書信﹐已經被視為與舊約聖經同樣的有權威。

 

  1. Sources before 140 AD.

140年前的文獻

    1. 1st Clement.  Bishop of Rome,  95-100 AD .

革利免 - 羅馬的主教﹐主後95-100

    1. 7 Letters of Ignatius (church at Antioch) ca. 115 AD to churches in Asia Minor.

安提阿的主教﹐Ignatius﹐約115年寫的七封信﹔寫給亞細亞的教會。

    1. Letters of Polycarp (Smyrna) to Philippi.  Ca. 110 AD. 

波理甲 - 士每那教會 - 寫給腓立比教會的信。約主後110

    1. Papias, 60-130 AD.  More confident about oral tradition.

Papias﹐主後60-130。對於口傳傳統比較有信心。

    1. The New Testament itself.

新約聖經本身。

 

  1. Attestation.

這些文獻對正典的見證。

a.      Attestation to Paul’s Letters.  Clement, Ignatius and Polycarp – all 13 Pauline letters existed as authoritative, ca. 90-100.  The New Testament – 2 Peter 3:14ff.  v. 15 – a letter.  16 – all letters – put on the same level as the other Scriptures, i.e., the Old Testament.

   對保羅書信的見證。 

   革利免﹐Ignatius﹐和波理甲﹕都承認﹐保羅的13卷書信是

                                       帶有權威的﹕時為主後90-100年。

                                       新約聖經﹕《彼得後書》314-16 15 - 保羅的一封信。

                                       16節﹕保羅所有的信。彼得把這些信﹐

   與《舊約聖經》視為等同。

b.     Attestation to the Gospels.  Clement – the words of Jesus were at least equal (if not more) in authority as Old Testament prophets.  “The gospel” (to euaggelion) – used before 140 AD to refer to the Gospels with authority.  Quotes of the gospels were introduced by the formula:  “legei ho kurios” (the Lord says), “he graphe” (it is written), “gegraptai” (it is written).  Silent agreement as to what makes up the Gospel.    

對四福音的見證。

革利免﹕耶穌的話﹐與舊約先知們的話﹐同樣的帶有權威﹐

或更加有權威。

福音英文the Gospel – 希臘文to euaggelion – 單數。

這個觀念 (只有一個福音) 140前已使用﹐用來指四福音的權威。

當作者引用福音書時﹐往往說﹕主說 – The Lord says – legei ho kurios﹔或經上記著說 – it is written –  he graphe.

或﹕記著說  it is written – gegraptai.

默默的承認了﹐福音乃以四福音書組成。

 

  1. Conclusion.  There were two collections recognized in this period. 

      結論﹕在這時期﹐教會已承認兩套書卷﹕舊約﹐新約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4)

《新約聖經》的正典﹕歷史發展與正統  的信仰的立場 ()

 

 

3rd and 4th Centuries 第三﹐第四世紀

 

The basic contour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was clearly seen by the church, 180-220. 

《新約聖經》的基本素描﹐在180-220時期已經蠻清楚。

 

After this, there were two processes:

220年之後﹐有兩方面的發展﹕

Fixing of limiting lines of the canon, with increasing exclusiveness;

and (based on this),widespread recognition toward universal recognition. 

第一﹐正典的內容 (哪些書卷) 越來越清楚﹐明確﹔

第二﹐越來多(差不多所有)教會領袖接受《新約聖經》的正典。

 

  1. Origen.  185-254 AD.  He is an overlap figure. 

俄利根﹐185-254。他是一位過渡時期人物。

He traveled widely, and was well respected. 

他週游列國﹐非常被敬重。

a.      He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homologoumena” – those confessed, agreed upon, and the “antilegomena” – those disputed, spoke against.

他分辨出那些被承認﹐同意的書﹐與那些被懷疑﹐被拒絕的書卷。

b.      The homolegoumena were: 4 gospels, 13 letters of Paul, 1 Peter, 1 John, Acts, Revelation. 

前者包括﹕四福音書﹐保羅13卷書信﹐《彼得前書》﹐ 《約翰壹

書》﹐《使徒行傳》﹐《啟示錄》。

The antilegoumena were: Hebrews, 2 Peter, 2 John, 3 John, James, Jude; Letter of Barnabas, Shepherd of Hermas, Didache (The Teachings of the Apostles), Gospel of the Hebrews. 

後者包括﹕《希伯來書》﹐《彼得後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雅各書》﹐《猶大書》﹔還有﹕《巴拿巴書》﹐《黑馬牧人書》﹐《使徒遺訓》﹐《希伯來人的福音》。

 

  1. Eusebius.  260-340 AD. 

優西比烏﹐260-340

Bishop of Caesarea.  Made the same distinction as Origen.

該撒利亞的主教。與俄利根一樣區分兩種書信。

Homolegoumena – 4 gospels, Acts, 14 letters of Paul (including Hebrews), 1 Peter, 1 John (perhaps Revelation). 

前者﹕四福音﹐《使徒行傳》﹐保羅14卷書信 (包括《希伯來書》)

《彼得前書》﹐《約翰壹書》 (也可能《啟示錄》)

Antilegomena – (a) to be accepted – James, Jude, 2 Peter, 2 John, 3 John. (b) to be rejected: Shepherd, Barnabas, Didache, Apocalypse of Peter (perhaps Revelation). 

後者包括 () 應被接納的﹕《雅各書》﹐《猶大書》﹐《彼得後書》﹐

《約翰二書》﹐《約翰三書》。

() 應被拒絕的﹕《牧人書》﹐《巴拿巴書》﹐《使徒遺訓》﹐《彼得的啟示錄》(=《啟示錄》﹖)。

Homolegoumena and antilegomena (to be accepted) together = 27 of our New Testament canon. 

前者﹐與後者中應被接納的書信﹐加起來 = 27本我們的新約書信。

 

  1. Athanasius.  296-373 AD.  Bishop of Alexandria.

阿他那修﹐296-373﹐亞歷山大主教。

Athanasian Creed – stated clearly the doctrine of the Trinity endorsed by the council of Nicea. 

《阿他那修信經》 - 清楚地說出尼西亞大公會議所訂下的三位一體教義。

Easter Letter of 367.  Pastoral-official open communication to the church. 

367年復活節教牧書信。是主教寫給教區的公開信。

There is a section on the problem of the continued use of the apocrypha in his district. 

信裡有一段處理在教區裡有人還用旁經的問題。

What makes up Scripture?  Canonical – the 27 books of the New Testament.

那麼﹐《新約聖經》包括哪些書卷呢﹖就是27卷。

This is the first instance of maintaining only the 27 as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First formal ecclesiastical decree.

這是教會歷史上﹐第一次教會正式的宣佈﹐《新約聖經》就是指這27卷。

There is a sharp line here, then:

27卷之後有清楚的界限﹐然後﹕

Books worthy of reading: Old Testament apocrypha, Shepherd, Didache.

有些值得讀的書﹕舊約旁經﹐牧人書﹐使徒遺訓。

Then, a line not as sharp here, then:

之後又有一個界限(不過沒有前面的界限那麼清楚﹐嚴重)﹕

Books to be fully rejected.

應被拒絕的書卷。

 

Athanasius’ letter took the status of a decree in the Eastern church. 

在東方教會中﹐阿他拿修的這封信﹐有教會官方決定的權威。

 

  1. Council Decisions.

教會會議的決定。

 

Church councils in the western church: Synod of Rome, 382.  27 NT books.

西方教會的會議﹕羅馬會議﹐38227卷書。

Church councils in the eastern church: Synod of Hippo, 393; Synod of Carthage, 397.   

東方教會的會議﹕希坡會議﹐393。迦太基會議﹐397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ON (5)

《新約聖經》的正典﹕ 歷史發展與正統的信仰立場 ()

 

Part Two.  WHAT WE BELIEVE CONCERNING THE CANON

第二部份﹕ 我們對正典的信仰

 

The Bible’s inspiration is necessary for canonicity and its authority. 

《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上帝的默示是《聖經》正典和《聖經》權威的大前提 (基礎) ﹐是必須條件。

 

But: 不過﹕

  1. The church has not been able to establish criteria of canonicity. 

教會不曾(從未) 建立過能決定《聖經》正典的準則。

  1. The church cannot establish criteria for canonicity.

教會不可能建立能決定《聖經》正典的準則﹗ 

  1. God is canon. 

上帝才是正典。

  1. The Structure of the Office of the Apostle. 

使徒這個職位的結構。

  1. Redemptive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revelation. 

救贖歷史與啟示的歷史。

 

  1.  The church has not been able to establish criteria of canonicity. 

教會不曾(從未) 建立過能決定<<聖經>>正典的準則。

 

    1. Apostolicity – as a criterion for canonicity. 

可以用「使徒性」來決定正典嗎﹖

(意思是說﹕一本書只要是使徒寫的﹐就應在正典裡。)

Difficulties – Mark, Luke, Acts; Hebrews?, Jude, James?. 

這個準則有它的問題﹕

馬可﹐路加﹐《使徒行傳》﹔(可能)《希伯來書》﹐《猶大書》﹐(可能)《雅各書》 --

These books were not (may not have been) written by apostles. 

這些都不是(或可能不是)使徒親筆寫的。

The idea of “apostolic men” weakens the criterion of apostolicity for canonicity. 

假如我們說﹐是使徒 「佈道團」團隊裡的人寫就可以了 -- 那麼﹐ 「使徒性」這準則就削弱了。

I Corinthians 5:9 – Paul’s letter to Corinthians;

林前 5 9 – 保羅還有 (一封﹖)信寫了給哥林多教會的﹔

Colossians 4:16 – Paul’s letter to Laodicea –

西4 16 – 保羅寫信給老底嘉教會。

These were apostolic, but not in the canon.

這些都是使徒寫的﹐但是沒有列在正典 (新約) 裡。

 

    1. Antiquity.   This criterion cannot stand.

最古舊的書卷就應該列在正典裡。這準則不成立。

 

    1. Public lection (Zahn). 

一本書有沒有被公開誦讀 -這是 Zahn 提出的準則。

Difficulty – Didache, Shepherd … were used in the church; read publicly.

這個準則也有困難。比方說﹐《使徒遺訓》﹐《牧人書》在教會裡被使用﹐被公開的誦讀﹗

2 Peter, 3 John, Jude were used before they were recognized. 

                        而《彼得後書》﹐《約翰三書》在沒有被承認之前﹐就被使用了。

 

    1. Inspiration.  默示的準則。

Inspiration is necessary to canonicity, but the two ideas do not coincide. 

是的﹐默示對於正典是必須的。可是默示與正典是兩個不同的觀念。

Inspiration is necessary.  But just inspiration is not sufficient. 

默示是必須的。可是光是默示還不夠。

I Corinthians 5:9 – apostolic communications were inspired; but some are not extant in the canon. 

林前 5 9 -使徒們有一些被聖靈靈感而寫的﹐沒有在正典裡。

 

  1. The church cannot establish criteria for canonicity. 

教會不可能建立能決定《聖經》正典的準則。

Attempts to establish criteria must fail.

若嘗試訂下這種準則﹐必然失敗。

They threaten to undermine the authority of Scripture.

因為這樣作﹐就威脅﹐削弱《聖經》的權威。

They destroy the New Testament as canon.

這樣作﹐就破壞了《新約聖經》的正典。

They subject canon to the relativity of historical study.

因為這樣作時﹐我們將《聖經》放在/服在人的﹐相對的歷史學的研究下。

They attempt to control the canon by fallible human insight.

這樣一來﹐正典 (《聖經》)就被有限的﹐可犯錯的人為思維控制了。

It is rationalization: we generalize upon a unique historical entity.

是理性的絕對化﹕我們把一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現象 (《聖經》這本書) ﹐用一個更高低觀念含蓋它。

We try to get at the canon from above it.

我們嘗試從正典 (《聖經》)的上面看下來。必然失敗﹗

 

The canon is self-establishing. 《聖經》的正典是自我建立的。

The canon is self-attesting.《聖經》的正典是自我見證的。

The canon is self-validating. 《聖經》的正典是自我合法化的。

 

 

  1. God is canon.  上帝乃正典。

 

God is the origin and author of the New Testament. 

《新約聖經》源自上帝﹔上帝是《新約聖經》的作者﹗

The canon is not some impersonal process.

正典不是一個無情的歷史過程。

God is personally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上帝直接參與﹐介入了這過程。

[ We must guard against some abstract view of history, as if God is not involved. ]

我們必須提防﹐不能傚法世俗的歷史觀﹕世俗的歷史觀的假設是﹕上帝沒有參與歷史。

Abstract view of history:

不承認《聖經》權威的歷史觀﹐必然是抽象的歷史觀﹐列表如下﹕

 

 

A priori idea of canon  一個抽象的沒有上帝介入正典觀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Apostolic church history 使徒時期歷史

 

X   X   X   X   X   X   X   X 

(historical phenomenon) 個別歷史事件﹐現象

 

 

Canon is not just some brute fact, hanging on the horizon of our past, i.e., on just pure contingency. 

正典不是某個赤裸(孤存)的歷史事實﹐在我們過去的水平線上﹔意思是說﹐正典不是偶然的。

Biblical view of history:

合乎《聖經》的歷史觀是﹕

History is the re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God’s eternal, predetermined plan. 

人類/宇宙歷史﹐乃是上帝永恆的﹐預定的計劃的實現與表達。

The Bible is not a human anthology (collection). 

《聖經》不是一套人為的作品。
Therefore the Bible does not need to be verified.

因此﹐《聖經》並不須要由人(教會)來斷定它,使它合法化。 

The canon is closed – it is closed for our times, from the Apostolic Age to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正典已經關閉(意思是﹕《聖經》已完成了) ﹐從使徒時代知道主再來。

Canon is not some abstract, timeless idea/process. 

正典(教會承認《聖經》)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抽離時間的概念/過程。

Therefore: GOD IS CANON.

因此﹕上帝就是正典。(「正典」這字是指標準。原文﹕一支棍。)

But – we must do justice to the fact that the New Testament i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with a historical origin. 

            可是﹐我們當然應該正視一個事實﹐就是﹕《新約聖經》的寫成﹐是一個

歷史的事實。《聖經》有它在歷史中的起源。

(See above diagram: abstract view of history.)

           

Apostolicity is not a (sufficient) criterion for canonicity.

使徒性這個準則﹐對正典來說是不足夠的。

But canonicity cannot be asserted without apostolicity.

      可是﹐沒有使徒性﹐我們也不能宣認正典。

 

 

  1. The Structure of the Office of the Apostle.  使徒的職位的結構。

 

Apostolos – Hebrew shaliach.

使徒 (希臘文) - 相對與希伯來文的 shaliach 這個字。

A technical term in intertestamental Judaism.

是在新舊約聖經之間的時期﹐猶太人用的一個專用名詞。

It is a legal term.  A representative, with legally empowered authority.

是一個法律上帝用詞﹐知一個作法律上承認的﹐ 有權力的「代表人」。

In carrying out his commission, a shaliach is identified with his commission.

一個 shaliach 執行他的任務時﹐他與他的任務同為一。

 

Talmud (5th – 4th century, BC) – a man’s shaliach = man himself.

他勒目 (猶太遺傳法典﹐主前45世紀)﹕一個人的 shaliach 等於他自己。 

 

John 13:12ff, esp. v. 16 –

約翰福音1312起﹐尤其16節﹕

 

12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嗎?

13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14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15 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

16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

 

Authority is derive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ender. 

權威是被授予的。被授權的那位﹐與授權的那位認同。

Apostolic authority is unique and full authority.

使徒的權威﹐是獨特的權威。使徒的權威﹐是完全 (充份) 的權威。

The apostles we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urch.

使徒們是教會的基礎。

Apostolic gifts did not operate in isolation. 

使徒使用他們的屬靈恩賜,並不是在真空裡使用的。

The church is the result of God’s house-building activity in the exalted Christ. 

教會的被建立﹐是因上帝自己在建造聖殿 - 都因主耶穌復活﹐被榮耀。

The church is realized between Christ’s resurrection and Christ’s return. 

教會的實現﹐是在主耶穌復活之後﹐再來之前。

Apostles we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urch.

使徒們是教會的根基。

 

Ephesians 219-20

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

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The ultimate foundation is Christ, but the foundation involves others (apostles and prophets). 

教會至終的根基是耶穌基督。不過根基包括其他人﹕使徒們﹐和先知們。

Prophets were mentioned with the apostles,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urch.

先知們與使徒們並提﹐為教會的根基。

There were New Testament prophets. 

新約時期也有知的。

There was variety of offices and functions –

新約時期有不同的職位﹐不同的職位用不同的功能﹐

But the apostles were primary. 

可是使徒是最重要的職位。

 

Apostles had a specific func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redemptive history.

在神的救贖計劃﹐救贖歷史中﹐使徒的功能是獨特的。

見證基督的復活﹔作基督的代表﹐有權威﹔口傳﹐筆傳﹐行神蹟。

The office of the apostle was not perpetuated.

而使徒的職位沒有傳下去。

Apostolic witness = witness to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Christ.

使徒的見證就是﹕耶穌已復活了﹗

 

121 -22

21 所以主耶穌在我們中間始終出入的時候,

22 就是從約翰施洗,直到我們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必須從那常與我們作伴的人中,立一位與我們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232

這耶穌,上帝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

 

315

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上帝卻叫他從死裏復活了。 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

 

433

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眾人也都蒙大恩。

 

及其他經文。Also other passages. 

 

帖前1 Thess. 2:13 

為此,我們也不住的感謝上帝,因你們聽見我們所傳上帝的道,就領受了,不以為是人的道,乃以為是上帝的道。這道實在是上帝的,並且運行在你們信主的人心中。

 

Apostolic proclamation is equated with the Word of God. 

使徒所宣講的﹐與神的話等同。教會就這樣接受使徒所講的。

 

林前1 Cor. 11:23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Christ himself is the bearer of apostolic tradition.

基督就是使徒傳統的主人與內容。 

 

John 15:26, 27 

26 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27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The  Spirit’s coming is for the purpose of apostolic witness.

聖靈要來﹐目的就是叫使徒們能作見證。

Therefore from the apostolic matrix, new revelation is given. 

因此﹐透過使徒的職位(和他們週圍的同工們) ﹐神賜下了新的 (新約時期的)啟示。

Apostolic witness =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urch.

使徒們所作的見證 = 教會的根基。

Apostolic witness = preserved in the church, by the church. 

使徒們所作的見證  = 在教會裡被保存﹐被教會保存。

Apostolic concern for preservation:

使徒們本身關切保存傳統這件事﹕

Apostolic witness = viewed as tradition, paradosis.

使徒們視他們的見證為傳統﹐希臘文﹕paradosis

 

帖後2 Thess. 2:15

所以弟兄們,你們要站立得穩,凡所領受的教訓,不拘是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都要堅守。

 

教訓﹐ 原文是傳統。

Paradois – tradition.

 

帖後2 Thess. 3:6

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我們所受的教訓,就當遠離他。

 

林前1 Cor. 11:2

我稱讚你們,因你們凡事記念我,又堅守我所傳給你們的。

 

Apostolic tradition = both oral and written

使徒弟傳統乃是口傳遞﹐也是筆傳遞。

 

帖後2 Thess.2 :15

所以弟兄們,你們要站立得穩,凡所領受的教訓,不拘是我們口傳的,是信上寫的,都要堅守。

 

帖後2 Thess. 2:2

我勸你們,無論有靈,有言語,有冒我的名的書信,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不要輕易動心,也不要驚慌。

 

Paul to Timothy: Guard the paratheke – the thing entrusted. 

保羅囑咐提摩太﹕要護衛所交託給他的” – 希臘文﹕paratheke.

 

提前1 Tim. 6:20

提摩太阿,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

 

提後2 Tim. 1:14

從前所交付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裏面的生靈,牢牢的守著。

 

提後2 Tim. 2:2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

 

A more technical, stereotyped term – a specific entity.

這個是一個專用名詞。所交託的事﹐有一定的內容。
There was clear anticipation that:

我們可以說﹕使徒時期的教會關切到﹐預先看到﹐

As the apostles die off,  as oral witnesses cease,

當使徒們去世後﹐當口傳停止時﹐

As apostolic control of oral tradition is no longer available,

當使徒們再不能控制口傳這個過程時﹐

The written apostolic witness will come into prominence,

使徒的筆傳傳統就會顯為重要。

It will function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tinuing church.

這個筆之於書的傳統就成為教會的根基,權威。

 

Complementary fact: Foundational significance of written apostolic witness = recognized.

與此同時的﹐相輔相成的事實是﹕教會承認﹐看見﹐使徒的寫作﹐在教會裡佔有「根基性」(奠基)的重要性/權威。

 

 

  1. Redemptive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Revelation. 

救贖歷史與啟示歷史。

 

Redemptive revelation = verbal revelation.

上帝救贖的啟示﹐是話語的啟示。

 

Correlation between redemptive deed and revelatory word.

上帝救贖的作為﹐與祂啟示的話語 (曉諭)之間有密切的關係。

 

Focus of verbal on the act.

上帝的話語的重點﹐放在祂的救贖作為上。

 

Verbal revelation = parallel of, part of redemptive history.

上帝話語的啟示 = 與救贖歷史平衡﹐是救贖歷史的一部份。

 

Highpoints of redemptive history = associated with full outpouring of verbal revelation.

因此﹐當救贖歷史達到高潮的時候﹐神話語的啟示也會達到高潮。

(Exodus; rebuilding of Temple – Haggai, Zephaniah, Malachi)

(例如﹕出埃及﹔重建聖殿 - 哈該﹐西番雅﹐瑪拉基。)

 

The history of revelation is closed for us, until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上帝啟示的歷史在目前是結束了﹔直到主再來。

 

 

 

 

 

 

 

 

 

 

 

 

 

 

 

 

 

 

 

 

 

 

 

 

 

 

021A  聖約思維,聖約生活﹕聖經神學之邀

COVENANT THINKING AND LIVING:

AN INVITATION TO BIBLICAL THEOLOGY

 

  

I.                聖經神學是什麼?What is Biblical Theology?

 

II.             耶穌基督與舊約聖經Jesus Christ and the Old Testament

 

III.           舊約聖經的主題The Main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Covenant

 

IV.            聖約思維與聖約生活之邀Invitation to Covenantal Thinking and Living 

 

 

 

I.                聖經神學是什麼?What is Biblical Theology? 

 

  1. 《聖經》神學與《聖經》研究(解經)不同。

Biblical Theology is not the same as Biblical studies (exegesis). 

「歸納法查經」是一個很普遍的查經法。

“Inductive Bible Study” is a common way to study the Bible. 

通常有三步驟﹕「觀察」經文所說的;「解釋」經文所教導的;「應用」經文教導我們今天如何生活。

We observe what the Bible says; interpret what it means; and apply what it teaches to our lives. 

比較學術性一點﹕「研經」(解經)所研究的是﹕這節的意思是什麼?這段,這章的意義是什麼?

On a more academic level, “biblical studies (exegesis) studies: what does (did) this verse say/mean?  What does (did) this passage/chapter mean? 

《聖經》注釋,解經講道就是解經所結的果子(不是所有的講道都是解經講道)。

Commentaries and expositions (expository sermons: not all sermons are expository) are its fruits.  

聖經神學建立在解經的基礎上,可是,不像解經一樣注重每一節經文所說的。

Biblical Theology builds on the fruit of Biblical studies” (exegesis), but, unlike exegesis, is not focused on what each verse/passage says.  

很多基督勤讀《聖經》,他們注重每一節的意義。我們需要看見一幅「大圖畫」來幫助我們讀《聖經》。聖經神學,就是要我們看到這個宏觀。

Many Christians who diligently study the Bible often only focus on what each verse  says.  We need a “larger picture” perspective.  Biblical Theology provides this. 

 

 

  1. 聖經神學有別於系統神學。

Biblical Theology is not the same as Systematic Theology.

讓我們來看兩者之間的不同。

Let’s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blical Theology” and Systematic Theology. 

聖經神學問﹕上帝在啟示歷史和救贖歷史的每一個階段,說了什麼?

Biblical Theology asks: What does God say, at each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revelation/history of salvation? 

系統神學問﹕整本《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對某一個題目所教導的是什麼?

Systematic Theology asks: What does the entire Bible – from Genesis to Revelation – say about a given topic x?

例如﹕上帝是誰?人是什麼?基督是誰?祂成就什麼工作?上帝如何拯救人?教會是什麼?

What is God? What is man?  Who is Christ?  What has he done?  How does God save people?  What is the church?

 

聖經神學為系統神學提供豐富資源。

Biblical Theology provides rich material for systematic theology. 

系統神學篤信聖經的,虔誠的,順服主的系統神學研究「整本《聖經》說什麼?」。這樣的系統神學為聖經神學提供有用的架構。

Systematic Theology – Bible-believing, reverent, obedient study of “What does the entire Bible say about x?”” –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Biblical Theology. 

我們不是在真空裏研究「上帝在某一階段說了什麼?」。我們對《聖經》的研究並不是中立的。

We don’t study “What does God say at any given time?” in a vacuum, as if the study is neutral. 

我們對《聖經》的認識,由《聖經》關於自己的宣稱來管治。

Our study of the Bible is guided by what the Bible teaches about itself. 

 

 

  1. 聖經神學是古老的,也是現代新興的一門學問。

Biblical Theology is old; it is relatively new. 

上帝在每一個階段所說的話都是重要的。因此,聖經神學是老舊的知識。

What God has said at each period is important; thus Biblical Theology is “old.”

可是,作為一門學術性的學問,聖經神學的歷史並不長。

However, Biblical Theolog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is a relatively new movement. 

聖經神學的開山祖﹕Geerhardus Vos (1862-1949)﹕普林斯頓神學院教授 (1893-1932);還有Herman RidderbosEdmund P. Clowney 1960-70年代威敏斯特神學院院長,提倡聖經神學方法。(參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一書。)

Some pioneers in Biblical Theology were Geerhardus Vos (1862-1949,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1893-1932; author of Biblical Theology) and Herman Ridderbos.  Edmund P. Clowney championed Biblical Theology at Westminster Seminary, 1960s-1970s (cf.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Clowney著有幾本聖經神學的書籍。

Clowney wrote The Church,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Called to the Ministry, The Unveiled Mystery, and Preaching Christ from All of Scripture.  Colleagues:

其他在這方面努力的教授有﹕

Other professors at Westminster who labored in biblical theology included:

Harvie Conn, Richard Gaffin, O. Palmer Robertson. 

其他學院的聖經神學學者﹕澳洲的莫理昂 Leon Morris,和倫敦聖經學院的  Donald Guthrie

Other biblical theologians: Leon Morris (Australia), Donald Guthrie (London Bible College). 

 

 

  1. 聖經神學是什麼?

What is Biblical Theology? 

聖經神學有兩方面的基本信念﹕

Biblical Theology rests on two foundations:

(a) 上帝在《聖經》裏所啟示的,都是一貫的,組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我們稱此為「啟示的統一性」。)

All that God has revealed in the Bible forms a unified whole.  (Unity in revelation.) 

《聖經》不自我矛盾。後來的啟示並不與先前的衝突;後來的會補充、成全、豐富先前的啟示。

The Bible does not contradict itself.  The later revelation does not nullify the earlier; the later only supplements, fulfills, enriches the earlier revelation.

 

(b) 上帝在永恆裏就計劃了要自我啟示,啟示祂救贖的計劃。祂計劃了要在歷史中這樣的自我啟示。

God planned, in eternity, to reveal himself and his plan of salvation; he planned to do this in history. 

然後上帝在歷史中的確這樣(具體地)啟示了。巴刻語﹕「上帝在歷史中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稱此為「命題式的啟示」。)

Then God revealed himself concretely in history.  In the words of J.I. Packer, in history, “God told us things.”  (We call this “propositional revelation.)

上帝既然這樣啟示了,我們可以分辨一些階段。上帝在歷史中啟示有進展,有先後。(我們稱此為「啟示的進展性」。)

Since God did this, there are periods, there is progress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ive revelation.) 

聖經神學福音派的,篤信《聖經》的,信仰正統的聖經神學問﹕既然《聖經》中的啟示是統一的,也是在歷史中有進展性的,那麼,上帝在歷史的不同階段裏啟示了一些什麼事情?

Biblical Theology –  evangelical, Bible-believing, orthodox Biblical Theology – asks this question: In light of the unity and the progression in revelation, what has God revealed at various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revelation/history of salvation? 

 

聖經神學所研究的一些題目包括﹕

Examples of what Biblical Theology studies are: 

摩西五經裏上帝所立的「約」;

the covenant in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舊約中上帝的名字;

the name of God in the Old Testament;

舊約中獻祭的制度;

the sacrificial system in the Old Testament;

舊約中的敬拜(會幕,聖殿,會堂等)

the worship of God in the Old Testament (tabernacle, temple, synagogue);

在約書亞和士師時期,以色列民的順服和不順服;

Israel’s obedience and disobedience in the books of Joshua and Judges and the prophets;

詩篇》,《箴言》,《傳道書》,《約伯記》中的「智慧」觀念;

“wisdom” in the Psalms, Proverbs, Ecclesiastes and Job;

舊約中聖靈的工作;

the work of the Holy Spirit in the Old Testament;

先知書中的受苦僕人(彌賽亞);

the Suffering Servant (Messiah) in the books of the prophets;

以色列亡國和「被擄」的意義;「餘民」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Exile and remnant;

福音書裏的「上帝的國」或「天國」;天國的「已臨」與「未臨」;

the kingdom of God in the gospels; the Kingdom is already here, and not yet here;

新約和舊約上帝對窮人的態度;

God’s heart for the “poor” i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希伯來書》裏新舊約的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Covenant in the Book of Hebrews;

保羅書信中的恩典,信心,行為,律法觀,和彼此的關係;

grace, faith, works and the law in the Epistles of Paul,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耶穌,彼得,保羅的受苦觀;

suffering in the teachings of Jesus, Peter and Paul;

保羅書信中的教會觀。

the church in the Epistles of Paul.

 

 

5.  為什麼我們可以有信心地研究聖經神學。

Why we can be confident to study Biblical Theology. 

我們若相信(一)《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完全無誤(因為上帝是《聖經》的作者);(二)啟示的統一性;(三)啟示的歷史進展性;(四)上帝永遠不變;(五)上帝對待祂的子民的方法與原則不會改變﹕《聖經》時代如是,現在也如是(這一點是很多學者不願意我們認真考慮的),我們便可以有信心地研究聖經神學。

If we believe in (a) the inspiration and inerrancy of the Bible (God is the author), (b) unity in revelation, and (c) progressive revelation, we must believe that (d) God is the same, and (e) the way God deals with his people is always the same: both in Bible times, and today (scholars often hide this fact from us), we can study biblical theology with confidence. 

因為上帝永不改變,祂對待祂子民的方法不改變,所以我們可以放膽地研究《聖經》,我們會找到《聖經》最重要的,貫通前後經文的主題。

Because God is the same, and the way He deals with his people remains the same, we can study the Bible and find out the over-arching theme in the Bible. 

 

上帝在歷史中與祂的子民立了約;上帝堅持祂在約中所應許的!耶穌基督是上帝之約的中保;耶穌基督被稱為「約」 本身!(賽426

God covenants with (commits himself to) his people!  Jesus Christ is the mediator of the covenant; indeed, he is the covenant (Isaiah 42:6)! 

 

 

6. 非正統,非福音派的聖經神學﹕須要有批判(分辨)能力!

Non-evangelical “Biblical Theology,” and the need to be critical. 

福音派以外另外有一個「聖經神學」運動,在二十世紀中葉興起。

There is an non-orthodox (non-evangelical) movement called “Biblical Theology”, which emer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這些神學家受了巴特和布特曼的影響,並不相信《聖經》是上帝默示的,無誤的。

It is inspired by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and Rudolf Bultmann, etc., and does not presume that the Bible is inspired and inerrant. 

他們所研究的乃是﹕上帝的子民在某一時期中相信什麼?他們的信仰和敬拜是怎樣的?

It studies: What did the people of God believe at any given time?  What was their faith and worship like? 

他們研究聖經的態度乃是﹕聖經中有很多的神話(不一定是事實)。

They study the Bible often as if it contains myths (not necessarily inspired/inerrant).   

 

所以20世紀就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聖經神學運動」。

Thus, there are two very different movements, both called “Biblical Theology.” 

 

當我們研究聖經神學的時候,《聖經》是我們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內容;可是我們必須知道福音派,正統信仰以外還有所謂的「聖經神學」。後者並不尊重《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話語。

Thus: When we study Biblical Theology, we take the Bible as the content/object of our study; but we also must take note of  the “Biblical Theology” outside orthodox evangelical circles (the kind which does not honor the Bible as inspired and inerrant). 

 

換言之,聖經神學與每一科神學研究一樣,必須用分辨,批判的態度進行。

In other words, Biblical Theology, like every area of study, is done “critically.” 

 

 

 II.             耶穌基督與舊約聖經的關係

Jesus Christ and the Old Testament

 

1. 耶穌基督教導門徒認識舊約聖經。

Jesus Christ taught about the Old Testament. 

 

耶穌對舊約的態度是恭敬的。祂說﹕天地都要廢去,惟有神的話不會廢去。

Our Lord Jesus was reverent to the Old Testament.  He said that even heaven and earth may fall away, the Word (the law) of the Lord will not fall away.

 

耶穌復活之後,兩次教導門徒明白《舊約聖經》的神學。

After his resurrection, our Lord held two classes on Old Testament biblical theology. 

 

在以馬忤斯的路上,祂教導兩位門徒,《舊約聖經》(摩西的律法,和先知)都講論祂。

On the road to Emmaus, he taught the 2 disciples that the Old Testament (Moses and the Prophets) spoke about him:

 

2425-27

25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26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27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He said to them, ‘How foolish you are, and how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all that the prophets have spoken!  Did not the Christ have to suffer these things and then enter his glory?’  And beginning with Moses and all the Prophets, he explained to them what was said in all the Scriptures concerning himself. ” (Luke 24:25-27). 

 

《舊約聖經》的主題乃是基督的受苦,與祂進入榮耀。

The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in other words, is Christ’s sufferings and glory.

 

後來基督又教導一群門徒《舊約聖經》的主題真理。

Later Christ taught a group of his disciples about the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2444-48

44   耶穌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  45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  46   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  47   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48   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

“He said to them, ‘This is what I told you while I was still with you: everything must be fulfilled that is written about me in the Law of Moses, the Prophets an the Psalms.’ Then he opened their minds so they could understand the Scriptures.  He told them, ‘This is what is written: The Christ will suffer and rise from the dead on the third day, and repentance and forgiveness of sins will be preached in his name to all nations, beginning at Jerusalem.  You are witnesses of these things.’” (Luke 24:44-48) 

 

耶穌開他們的眼睛。『開』一字,與『解釋』,『釋經學』同字根。

Jesus “opened the eyes” of the disciples.  The verb “to open” comes from the root, where we get the word “hermeneutics” (the science of interpreting the Bible). 

 

主耶穌教導我們,舊約的主題就是祂自己,祂的苦難,祂的復活(榮耀)。耶穌基督和祂的工作是舊約的主題。

We learn from our Lord Jesus that: the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is about him (Christ), about his sufferings (death) and his glories (resurrection/ascension).  The person and work of Jesus Christ is the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注﹕摩西的律法,先知與『書卷』(詩篇)=舊約聖經的三大部份。

[Note: Moses, Prophets, and Writings (Psalms) = 3 parts of the Old Testament.]

 

 

2.  我們研究聖經,是以基督徒的身分;我們不是猶太人!

We study the Bible as followers of Christ, not as Jews/non-Christians. 

 

我們不是猶太人,我們是基督徒。因此,基督徒自然地、放膽地從《新約聖經》的視角來看《舊約聖經》。我們從基督已經復活的角度來看舊約!基督已復活,我們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直到萬邦。

We are not Jews; we are Christians.  Therefore, Christians don’t apologize when we interpret the Old Testa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Testament, from the vantage point that Christ has risen; repentance in his name is preached to all nations. 

 

很不幸地,一些所謂『福音派』的聖經學者,跟從非福音派的作法,稱舊約為『猶太人的《聖經》』。

Unfortunately, some “evangelical” scholars now follow the non-evangelical habit of calling the Old Testament “the Jewish Bible.” 

 

《舊約聖經》乃是基督徒的『聖經』的第一部份。我們以基督徒的身分來解釋《舊約》;我們是已經經歷到基督的救贖大能的信徒。

The Old Testament is part 1 of the Christian Bible – we interpret the Old Testament as Christians, as people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power of salvation through Christ.

 

耶穌說﹕真正相信祂的信徒,相信《舊約》為祂作見證。

Jesus says that the true believer believes that the Old Testament testifies about him:

 

539-40

 

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40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

“You diligently study the Scriptures because you think that by them you possess eternal life.  These are the Scriptures that testify about me, yet you refuse to come to me to have life.”  (John 5:39-40)

 

上帝賜舊約聖經給人有什麼目的?三方面的目的﹕

What is God’s purpose in giving us Christians the Old Testament?  It does 3 things:

(a) 預備基督的來臨;prepare for the coming of Christ;

(b) 賜人基督的預表;provide types of Christ; and

(c) 預言基督和祂的工作。耶穌基督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

prophesy and give promises concerning Christ and his work. 

Jesus Christ i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promises and prophecies concerning himself. 

 

 

III.           《舊約聖經》的主題﹕上帝立的『約』

The Main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Covenant

 

     『約』是『舊約聖經神學』的主題。

“Covenant” is the topic of this course on “Old Testament theology.” 

 

1.  基督徒相信,我們可以研究《聖經》,找出《聖經》每一段,每一章,每一卷的教導。我們仔細研究舊約《聖經》後,可以發覺舊約的主題乃是;上帝與祂子民所立的『約』。Christians believe that we can find out what the Bible says, in a specific verse, paragraph or chapter, and as a whole.  After careful study, we can know the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the covenant which God has established with his people. 


2.  『約』這字首先在上帝與挪亞的關係出現(創9章)。可是,上帝對挪亞所講的話,指向祂對亞當所說的話(創1-3)。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The word “covenant” first appear in God’s relationship to Noah.  But God’s words to Noah  refer back to God’s words to Adam (Genesis 1-3).  Therefore, we can say:

(a)    上帝與挪亞立約(也透過挪亞,與全人類立約);God made a covenant with  Noah (and through Noah, to mankind), and

(b)   上帝與亞當立約(也透過亞當,與全人類立約)。

God made a covenant with Adam (and through Adam, to mankind). 

 

 

3.  然後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又透過亞伯拉罕,與祂所有的後裔立約。新約聖經告訴我們,亞伯拉罕的後裔就是所有相信上帝和上帝恩典的信徒。Then God made a covenant with Abraham (and through Abraham, to all of his descendants: the New Testament tells us that, Abraham’s true descendants are all those who, like him, believe in God and His grace). 

 

      上帝在創世記121-3向亞伯拉罕應許了四件事﹕

Genesis 12:1-3 God made 4 promises to Abraham:

(a)    我必賜福與你;I will bless you,

(b)   我必賜你應許之地;I will give you land,

(c)    我必使你成為大國;I will make you into a great nation,

(d)   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你得福。All the nations on earth will be blessed through you.

 

      我們看見上帝在歷史中逐步應驗一切的應許﹕

We see God fulfilling these promises in history:

(a)    上帝的確在亞伯拉罕一生中賜福給他;

God did bless Abraham during his lifetime,

(b)   上帝將應許之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430年後(摩西和約書亞時期);

God gave Abraham the land He promised him, 430 years later (during the times         of Moses and Joshua),

(c)    上帝的確使亞伯拉罕(透過他的後裔)成為大國又多等了幾百年,到大衛和所羅門王的時期;God did make Abraham (through his descendants) into a great nation, a few more hundred years later (during David and Solomon’s time),

(d)   最後,到亞伯拉罕的後裔,耶穌基督來臨的時候,上帝就賜福給萬國了。基督來,成就了救贖大工。Finally, God did bless all the nations through Abraham (through his descendant, Jesus Christ), when Christ came on earth to accomplish salvation.

我們差不多可以說﹕創121-3是一個舊約歷史的總綱。

We can almost say that: Genesis 12:1-3  is a succinct, convenient “outline of Old Testament history”, at least the history  beginning with the covenant with Abraham.

 

 

4.  上帝與摩西立約﹕透過摩西,與所有以色列人立約。出埃及記195-6。上帝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作上帝的子民。God made a covenant with Moses (and through Moses, to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 – Exodus 19:5-6 – God will be their God; they will be God’s people. 

 

 

5.  後來上帝與大衛王立約,應許他一個永遠的國度。Later God made a covenant with David, promising an everlasting kingdom.

 

 

6.  在《舊約聖經》時期,上帝的先知應許,有一天上帝要與祂的子民立一個新的約。參﹕《耶利米書》31章,《以西結書》36章,《何西阿書》2章等。Throughout the Old Testament, God (through the prophets) promised that one day he will make a new covenant with his people (Jeremiah 31, Ezekiel 36, Hosea 2, etc.).

 

 

7.『約』的核心是什麼?就是上帝對祂子民所說的﹕『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我的子民。』這就是上帝在《聖經》中說『我愛你』的方式。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e covenant?  It is this: God says to his people: “I will be your God, you will be my people.”  This is God’s way of saying, “I love you.”

 


8. 
小結﹕你與上帝的關係是有名字的,叫作『約』。

你若是基督徒的話,這包括了你本人!

To sum up: Y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has a name: “covenant.”  If you are a Christian, that includes you. 

 

當你信主的時候,就進入到『約』裏了。

When you became a Christian, you entered into this covenant. 

 

你在上帝面前有三方面的任務﹕信靠祂;常常悔改;遵行祂的話。

Your obligations in the covenant are: faith, obedience, and repentance. 

 

 

IV.            聖約思維,聖約生活之邀

An Invitation to Covenantal Thinking and Living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思維,研讀《聖經》,才算是守約者呢?

      How should we live, think, believe, and study the Bible as “covenant-keepers”? 

 

  1. 用一本好的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的國際版是中文中最有水準的。

20082009年將有《新譯本研經版》面世,原著﹕ 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Bible.  中文版將由環球聖經公會出版。

Use a good study Bible which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each book of the Bible, e.g. NIV Study Bible, or The Spirit of the Reformation Study Bible.  A solid Bible study guide is: Search the Scriptures (IVP). 

 

讀《聖經》的時候,要自問﹕這段經文主要的信息(意義)是什麼?上帝在這裏講什麼?教導我什麼?試寫出一卷書的大綱;例如;羅馬書1-8章;馬太福音5-7章;以弗所書1-3章;出埃及記19-24章,創世記1-11章,以賽亞書40-66章,箴言1-9章,約伯記38-42章,腓立比書,約翰一書等。

When you study, ask: What does this paragraph say?  What does this book/section of the book say?  Write an outline of the book/section (Romans 1-8, Matthew 5-7, John 13-17, Ephesians 1-3, Exodus 19-24, Genesis 1-11, Isaiah 40-66, Proverbs 1-9, Job 38-42, Philippians, I John). 

 

 

  1. 自我檢討﹕我是否了解《聖經》裏一些重要的字詞?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了解了,其實呢?例如﹕犧牲,祭,知識,智慧,順服,信心,權威,聖經,啟示,上帝,約,愛,教會,婚姻,家庭,教育,罪,救贖,天堂,基督等。Make sure you understand the “big words” in the Bible, which we often assume we understand (but don’t): sacrifice, knowledge, wisdom, obedience, faith, authority, Bible, revelation, God, covenant, love, church, marriage, family, teaching/education, sin, redemption, heaven, Christ. 

 

學習使用《聖經新辭典》。好好研究一些重要字眼的意義。Use The New Bible Dictionary (English or Chinese). Study these words. 

每一個字,每一個觀念在新舊約《聖經》裏都有豐富的意義!好好掌握這些意義;《聖經》就會活起來!

Each word has a rich meaning through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Grasp these major concepts; the Bible will come alive for you.  

 

 

  1. 上帝與你所建立的關係,稱為『約』。The word “covenant” is the name God has given to the relationship he established with you. 

 

當你信主,成為一個基督徒的時候,你就進入到上帝的約了。When you became a Christian, you entered into God’s covenant. 

 

基督徒的後代,一出生就在這個約中。

Children of Christian parent(s) enter into this covenant at birth.

 

你與上帝的關係,由祂來定義,祂保證,祂維持!

Y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is defined, established, guaranteed, and maintained by God! 

 

上帝必定信實,守著祂的任務。祂呼召我們要信實地遵守我們的任務﹕就是﹕信心,悔改,遵行祂的話。

He is always faithful on his part.  And he calls us to be faithful on our part – to faith, obedience, and repentance.  

我們禱告要有信心!

Pray with faith! 

 

 

  1. 你怎樣衡量,自己與上帝的關係好不好?How do you measure how good y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is? 

 

是否在20分鐘靈修之後的感受?在敬拜讚美的唱詩時間之後的感覺?Whether you feel comfortable (a warm, fuzzy feeling) at the end of a 20-minute Quiet Time?  At the end of singing a praise-and-worship song? 

 

是否在於自己的情感好壞?

Whether your emotions are high or low? 

 

你與上帝的關係好壞,是否在於自己的主觀感覺?

Whether your self-perceived spirituality is high or low (depends whether you just had a “mountain-top” experience, such as a retreat or conference)? 

 

是否在乎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是喜樂或痛苦?

Whether you are experiencing joy in your relationships, or pain? 

 

不是!

No! 

 

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約』,衡量這關係不在乎自己,不在乎感覺。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以祂為中心的。上帝是信實的,祂在約中所應許的都必成就。

Our relationship (covenant) with God is not self-/feeling-centered; it is God-centered.  And God is faithful to all his promises he has given in the covenant. 

 

 

  1. 如何衡量自己在約中與上帝的關係﹕

How to measure our “relationship (covenant) with God”:

 

我是否徹底地遵行上帝的吩咐?

Do I thoroughly obey his commands? 

 

我是否全心敬拜祂?

Do I worship him with all of my heart? 

 

我是否相信祂所應許的?

Do I trust all his promises? 

 

我有沒有經常來到十字架面前認罪悔改?

Do I regularly come to the cross to repent of my sin? 

 

我心中深處最大的願望,是否要愛祂,服事祂,為祂而活,(若需要的話)為祂捨命?

Is the deepest desire in my heart to know him, to love him, serve him, live and die for him? 

 

永恆(天堂)對我來說,是否比今生更重要?

Is heaven more important to me than this life on earth? 

 

我心中是否畏懼(敬畏)上帝?

Do I have a real fear and reverence of God? 

 

上帝是這樣形容祂所喜悅的心;祂所喜悅的生命,祂願意與我們維持的『關係』。

This is how God describe the heart he desires, the life we should live, the kind of “relationship with him” we should have. 

 

            (參看﹕巴刻,《活在聖靈中》;愛德華茲,《宗教情操真偽辯》。)

Cf. J.I. Packer, 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 Jonathan Edwards, Religious       Affections. 

 

 

  1. 有時候,我們要與上帝重新立約。(《尼希米記》9章)Sometimes we need to  “renew our covenant” with God (cf. Nehemiah 9).

 

 

  1. 生命是嚴肅的;基督的生命是委身的生命。Life is serious, the Christian life is about commitment. 

 

 

  1. 婚姻之約,是與上帝立約的很好比喻(圖畫)。

(The marriage vow is a good picture of covenanting with God.  Malachi 2:14.) 

 

 

  1. 『約』就是上帝與你建立的關係`。祂定了這關係,祂也定了約中所有的條件。“Covenant” is the relationship God has established with us, and he has determined all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在約的背後,乃是掌權的主上帝。『約』向我們挑戰,要放棄所有以自己為 

中心,以人為中心,以感覺為中心的思維與生活。

Behind the covenant, is the sovereignty of God.  “Covenant” challenges us to abandon all self-centered, man-centered, feeling-centered thinking and living. 

 

 

  1. 我們在約中順服、降服的時候,就真正的自由了。When we surrender (in covenant obedience) we are truly free. 

 

 

  1. 清教徒們常被人嘲笑,你們的生活這麼『嚴謹』。一位情教徒回答﹕『可是,先生,我所服事的上帝,是一位嚴謹的上帝!』The Puritans were ridiculed for being so “precise” (strict about so many details).  One Puritan answered: “But sir, I serve a precise God!

 

 

 

 

 

 

 

 

 

 

 

 

 

 

 

 

 

 

 

 

 

 

 

 

 

 

021B  一切從頭說起﹕從摩西五經看我們信仰的基礎

Let’s Begin at the Beginning:

Foundations for Our Faith from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如何讀舊約﹕聖經故事?歷史事實?

      How to Read the Old Testament: Bible Stories or Historical Facts?

 

  1. 我們可以將摩西五經當作為主日學故事對待嗎?

Can we take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and treat them like Sunday School stories? 

 

「不可以」﹕《聖經》不僅是給我們利用來作「藉口」用來講我們想講的道德訓誨。(這些訓誨可能只是儒家思想,西方個人主義,成功神學,心理學等。)

“No” – the Bible is not just a tool (pretext) for us to exploit, so that we can teach whatever moral values we like to teach.   And the moral values we teach, might be our own Confucian values, or western individualism, Health-and-Wealth (prosperity) gospel, or psychology, etc.     

 

很多人這樣對待《聖經》、講主日學故事﹕例﹕大衛擊敗歌利亞、以斯帖等,是愛國,勇敢的榜樣。他們這樣講《聖經》故事,完全沒有與《聖經》所教導的教義系統連上關係。一位天主教、猶太教徒、無神論者、心理學家,都可以講這些故事。

Many people treat the Bible this way; they teach Sunday School lessons this way (e.g. David and Goliath, and Esther as examples of patriotism and courage).  Their Bible stories have no distinctive link with the system of doctrine (beliefs) taught in the Bible.  Any Catholic, Jew, Atheist or psychologist can teach the same lesson. 

 

不可以這樣作。我們講的道德訓誨,必須建立在《聖經》本身教導的教義系統。

We must not do that.  We must base our moral teaching on the system of doctrine (beliefs) which the Bible itself teaches.  

 

但是「可以」﹕摩西五經是「律法書」,torah一詞是指家法。從「約」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也應當教導《聖經》中的誡命與原則。這些都應該放在我們主日學的內容裏;《聖經》所吩咐的,應是我們道德生活的準則。

 

But “Yes” – the Five Books of Moses are “Torah,” family-law.  View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venant, we can, and should, teach Biblical commands and principles as Sunday School lessons, i.e., as guidelines for moral (holy) living.  

 

(Cf. The Supremacy of God in Children’s Ministry, PCA Christian Education and Publications, www.pcanet.org.) 

 

  1. 《舊約聖經》是否僅僅是一大堆的人名、地名、與日期?

Is Old Testament a collection of historical names, dates and facts?

 

「不是」﹕《聖經》所包含的,遠超過一些歷史資料。《聖經》教導一套的信仰(教義)﹕而且是完整的,一貫的一套系統。《聖經》中的人名、地名等,不僅是讓我們去背熟的史實,好像我們收集郵票,或是為準備歷史、地理考試所溫習的功課一樣。不過受慣了填鴨式教育的我們,也蠻喜歡去背這些人名、地名、日期等。

“No” – The Bible contains more than just historical facts.  The Bible teaches a system

of beliefs – and it is one unified system.   Dates and facts in the Bible are not just “brute facts”

for us to memorize, much like the way we collect stamps or memorize facts for geography and history courses.  But those of us who have been brought up in an education system which overwhelmingly emphasize rote memory, we do like to memorize names, dates and facts. 

 

但是,也「是」﹕上帝的確進入到宇宙和歷史中,自我啟示,啟示了祂的計劃。因此上帝在歷史中所說過、說作過的,是重要的。基督若沒有從死裏復活,我們的信仰是枉然的。 (受過新正統神學與當代神學洗禮的人不能領會這點。)

But “Yes” – God did come into the universe and reveal himself and his plan.  Therefore what God has said, and what God has done in history, are important.  If Christ did not rise from the dead, our faith is in vain.  (This is something which a neo-orthodox person, or a person immersed in contemporary theology, cannot fathom.) 

 

 

      上帝啟示的計劃上帝的啟示是以上帝為中心的

      God’s Plan of Revelation – Revelation is God-centered 

 

  1. 上帝是永恆的;祂在永恆裏計劃了一套計劃。上帝所計劃要啟示的,祂事實上,具

體地在歷史中啟示了。

God is eternal; he has planned one eternal plan.  What God has planned to reveal, he then actually (concretely) revealed in history. 

 

(范泰爾對康德與巴特的當頭棒喝。)

(Cornelius Van Til’s shattering critique of Immanuel Kant and Karl Barth.)

 

4.  反過來講﹕上帝在《聖經》所啟示的祂的啟示歷史與救贖歷史恰恰就是祂在永恆裏計劃要啟示的。上帝在永恆裏所計劃的,包括祂要創造宇宙,掌管宇宙歷史(護理),拯救祂的子民,和審判,結束歷史。

To put it in reverse: What God revealed in the Bible – the history of God’s revelation and redemption – is nothing other than the plan He has planned in eternity.  God has planned in eternity that: he would create the universe (creation), rule over history (providence), save his people (redemption), and judge mankind and finish history (consummation). 

 

我們可以認識上帝,認識上帝對我們和世界的計劃。這知識是真的,清楚的,具體的。(范泰爾的獨特看見。)

We can know God, and know God’s plan for us and for the world.  This knowledge is real, clear knowledge; concrete knowledge.  (A unique contribution by Cornelius Van Til.) 

 

  1. 《聖經》宣稱﹕「起初,上帝。」上帝是宇宙的中心,你我不是。上帝是《聖

經》的中心(主角),你我不是。因此,上帝有權作你我生命的中心,你我不是。《聖經》從頭就完全以上帝為中心,不以人為中心。Meredith G. Kline 認為上帝起初創造宇宙的時候,就為自己建造了宮廷,聖殿,祂在那裏作王。

The Bible says, “In the beginning, God…”  God is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you/I are not.  God is the center of the Bible, you/I are not.  God is therefore rightfully the center of your/my life, you/I are not.  The Bible is through and through God-centered, not man-centered.  Meredith G. Kline thinks that God, in the beginning, built for himself a temple, a palace in the created universe.  There, he reigns as king. 

 

我們所傳的福音是以上帝為中心?還是討好人?我們所宣告的上帝,是宇宙掌主權的主宰?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產階級的玩具?這是近五十年西方福音派須面對的問題。

Is the gospel we proclaim truly God-centered?  Or do we aim to please people?  Is the God which we proclaim, the sovereign Lord who rules the universe?  Or merely a toy in the hands of middle-class people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ese are questions which the evangelical

movement (which emerged in the past 50 years) must face. 

 

(參﹕《當代的福音﹕純真?混雜?》(Today’s Gospel: Authentic? Synthetic?  Walter Chantry 著,Banner of  Truth Trust陳喜謙譯,中譯本絕版。)

 

一份以上帝為中心的福音單張﹕《你知道福音的內容嗎?》(Ada Lum,校園)。

A gospel tract which is God-centered: C. John Miller, A New Life.  Website of Presbyterian Evangelistic Fellowship. 

 

 

創造Creation

 

  1. 《創世記》其中一個目的,是敘述宇宙的起源﹕上帝用六天創造宇宙萬物。這是時

間的開始。進化論是憑信心接受的理論。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he Book of Genesis, is to tell u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God created the universe in six days.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time.  Evolution is a hypothesis which is taken by faith.

 

注﹕李思敬,唐佑之等當代舊約學者,在處理《創世記》的時候,不處理上帝的六天創造,或否認《創世記》的寫作目的是告訴我們宇宙的起源。(有人說,《創世記》主要告訴我們先祖的歷史。)

 

7.  上帝是永恆的。「永恆」的意思﹕上帝對時間的主權。「永恆」是上帝超乎時間、在時間以先、掌管時間的境界。(傅蘭姆獨特的看見。)

God is eternal.  “Eternity” is God’s lordship over time.  “Eternity” is that realm where God is above time, rules over time, and is before time.  (A unique contribution by John M. Frame.)   

 

上帝創造時間那時候,時間就開始了。這就是《創世記》11「起初」的意思。《創世記》11不是上帝存在的開始;乃是時間存在的開始。

“Time” begins when God created it.  This is the meaning of “In the beginning” in Genesis 1:1.  Genesis 1:1 is not the beginning of God’s existence, it is the beginning of time’s existence. 

 

     

      普遍啟示,特殊啟示

      General Revelation, Special Revelation

 

  1. 上帝成就創造與救贖大工,都以祂大能的話語。

God accomplished his work of creation and redemption with his sovereign Word.

Cf. Edmund P. Clowney,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John M. Frame, 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1. 起初上帝創造人與宇宙時,祂賜人(一)普遍啟示,與(二)特殊啟示。

In the beginning, when God created man and the universe, He gave man (a) general revelation and (b) special revelation.

 

(一)普遍啟示﹕上帝具體地、清楚地在人的心中,和在被造的宇宙中啟示了祂自己。因此﹕人人都認識上帝。《羅馬書》12019 18

[a] General revelation: God has concretely, clearly revealed himself in man’s hearts/minds, and in the created universe (in nature).  Therefore: all men know God.  Romans 1:20, 19, 18.  

     

(二)特殊啟示﹕除了普遍啟示以外,上帝向人啟示了導致永生的道路。(i) 人必須順從上帝,遵守上帝所吩咐的,不作上帝所禁止的。 (ii) 人應當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就是說,必須在上帝面前建立家庭。 (iii) 人應當治理魚,鳥,走獸,即整個被造的宇宙。這代表工作,文化,科學等。 (iv)  人應當安息,敬拜上帝,好像上帝自己設立了六天工作,一天安息的模式。神學家稱此為「工作之約」。

[b] Special revelation: In addition to general revelation, God has revealed to man the way to eternal life.  (i)  Man must obey God, do what God has commanded, and not do what God has forbidden.  (ii) Man and woman are to be fruitful and multiply, i.e., establish marriage and family, in God’s presence.  (iii) Man and woman are to rule over fish, birds and animals, i.e., over the entire created universe.  In other words, this involves work, culture, science, etc.   (iv) Man and woman are to rest (and worship God) as God has established the pattern of 6 days work + 1 day rest.    Theologians call this “the covenant of works.”

 

上帝吩咐人要修理看守園子。這裏告訴我們,工作有保守與進展兩方面。

God commands man to dress the garden and to keep the garden.  There is a conservative aspect and a progressive aspect to work.

 

注﹕人墮落之前,上帝賜人普遍啟示與特殊啟示,不僅是普遍啟示。(范泰爾。)

Note: Before the Fall, God gave both general revelation and special revelation, not

just general revelation.  (A unique contribution by Cornelius Van Til.) 

 

(Cf. Cornelius Van, “Nature and Scripture,” The Infallible Word, P&R; Van Til,  Common Grace and the Gospel; Van Til,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Theology.)

 

10.  人墮落之後,上帝賜給人普遍啟示與特殊啟示。特殊啟示就是「恩典之約」,就是上帝的救贖計劃。

God gives general revelation and special revelation after the Fall.  This “special revelation” is the “covenant of grace,” it is God’s plan of salvation. 

 

人墮落之後,上帝的普遍啟示與墮落前一樣那麼清楚。只是人不願意接受,竭力壓抑(阻擋)這真理。

General revelation after the Fall, is just as clear as general revelation before the Fall. 

The problem is, man does not want to receive it; man tries his hardest to suppress this truth. 

 

 

      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 of Man

 

  1. 人有自由嗎?人有自由意志嗎?《創世記》第二章這樣說﹕

Does man have “freedom” or “free will”?  A summary of Genesis 2. 

 

上帝是無限的﹕祂在宇宙(空間)以上。只有上帝是完全自由的,無限的自由。這一

位無限的上帝創造了有限的人。祂賜給這個有限的人,一個(合乎)有限的人的,有限的自由選擇,加上責任。人有真正的選擇,與責任;而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上帝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裏給人這個選擇+責任的﹕在這個環境裏,上帝已經創造萬物,上帝已經說話(曉諭)。

God is infinite – he is above space, above the universe.  God, only, is infinitely free.  This

infinite God created finite man.  He gave finite man “finite choice + responsibility,” which are appropriate to finite man.  Man has choic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he must face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choices.  God gave man this “choice + responsibility” in a context, in a place, where (a) God has created everything, and (b) God has spoken. 

 

注﹕人並沒有無限的自由(隨己欲所為)。

Note: Man does not have infinite freedom (the freedom to do whatever he pleases).

 

(參﹕《威敏斯特信仰告白》,「論自由意志」一章。)

(Cf.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On Free Will.”)

 

注﹕人的自由並不存在在一個真空裏。人所想,所說,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上

帝面光之中,在上帝面前作的。

Note: Man’s freedom does not exist in a vacuum.  Everything man chooses to think, say and do, he does so “before the face of God”, in God’s presence – coram deo.  

 

注﹕阿米念主義者(參看﹕《我為什麼不是加爾文主義者》一書)採用一個不合乎《聖經》的自由觀,一個不合乎《聖經》的自由的定義﹕「隨意自由觀」 (libertarianism)。參﹕傅蘭姆,《上帝論》,對此自由觀作了十八點的批判。

Note: Arminians (cf. Why I am Not a Calvinist, IVP) have adopted an un-biblical view and definition of freedom, called “libertarianism.”  Cf. John M. Frame, The Doctrine of God, for a 18-point critique of the “libertarian” definition of freedom.

 

注﹕東西方哲學都不願意把人的自由和道德責任連在一起考慮。原因是,世俗

的哲學都不願意放棄人的自主,在上帝面前的自主(一個虛構的自主)。

Note: Asia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refuse to link man’s freedom with moral responsibility,

especially responsibility before God.   The reason for this refusal is, secular philosophy does not want to give up man’s own autonomy (a false, imagined autonomy) before God. 

 

  1. 人在墮落前是公義、聖潔的?還是中性的?

Is man holy and righteous before the Fall?  Or is man neutral?  

 

人被造的時候不是中性的(雖然有些改革宗人士這樣認為)。人被造時充滿著知識,公義,聖潔(參《以弗所書》424;《歌羅西書》310)。因此,當亞當一人犯罪的時候,人從原來的智慧,公義,聖潔的狀態墮落了。

Man was not neutral when he was created (though some Reformed men think so).  Man was created with knowledge, holiness and righteousness (Cf. Ephesians 4:24, Colossians 3:10).  This means that he fell from his original righteousness, and became (positively) evil and depraved, when Adam sinned. 

 

13. 清教徒與改革宗傳統視人的靈魂包括理性、意志、情感。這三方面的功能,在墮落之後沒有改變。人並沒有失去他的靈魂。

The Puritan and Reformed tradition views man’s soul as including the mind, the will and

emotions.  These three functions were not lost after the Fall; man’s soul was not destroyed. 

 

 

上帝所立的約Covenant

 

  1. 「約」一詞,一直到《創世記》第九章,洪水之後才出現。可是,上帝向挪亞說的

立約的話,包含創世記12章的內容。因此,稱《創世記》12章,與《創世記》3章的內容為「約」,是合理的。不過慕理比較謹慎,稱《創世記》第1-3章為上帝「在亞當時期的安排。」

The term “Covenant” does not appear until after the Flood, in Genesis 9.  However what God said to Noah in his covenant, contains content which goes back to Genesis 1-2.  Therefore, we can call the content of Gen. 1-2 and Genesis 3 “covenant.”   But John Murray is more careful; he calls Genesis 1-3 the “Adamic Administration.”

 

  1. 上帝每一次所立的約,與其他的約都有著生命上(有機)的關係。後來的發展了,

豐富了先前的;先前的是後來的種子。約與約之間沒有矛盾,衝突。

The relationship of every covenant (Gen. 1-2; Gen. 3; Noah; Abraham; Moses; David; Jesus Christ) to every other covenant, is a vital, life (organic) relationship.  The later covenants develop and enhance the former, the former is the seed of the later.  There is no conflict, no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venants. 

 

16. 時代論的問題,就是把七個時期的救贖方法對立起來,特別是「律法時期」與「恩典時期」。給人的印象是,因為人在某一時期背叛上帝的計劃,因此上帝在下一個時期轉換救贖方法。

The problem with Dispensationalism is, it contrasts the way of redemption between the seven periods, especially “the period of the Law” and “the period of grace.”  The impression Dispensationalism leaves with the reader is, that because man rebels against God’s plan of redemption in one period, God changes his method of redemption during the next period. 

 

注﹕時代論最近三十年來有重要的轉變;而時代論與改革宗聖約神學之間有不少的學

術對話,這對福音派的合一肯定有幫助。筆者不認為時代論是改革宗的敵人;兩者是

共同相信《聖經》無誤的戰友。

Note: Dispensationalism has been changing significantly in the past 30 years; dialogue between Reformed (covenant) theologians and dispensationalist theologians have stepped up as well, contributing to the good of evangelical unity.   I do not consider Dispensationalism to be an enemy/rival of Reformed covenant theology; rather, the two camps are comrades in the same “battle for the Bible,” because both camps believe in inerrancy. 

 

17.  「工作之約」與「恩典之約」;上帝創造與救贖計劃;兩者的目標一樣﹕上帝的榮耀,人最後的安息福樂。

The covenant of works and the covenant of grace, God’s plan in creation and his plan in redemption, have the same goal: God’s glory, and man’s final, eternal rest and bliss.

 

(Concerning “rest,” cf. Geerhardus Vos霍志恆, The Teaching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罪與墮落Sin and the Fall of Man

 

18. 《創世記》第三章﹕罪的核心就是人的自主﹕人一位自己能取代上帝,離開上帝獨

立,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是悅目的,美味的,使自己聰明像上帝的。

Genesis 3 – The essence of sin is autonomy – man thinks he can take the place of  God, he is

autonomous from God, he can decide what is (a) good to the eyes, (b) good to eat, and (b) that which makes him as wise as God. 

 

自主的原則,就是人類哲學、文化的本質(前提)。(范泰爾的獨特看見。)

Autonomy is the essence (presupposition) of mankind’s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 unique contribution by Cornelius Van Til.) 

 

(關於人的自主,參《將人的心意轉回》,改革宗。原著﹕Richard Pratt, Every Thought Captive, P&R. 

 

19.  《創世記》第三章﹕上帝審判了蛇,女人,男人。上帝的審判關乎人與上帝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人與靈界的關係。我們宣講福音的時候,不可忽略這四方面的任何一方。

Genesis 3 – God’s judgment on (a) the serpent, (b) the woman, and (c) the man, concerns (a) man’s relationship to God, (b) man’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c) man’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d) man’s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of spirits.  We must not neglect any of these 4 dimensions when preaching the gospel. 

 

(Cf. Edward J. Young, Genesis 3; or Young, his In the Beginning, 中譯﹕《起初》,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 

 

20.  亞當一人一次犯罪,為人類帶來罪孽與死亡。《羅馬書》512-21的教導是﹕因一人一次犯罪﹕(一)罪臨到人類;(二)眾人成為罪人,(三)眾人面對定罪,審判,(四)死臨到眾人,(五)死作王,轄制眾人。

One man Adam’s one sin brings guilt and death to all mankind.  Romans 5:12-21 teaches that: Because of one man’s one sin, (1) sin came to the world, (2) all become sinners, (3) all are condemned and judged, (4) death came to the world, (5) death reigns over all mankind.  

 

(參﹕慕理,《羅馬人書注釋》。)

(Cf. John Murray,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21.  可是《創世記》315是上帝啟示祂的「恩典之約」,祂救贖計劃的開始。女人的後裔必定致命擊敗蛇。

But Genesis 3:15 is the very beginning of God’s revelation of the “covenant of grace,” his plan of salvation.  The descendant (seed) of the woman will mortally defeat the serpent.

 

  1.  墮落的人繼續建立文明(創45章),本著驕傲的精神。但上帝仍然賜人普遍恩

典。罪人仍有義務治理大地,正如上帝在《創世記》第一章吩咐的。

Fallen mankind, however, continues to build civilization (Genesis 4-5), out of a heart of pride.  But God grants common grace to all.  Sinners still have the obligation to rule over the earth, just as God has commanded them to do in Genesis 1.   

 

人墮落之後,上帝開始「分辨」選民與被遺棄的人。這是人類歷史的意義。(范泰爾的獨特看見。)上帝的子民懂得「求告耶和華的名」。被遺棄的人不順從上帝;這是他們生命的基本原則。

After the fall, God begins to do the work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his elect and the reprobate.  This is the meaning of the history of mankind.  (This is a unique contribution by Cornelius Van Til.)  God’s people know to “call upon the name of the Lord”; the reprobate operate from a principle of disobedience. 

 

 

      挪亞與洪水,與巴別塔

Noah and the Flood and the Tower of Babel

 

  1.  上帝與挪亞所立的約,保存了人類的生命,好叫人能領受上帝的救贖;以致彌賽

亞至終降臨。因此,挪亞的約一方面與創造(工作)之約有關,同時也是恩典之約的歷史中一個階段。

The covenant God made with Noah preserves the life of man, so that he can receive God’s covenant of grace; so that the Messiah will eventually come.  Therefore, the covenant with Noah is related to the “covenant of works” (creation covenant), and it is itself one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venant of grace.” 

 

(Cf. John Murray, Covenant of Grace, P&R.) 

 

  1. 科學創造論的學者發現很多考古證據,指出挪亞時期的洪水是事實。

Creation scientists discovere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s supporting the historicity of flood.


(Cf. Henry Morris, Genesis Flood.  Cf. the website of 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www.icr.org.  Also the website for “Answers in Genesis” in Australia.) 

 

25.  上帝在巴別塔混亂人的語言,這是上帝的咒詛;五旬節,咒詛轉為祝福。

God cursed men by confusing their languages at the Tower of Babel, but reversed this curse at Pentecost and turned it into a blessing.  

 

 

亞伯拉罕之約The Abrahamic Covenant

 

  1. 上帝在《創世記》第十五章與亞伯拉罕立約,指祂自己的性命起誓。上帝給亞伯拉

罕四項應許﹕上帝必賜福給他;必給他應許的地;後裔必成為大國;地上萬族都必因他得福。這四項應許在四個時期應驗﹕亞伯拉罕一生;摩西與約書亞時期;大衛與所羅門時期;最後,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時候。

God made a “blood bond” covenant with Abraham (Genesis 15), promising with his own life.  God made four promises to Abraham: God will bless him; God will give him the land of promise; Abraham’s descendants will become a great nation; all nations on earth will be blessed through Abraham.  These four promises were fulfilled in four periods: during Abraham’s lifetime; during the time of Moses and Joshua; during the time of David and Solomon; and during the time of the Incarnation, the coming of Jesus Christ to earth. 

 

(Cf. Palmer O. Robertson,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1. 上帝立約的時候,包括了祂的子民與子民的家庭,後裔。整個家庭領受上帝的祝

福,也面對不順從帶來的審判。割禮就是孩子參與約的記號與印記(羅411),新約的洗禮與舊約的割禮是相對的(西211-12)。

God includes his people and his people’s family and descendants in the covenant.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privileges/blessings, and face the threats of God’s judgment.  Circumcision is the sign that a child enters into the covenant, it is a sign and a seal of the covenant of God’s sovereign grace (Rom. 4:11); baptism in the New Testament corresponds to circumcis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Col. 2:11-12). 

 

  1. 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是關乎全世界的,是有宣教層面的。以色列人要為上帝

在萬國中作祂主權恩典的見證。

God’s covenant with Abraham concerns the whole world; it has a missionary dimension.  Israel is to be a witness to the nations to God’s sovereign grace. 

 

(參﹕巴文克,《宣教學概論》。宋華忠譯。天道;已絕版。)

(Cf. J. Bavinc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issions.) 

 

 

約的核心要素﹕摩西之約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Covenant: The Mosaic Covenant 

 

  1. 慕理給「約」的定義是﹕上帝親自承諾,委身,用誓約應許祂的恩典。Kline

「約」是一個制度,包括律法。Robertson的綜納﹕約是一個血盟,由上帝主權施行。

John Murray’s definition of a covenant is: God’s personal engagement, promising grace with a vow.  Meredith Kline takes a more institutional view of what a covenant is, including law.  Palmer Robertson’s synthesis is that a covenant is a blood-bond, sovereignly administered.  

 

(Cf. John Murray, The Covenant of Grace; Meredith G. Kline, Treaty of the Great King; Palmer O. Robertson,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1. 上帝在約中啟示了祂自己的名字。耶和華是上帝在立約時用的名字,意思是﹕祂是

立約的上帝,祂必定守約。

God revealed his name as he made his covenant with his people.  “Yahweh” is the covenant name God uses; it means that God, who made the covenant, will always keep the covenant. 

 

  1. 上帝的主權是祂最重要的屬性。祂的主權從三個角度彰顯﹕祂的超越;祂的臨在;

和祂的準則。上帝在約中的主權,可以從這三個角度理解。

God’s sovereignty is his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  His sovereignty (Lordship) is revealed through three perspectives: his transcendence, his immanence, and his normativity.  God’s lordship in the covenant is revealed in these three perspectives. 

 

Cf. John M. Fram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www.reformedperspectives.org

 

  1.  約的核心內容包括恩典與律法。律法與恩典並不矛盾。蒙上帝恩典得救的人,必

須守律法以表示對上帝的感恩。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covenant of grace includes: grace and law.  Law is not pitched over against grace.  Those who have been saved by grace are obliged to obey the law as a sign of gratitude to God. 

 

(關於律法的三種用途﹕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威敏斯特大要理問答》。)

(Cf.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nd Westminster Larger Catechism on the “three uses of the law.”)

 

33.   約中的典章,律例,乃是律法的應用,延伸。

The statutes and ordinances are “applications” of the law (John M. Frame). 

 

  1. 約的條文寫下來,保存在約櫃裏。因此,上帝的話有它的客觀性。

The words (terms) of the covenant were written down, and deposited in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Therefore, the word of God has its own objectivity.

 

Cf. Edmund P. Clowney,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1.  約的核心就是上帝與祂子民的相交。上帝應許﹕我必作你們的上帝,你們必作我

的子民。

The heart of the covenant is communion with God: God promises, “I will be your God, you will be my people.” 

 

  1. 約的子民,對上帝恩典之約的正當回應,乃是﹕信心,悔改,敬拜,與順服(遵守

約的律法)。這四方面的回應,可以所歸納了上帝所吩咐祂子民要遵守的一切事。

The proper responses by the people of God, to the covenant of grace, are: faith, repentance,

worship, and obedience (observing all that God has commanded).  These four responses summarize everything God has commanded of his covenant people. 

 

福音派人士往往在中古時期的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等處,尋找「屬靈」的模式。其實

上帝老早就在《聖經》,包括舊約與新約,告訴我們祂所要求信徒的是怎樣的一顆心,怎樣的一種生活。

Evangelicals today often search (in vain) in all kinds of places (including medieval Roman

Catholicism and Eastern Orthodoxy) for a model of “spirituality,” when all along, God has revealed to us in the Bible (both in the Old and the New Testament) what he wants from us – what kind of heart he desires, what kind of life pleases him. 

 

37. 上帝對待祂子民的原則是不改變的。因此,基督徒可以解釋、應用以色列人出埃及,曠野的經歷,給我們基督徒作成聖的借鏡。 (參﹕哥林多前書10章。)

The principles with which God deals with his people don’t change.  Therefore, it is proper for Christians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Israel’s experience of Exodus and sojourn in the wilderness, as example and warning for our sanctification.  Cf. I Corinthians chapter 10. 

 

 

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

 

38.  「聖經神學」是研究上帝在啟示與救贖歷史的每一階段中啟示了什麼。霍志恆所創始的「聖經神學」學派,篤信《聖經》啟示的統一性,與其歷史進展性。

The study of “biblical theology” is the study of what God has revealed in each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revelation/history of redemption.  “Biblical theology,” as launched by Geerhardus Vos, believes in the unity of revelation as well as the progression of revelation.

 

(參﹕霍志恆,《聖經神學》,卷一,卷二。天道,絕版。)

(Cf. Geerhardus Vos, Biblical Theology.)

 

  1. 這一派改革宗的「聖經神學」學派,與深受新正統神學影響的所為「聖經神學」學

派截然不同。後者不相信《聖經》的無誤。一位深受存在主義與新正統神學影響的舊約神學家,就是Von Rad。另外一位舊約神學作者,Eichrodt,不相信舊約的啟示可以整理為一套完整的真理,意思是,不相信啟示的統一性。

This Reformed school of “biblical theology” is to be contrasted with the neo-orthodox school of “biblical theology.”  The latter do not accept the infallibility and inerrancy of the Scriptures.  One Old Testament Theology author who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existentialism and neo-orthodoxy, is Von Rad.  Another author, Eichrodt, does not believe that there is unity in God’s revela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舊約與基督The Old Testament and Christ

 

  1.  摩西時期上帝所啟示的獻祭的制度,預表耶穌基督的贖罪。

The sacrificial system which God revealed during Moses’ period is a “type” of Christ.

 

  1. 《舊約聖經》的主題就是基督,祂的受苦,和祂進入榮耀。我們要從這角度去研究

《舊約聖經》的每一段。(路2425-2644-47。)

The theme of the Old Testament is Christ, his sufferings and his entrance into glory.  We

must study every Old Testament passage from this perspective.  (Luke 24:25-26, 44-47.)

 

El Monte, California         

October 30, 2006

 

 

 

 

 

 

 

 

 

 

 

 

 

 

 

 

 

 

 

 

 

 

 

 

 

 

 

 

 

 

 

021C  慕理,《恩典之約》摘錄

JOHN MURRAY, THE COVENANT OF GRACE - Digest

 

                                                                                          

上帝救贖的啟示 = 約的啟示。

God’s redemptive revelation = covenant revelation.

自宗教改革以來,一般對「約」的定義﹕

Usual definition of the term “covenant” (Sinc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協同,兩個人之間的合同﹕其中有應許,有條件。

A compact, an agreement between two parties: promise, conditions. 

 

 

I.《聖經》中「約」的用法﹕The use of the term in Scripture: (pp. 8-12)

強調「上帝的恩典」,和「上帝的應許」﹕這兩點完全符合聖經。

Emphasis on grace and promise of God is thoroughly in accord with biblical data.

 

[a] 人與人之間的約Covenants between men

Gen. 21:27, 32 – 亞伯拉罕與亞比米勒Abraham and Abimelech

Gen. 26:28 – 亞比米勒與以撒Abimelech to Isaac

Gen. 31:44 – 拉班與雅各Laban to Jacob

Josh. 9:6, 11, 15 – 基便人與約書亞Gibeonites to Joshua

撒上I Sam. 18:3 – 大衛與約拿單David and Jonathan

撒下2 Sam. 3:12 – 大衛與押尼珥David and Abner

撒下2 Sam. 13:21

撒下2 Sam. 5:3 – 大衛與以色列眾長老,在希伯崙

David with all elders of Israel at Hebron

王上I Kings 5:12 – 所羅門與希蘭Solomon and Hiram

 

{1}就算在這些約中,「彼此訂合同」的觀念是至要的,這不等於說,上帝與人所立的約中,「合同」觀念是最重要的。 “Even should it be true that in these covenants the idea of mutual compact is central, it does not follow that the idea of compact is central in or essential to the covenant relation which God constitutes with man.” 

 

{2}七十士本將 berith 譯為 diatheke  Suntheke 是「合同」的更好譯法。

我懷疑,七十士本譯者的思想,不完全被「合同」觀念左右。

(慕理在這點上不同意 Geerhardus Vos。)

 LXX renders berith diatheke.  Suntheke = better translation for “compact.”  We suspect: LXX translators not governed by “mutual agreement.”   =>Vos.

 

{3}「合同」的觀念並不顯著。這裏有「個人親自參與」,和「委身」的觀念。雙方彼此「發誓忠誠」,比「合同」與合同中的條件更顯著。當「發誓忠誠」最顯著時,協議訂下的條件甚至不出現。所強調的是,一方立約委身於另一方;至於這次委身是基於哪些條件,卻沒有說出。(頁10

 “Pact” or contract not in foreground.  “There is engagement or commitment indeed.”  But “the notion of sworn fidelity is thrust into prominence… rather than that of contract.  It is not the contractual terms that are in prominence so much as the solemn engagement of one person to another.  To such an extent is this the case that stipulated terms of agreement need not be present at all.  It is the giving of oneself over in the commitment of troth that is emphasized and the specified conditions as those upon which the engagement or commitment is contingent are not mentioned.”  (p. 10)

 

[b] 人與上帝立的約Covenants made by man with God

Josh. 24:24, 25 – Joshua with the people

王下2 Kings 11:17 – Jehoiada – between the Lord, king, and people

王下2 Kings 23:3 – Josiah before the Lord

Ezra 10:3 – Ezra – people with the Lord

 

在這些經文我們看見﹕立約者嚴肅的委身,應許忠誠。他們藉著結盟「自我束縛」 (bind themselves),要按照上帝啟示的旨意向祂忠誠。立約就是嚴肅的發誓,奉獻自己給上帝,無條件地、毫無保留地委身服事祂。(頁11

“What we find in these instances is solemn, promissory commitment to faith or troth on the part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They bind themselves in bond to be faithful to the Lord in accordance with His revealed will.  The covenant is solemn pledging of devotion to God, unreserved and unconditional commitment to His service.”  (p. 11)

 

[c] 上帝的約。創造,護理。

Divine covenants.  Creation and providence.

Jer. 33:20-25日、夜的約。 the covenant of the day and of the night. 

Gen. 8:22 –

上帝是信實的,祂的典章不改變,祂的應許不改變。上帝的典章堅定不移。

Faithfulness of God to His providential ordinances, and to His promise.
Ordinances of God immovably established. 

 

 

II.洪水之後上帝與挪亞立的約。Post-diluvian Noahic Covenant.  (pp. 12-15)
Gen. 9:9-17

 

[1] 「由上帝自己構思、設計、決定、成立、確定、安排。」

“Conceived, devised, determined, established, confirmed, dispensed by God Himself.”  Gen. 9:9, 11, 12, 13, 17

 

[2] 範圍﹕涉及人類。(910)約運行在不認識這約的人身上;福份臨到他們。

Universal in scope (vv. 9, 10).  Operates on behalf of, and dispenses blessings to those who have no intelligent apprehension of it.

 

[3] 無條件的。並沒有吩咐。「背約」是不可能的。

Unconditional.  No commandment.  Breaking covenant is inconceivable.

 

[4] 強烈的「單方面」性質。人完全沒有參與。(16節)

Intensely, pervasively monergistic.  No human agency whatever.  Unilateral (v 16). 

 

[5] 永遠的約(11節)。永久性 = 與上帝單方面立約有密切的關係。

Everlasting. (v. 11)  Perpetuity = bound up with its divinely unilateral, monergistic character.   

 

上帝主權的恩典﹕不是「合同」。
Sovereign grace – not “agreement.”

 


III.
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的約 The Abrahamic Covenant.  (pp. 16-20)

[1] 應許﹕自我咒詛的誓約。

Promise: self-maledictory oath. 

Gen. 15:8-18

[A] 由上帝執行。上帝經過祭物。

Divine administration: God passes through the meat.

[B] 福份的內涵。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我的子民。

Essence of blessing: I will be your God, you shall be my people.

 

[2] 守約與背約。Keeping/breaking covenant. 

Gen. 17:9, 10, 14.

 

守約 = 必須的,基於信仰關係的親密性和屬靈性。

Keeping = necessary, arising out of intimacy and spirituality of religious relation. 

 

上帝主權地施行恩典。

Sovereign dispensation of grace.

 

有背約的可能性。那麼,約的永久性是否有條件?

Does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ing the covenant imply a conditional perpetuity?

Gen. 17:14

 

不錯﹕約,必須有人的回應。

There must be response.

 

Gen. 18:17-19

Gen. 22:16-18

 

可是,這些條件不是約的條件。

But these conditions are not conditions of the covenant.

 

不是說﹕除非人符合這些條件,不然約不施行。

It is NOT true that, only if conditions are fulfilled, then the covenant would be dispensed.

 

不錯﹕「除非人成就這些條件,不然上帝所施的恩典,和祂所設立的關係是沒有意義的。」

“Apart from the fulfillment of these conditions the grace bestowed and the relation established are meaningless.” 

 

人守約,是因為上帝設立了約的關係。約本身的存在是守約的前提,人守約不是約存在的條件。

“Keeping the covenant presupposes the covenant relation is established / rather than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its establishment is contingent.” 

 

一個無條件施恩的約,不是一個能守,能背負的約。

A covenant which yields its blessing indiscriminately is not one that can be kept or broken. 

 

約有獨特性(上帝向某些人立約),因此守約是必需的。

Particularism necessitates keeping covenant. 

 

 

IV.上帝與摩西立的約。The Mosaic Covenant.  (pp. 20-22)

 

[1] 有守約,成全約的條件﹕摩西之約不是惟一,獨特的。

Conditional fulfillment = not peculiar to Mosaic covenant.

 

[2] 上帝拯救﹕應驗了亞伯拉罕之約。

Deliverance = in fulfillment of Abrahamic covenant.

Ex. 2:24

Ex. 3:16, 17

Ex. 6:4-8

Ps. 40:8-12

Ps. 40:42-45

Ps. 41:45

 

[3] 約是屬靈的﹕中心思想。

Spirituality = central. 


Ex. 6:7

Dt. 29:13

 

頭一次提到「約」字,就提到守約。

Keeping covenant = first reference to covenant.

Ex. 19:5, 6

 

第二次清楚提到「約」﹕在以色列民應許之後。

Next explicit reference – sequel to promise of people.
Ex. 24:7-8

 

* 195 – 這節並不證明,人守約,是立約的條件。

* Ex. 19:5 does not prove conditional fulfillment.

 

* 其實,人守約的時候,約已經存在;約的存在是守約的前提。

* “The covenant is actually presupposed in the keeping of it.”

 

* 約中的條件是﹕人若遵守約,順服上帝的吩咐,就能享受約中提到的福份。

* “What is conditional upon obedience and keeping of the covenant is the enjoyment of the blessing which the covenant contemplates.”

 

上帝主權地執行這約。

Sovereign administration.

 

Ex. 36:27, 28

Lev. 24:8

Num. 18:19

Num. 25:13

Neh. 13:29

 

亞伯拉罕之約,和摩西之約﹕「重點是﹕順服上帝的聲音,遵守祂的約。」

Both Abraham and Moses: “The keynotes are obeying God’s voice and keeping the covenant.”

 

Gen. 18:17-19

Ex. 19:5-6

 

因此﹕摩西之約不是一種新的約。

Therefore: Mosaic covenant = NOT new kind of covenant.

 

 

V.上帝與大衛立的約。The Davidic Covenant.  (pp. 22-25)

 

撒下2 Sam. 7:12-17

Ps. 89:3-4, 26ff, 34

Ps. 132:11ff

最顯著的特性﹕堅定,穩固,上帝應許不改變。
Most striking feature – security, determinateness, immutability of divine promise.

撒下2 Sa. 23:5

 

上帝的應許都集中在彌賽亞身上,耶穌基督成全這些應許。

Promises = Messianic, fulfilled in Christ.

Isa. 42:1, 6

Isa. 49:8

Isa. 55:3-4

上帝賜祂的僕人,作為「約」(中文聖經譯作﹕「約的中保」)

God gives the servant as a covenant of the people.

Mal. 3:1 約的使者。Angel of the covenant

Isa. 54:9-10

 

Isa. 59:21 

 

挪亞之約 = 基本模式。

Noahic covenant = the pattern.

 

 

結論Conclusion:

 

「從上帝起初向人啟示祂所立的約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一個貫徹的觀念,就是﹕上帝的約,乃是祂主權的施行祂的恩典與應許。「約」不是「合同」,合同並不是約裏最重要的觀念;最重要的是立約者的心意 (disposition),和立約者施行 (dispensation) 祂的心意。」(頁31

 

“From the beginning of God’s disclosures to men in terms of covenant we find a unity of conception which is to the effect that a divine covenant is a sovereign administration of grace and of promise.  It is not compact or contract agreement that provides the constitutive or governing idea but that of dispensation in the sense of disposition. …” (p. 31)

 

 

 

 

 

 

 

 

 

 

 

 

 

 

 

 

 

 

 

 

 

 

 

 

 

 

 

 

 

 

022A    魏司坚(霍志恒)《耶稣对天国的教训》書摘

 

 

引言

 

作者魏司坚是教会历史上第一个得到圣经神学教席的人。本书是根据福音书之记载,从耶稣的全部教训中探讨国度的意义,进而引领信徒进入信仰的最高目标:服役于上帝。

作者关于旧约中对天国的观念;现今与未来的国度有何不同;国度的本质是什么;国度与教会的关系如何;人当如何才能进入上帝的国等给予深入的见解。

本书由橄榄基金会出版。公元1985年六月第二版。本书共有11章,共有74页。

 

 

I.绪言

 

根据福音书耶稣的全部教训中,上帝的国占有一个显著的地位。(参看太417115443)。同时这个主题也是门徒生命中追求的最高目标。耶稣称他们为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太1325)。可见,上帝的国在耶稣的思想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约翰福音,耶稣以神的儿子的身份出现,而符类福音则是以耶稣的工作为中心重点。在约翰福音里,耶稣用生命的概念代替了国度,生命与国度显然是相等的概念。

我们虽然承认上帝的国是耶稣最主要的教训,但不是唯一的主题,也不能将耶稣所谈论的其它论题当作这个主题的附题或部门。从耶稣用上帝的国”“天国的名词可看出在他的心目中,最主要的思想乃是上帝在这个国度中的地位。

在耶稣的思想并教训中,国度的概念好比一种结晶点,在他四周自然地围聚着其它的真理素质,集成一个融和的组系。在耶稣的教训中,教会的概念乃是对国度教义发展之直接而得的结果。而且世界的结局及最后的荣华境地显然也被他看作只是天国辉煌的实现。他对公义之概念的教训也是密切地贯连于天国之性质的真理。对于上帝之慈爱与恩惠的教训,也是如此。

 

 

II.国度与旧约

 

耶稣在他的言谈中清楚显示,他的工作是建基于上帝在旧约中的启示。他自始至终认为上帝的国是一个已经建立的观念,是他的听众所熟知的。他称这国度已经近了,由此陈明它是属于预言界的一部分,这预言随同时代而进展,以达到上帝所定的目标。他的工作乃是要实现在预言的理想形态中早已宣布,且为以前的世代所盼候的。耶稣自称为弥赛亚时,他一举的将旧约的整个历史运动集中并完成在他身上,那高超的自我意识与那对上帝在古时之启示最谦卑的顺从在此奇妙地汇合。耶稣自己知道,他是历史的目标,同时也是历史的仆役。 旧约显示当时已经有一个上帝的国度存在了,上帝除了统治普世以外,神还掌有一个特别的国度以色列,在出1946节典型地指出上帝与以色列的关系,因此,上帝不仅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以色列的国王。上帝借着直接的启示将律法授予他们,并经由他对以色列在历史上的引导来实现他的治理。神权政体在以色列国的历史上表现出来。

耶稣在马太福音812中称犹太人为本国的子民,可能是指在应许上,并非是说他们是在基督降临之前已经实际取得这国度了。

在耶稣的心目中,国度的含义包容族新的力量及空前的福祉。

旧约本身曾提到上帝的国,一方面提到已经存在的国度,同时也论到未来的国度。在耶稣的教导中,他将国度的概念提高到中心的地位。犹太教认为上帝治理即是指律法的主权,而耶稣对国度的概念包含一个极大的范围。上帝借着救赎的行动将行使他的主权,远超以往所见所知的。在耶稣的教训中,上帝的国度重新成为一个恩典与律法并行的国度,恢复旧约经卷中所保持的平衡。耶稣所论国度的范围广于犹太人理想中仅限于律法权力的国度。上帝的统治包含救恩与律法。

 

 

III.国度与君权,神国与天国

 

在旧约圣经中,耶和华的国度往往是指抽象的意义。上帝的国始终是指他的统治,他的治理,而不是指他的领域。

对耶稣而言,上帝的统治是一个荣耀的思想,使他的心灵充满着喜乐。

近代学者正确指出,耶稣所谓的国度是指统治”“君权,而应当避免将它联想为领土。但是耶稣扩大了国度的含义范围,它包括上帝即将来到的统治所带来的特权和福祉,从治理的意义进而成为领域,生活的范围,实况,甚至土地或人民。福音书中显示我们绝不可能将耶稣论到上帝的国的每一个实例解释为抽象性的。

以上帝而言,他的主权是始终存在的,因此不能说它将要来到。上帝的国度包括他的统治权,并他行使救恩的大能。

在马太常用天国这名词,我们相信,当耶稣提到天国时,他的原意并不异于上帝的国,而不过强调这国度之上帝的崇高性格而已。

 

 

IV.现在与未来的国度

 

耶稣在世上的工作并受死是国度实现的一部分,门徒已经进入这国,教会全部的历史乃是国度逐渐的发展史。

耶稣在比喻中所讲到的奥秘,是指天国的来到乃是逐渐的,不易察觉的,并属灵式的,有别于犹太人所盼候的方式。

弥赛亚的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卑微地在世上,另一种是在荣耀的宝座上,相当于天国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目前而无形的,另一种是在世界的末日而有形的。耶稣对弥赛亚的意识乃是两面性的,正如他对天国的概念。

耶稣的教训是论到国度的两方面,而不是论到两个不同的国度。

 

 

V.近时对现在与未来的国度之谬解

 

前章指出,耶稣对国度的教训清楚地包含内在与末世两方面的概念,并且指出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本章将这两方面的概念作一个别的研究,以避免谬解。

耶稣对国度的教训只是借用犹太教对国度之盼望的名称而已,而他对国度之教训的内容,是远超于犹太教的概念,因为他的教训是基于上帝为至高的大原则。犹太人对国度的盼望含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国家性,并且深深地受到物欲主义的影响。而耶稣对国度的教训是完全没有政治色彩的(可1213171836)。耶稣的教训却是关于一个无形和属灵的国度。

耶稣的国度信息与犹太人的企望第二个不同点是关于物欲方面的教训。当基督论到世上的享受时,他意指在天国中有着类似而超级的情况。

今世的生命是相当于内在性方面的国度,然而今世的生命的来源和性质却完全是超然性的――借着重生而得到的。

当我们讨论教会与国度的关系时,将会更清楚的看到,国度的概念并不会因他在内在和无形方面的活动而失去原有的超然性格。

我们必须避免将内在的属灵国度限制于伦理方面。这是错误的。

 

 

VI.国度的本质(一)﹕

国度为神性在拯救权力范围中之主权

 

根据福音书记载,国度不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活动,也包括由天上而来的恩赐及能力。国度的本质不是在于人的联系,而是在于那位建立并扶持这国度的上帝。

国度的枢纽即是上帝,耶稣故能称国度为世人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追求天国与追求世界相背,因为追求天国即是追求上帝(太633)。凡是夸耀人而忽视神的世界观并宗教观念,都无法解释国度的正确观念的。

上帝在国度中的主权由各种方式上显明,在建立国度的行动上,在国度的伦理秩序上,在国度中所享受的属灵恩赐,权利并喜乐上,都显明上帝的主权。第一种方式构成国度为上帝权力的范围,第二种方式构成上帝公义的范围,第三种方式构成上帝所赐予的福祉的范围。

圣经在伦到上帝的君权一事上,最早也是最多被提到的乃是上帝的权力。

耶稣所行的神迹乃是表明上帝的权能的活动。根据主的教训,这国度权能的源流乃是圣灵。

 

 

VII.国度的本质(二)﹕

国度在公义之范围中

 

耶稣对于国度与公义之关系的教训,可分为三方面:1.上帝的旨意在人的道德生活上之实现即是他主权的彰显,而宣称罪人为义即他王位特权的行使,2.人所需要的公义乃是上帝在他国度中所赋予的一种恩赐,3.国度乃是给凡在今生行义之人的奖赏。

公义乃是在上帝的旨意及性格之至高标准衡量下认为正直的行为及地位,这种行为及地位反射上帝的旨意及性格,好似启示上帝道德性的荣耀。追求公义即是指寻求上帝的喜悦,因为他是一切德性的最高目的。公义是关于人和上帝直接并个别的事,它必须限于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人的传统习俗能约束人的良心。

主耶稣称上帝为伦理生活的最高审判者。上帝的审判并非是一件次要的事,而是耶稣对公义的概念的一种要素。在耶稣的心目中,上帝的君位特权包括他对人的行为之责问权及审判权。在耶稣的教训中,上帝的慈爱和正义是完全平衡的。太632节表明上帝的君权和他的法定公义的密切关系。

由于耶稣的概念是以上帝为中心,他认为公义是具有最高的重要性,追求公义是与追求国度同样重要,并是门徒应最关切的事。

公义的概念虽然在形式上相仿于上帝借着律法而统治的犹太教观念,但在耶稣的心目中它却是一件未来的事。

主耶稣称说,人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乃是国度将要赋予的一部分福祉。耶稣的教训如同一支芽孢,其中包含着两种概念,一种是归算为义的概念,另一种则是信徒圣洁生活之义的概念。耶稣强调,追求公义之事上应以上帝满意为最高的观念。

根据犹太人的看法,奖赏是有其法律上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奖赏必须要给与凡遵行律法的人,因此,行为和奖赏之间存有一种严密的比率,奖赏的多寡完全依照善行的多少而。耶稣却清楚指出,上帝与人之间不可能有这种商业性的关系,因为上帝的主权,甚至在人类未犯罪之前,也不容许这种关系的存在。甚至虽无任何奖赏的约定,上帝也仍应受人全心的崇敬和顺服。

因此,耶稣虽然在他的教训中时常提到奖赏的观念,他却严格地将这观念隶属于上帝的主权和上帝的恩典两个原则之下,也就是上帝的君权和父位的原则下。

 

 

VIII.国度的本质(三)﹕

国度为得福之境遇

 

前面已谈到,耶稣对于天国的教训,不是以人的福利,而是以上帝荣耀为最高的概念。

国度在赐福方面,往往被形容为父亲对儿女的赏赐(路12322023)。具体而言,国度包含的福祉,部分是消极的,部分是积极的。消极方面,国度的福祉包含自罪恶中的拯救,即罪得赦免,赦罪并非仅是为国度作准备,而是国度的一种品质,。积极方面,相对于罪得赦免乃是称义的恩典,使凡得此恩典的人享受至高的属灵喜乐及满足。

在国度中获得的积极方面的福祉,主要包括两种概念,即嗣子和生命。在旧约中,生命并非是指生长和活动,而是指在上帝的悦纳下享受繁荣和喜乐。主耶稣在符类福音中的教训大致与此相符。因此,我们看到信徒今生的生命之主要喜乐乃是与上帝的交谊,因为他已经承受了国度的福祉。

 

 

IX.国度与教会

 

国度的概念出现于耶稣传道的全部时期,然而教会的概念却只有被提过两次,记载于太16181817

把国度和教会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界域乃是与耶稣的教训冲突的,当耶稣由受死和复活而进入弥赛亚职位的新阶段时,国度即以教会的形态而显露。就会员的范围而言,耶稣清楚指出,无形教会相等于国度,无人能只属其中之一。主耶稣清楚宣布,唯有重生的人才能见到天国或进入天国(约335)。故此,国度与无形教会都是由重生的人所组成的,唯有重生的人才能在内心中体验到国度与教会的能力,学习公义,并享受其中的福祉。有人认为,国度是论到上帝为信徒的主,而教会则是论到信徒脱离世俗并彼此合而为一。但必须记得,国度及教会的界线都是重生,并且无形教会的本质及对上帝和对基督的关系就是真实的天国,因为无形教会的会员乃是受到那代表上帝的基督所统治的。

基督是教会之主及教会的一切权柄出自基督,乃是教会行政的一个重要原则,而那些企图区别上帝的国与有形教会的学者往往没有郑重的考虑到这项原则。

面酵的比喻清楚指出,人生在各种形式上有其个别行动范围及组织体的,如科学,艺术,家庭,国家,商业及工业等,当任何一类的活动在外形上显明是以荣耀上帝为念时,上帝的国也就在此显明了。

悔改及信仰为进入国度的条件

国度的两大要点乃是上帝的公义和救恩,而悔改和信仰则是从人的经验方面而论的两大要点。天国既是一个公义的国度,无人能不经悔改而进入。

耶稣对悔改的教训,如同他对公义的教训,时非常深奥和广泛的。悔改并非是限于人心的某一部分,而是牵涉到人的整体:智能、意志、并情感,也不仅是限制于道德生活方面,而是包括他在整个宗教和道德生活上对上帝的关系。悔改的概念甚至包括信仰在内(太112021)。特别应当注意的一点是,耶稣对悔改的教训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浪子的罪的中心乃是在于他要离开父家。真实的悔改不但为罪忧伤,懊悔,同时也为灵命的枯干而忧伤。这两点都在浪子的故事中引证出来。

悔改之后的新生命也是以上帝的主权作为生活方针的主旨。一个悔改的人不再服侍世界和自己,转而服侍上帝。主耶稣强调,真心的悔改必须是完全而专心地向上帝投诚。

神迹乃是表示上帝的救恩工作的一般原则,救恩都是成就人所认为不可能之事,唯有上帝能使救恩成就。

信靠上帝供给衣食住行需要和信靠上帝赐予救恩一般,是天国门徒的标记(太630)。

信仰的本意既是信靠,它的对象必是一个有位格的,信仰不是相信一种抽象的论说,而是对某人的人格和意向的信托。我们信仰的对象即三位一体的上帝。

真门徒会在耶稣遭遇最大逆境时,仍旧保持信心。

主耶稣描述信仰为:行使真理,在主内工作,属于真理,爱上帝,听从天父,向主学习,爱天父的呼召,为父赐予子的人,以至在耶稣尚未向他们显现前,已经是属于他的绵羊了(约32154264417111837)。

结语

主耶稣对上帝的国度和教会之教训所含的重要原则:

国度的概念包含耶稣的工作与上帝在旧约时代的工作在历史上的合一性。这两项组成一个超然启示和救赎的体系。

国度的教义证明,基督教并非仅是涉及个人的思想或经验,而是关及一个客观而超然事实及行动的巨伟系统的。

国度观念最清楚指出一个重要原则,即无论是论到客观的现实,或是论到人主观的意识,万事都是隶属于上帝荣耀之下。

耶稣所传的国度信息乃是宣扬救恩的宗教,而且这救恩的获得在基本上不是由于人的努力,而是由于上帝的能力和恩典。国度的教训特别显明主耶稣的教训中的福音素质,而这原则所提到的主观部分乃是他对信仰方面的教训。

耶稣对国度的教训支持灵德高于形体的原则,国度是内在性的,也是形体性的先降临于人的内心,然后显明于世界上。国度的基本性质是道德性的,故此,人必须悔改才能进入。

教会所显示的国度指出,它与耶稣的身份及工作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最后,上帝的国度暗示,整个人生的各方面活动和范围都必须隶属于宗教的目标下。国度使我们想到,真宗教的统治乃是绝对性的,普及型的,及无限性的。它指出唯有宗教才是联合人生在各方面活动的最高因素,它团结一切的活动,引领一切进入宗教的最高目标:服役于上帝。

 

 

 

 

 

 

 

 

 

 

 

 

 

 

 

 

 

 

 

 

 

 

 

 

 

 

 

 

 

 

022B《威敏斯特大要理問答》論律法的功用

 

 

93問.道德律是什麼?

Question 93: What is the moral law?

 

答﹕道德律是上帝宣告祂對人類旨意的內容。這道德律指揮並約束每個人各別、完全、持續地將全人身心獻上,使他順服這道德律,行出一切他向上帝和世人當盡的本分,就是聖潔與公義。人若遵守它,上帝應許他必得生;人若違背它,上帝警告他必要死。

Answer: The moral law is the declaration of the will of God to mankind, directing and binding everyone to personal, perfect, and perpetual conformity and obedience thereunto, in the frame and disposition of the whole man, soul and body, and in performance of all those duties of holiness and righteousness which he owes to God and man: promising life upon the fulfilling, and threatening death upon the breach of it.

 

Deut. 5:1-3, 31, 33

 

Luke 10:26-27

 

Gal. 3:10

 

帖前I Thess. 5:23

 

Luke 1:75

 

Acts 24:16

 

Romans 10:5

 

Galatians 3:10, 12

 

 

94問.墮落之後,道德律對人還有用嗎?

Question 94: Is there any use of the moral law to man since the fall?

 

答﹕墮落之後,沒有人能靠道德律得到公義和生命;但道德律仍然大有用處,而且對所有的人都有用;不管是未重生的人,還是已重生的人,都是如此。

Answer: Although no man, since the fall, can attain to righteousness and life by the moral law; yet there is great use thereof, as well common to all men, as peculiar either to the unregenerate, or the regenerate.

 

Romans 8:3

 

Galatians 2:16

 

提前I Tim. 1:8

 

 

95問.道德律對所有的人有什麼用處?

Question 95: Of what use is the moral law to all men?

 

答﹕(一)讓人知道上帝聖潔帝屬性和旨意,也知道自己有責任要遵行;

(二)讓人確信自己沒有能力遵行,也確信自己帝性情、心靈和生命都被罪玷污;

       (三)讓人因為體會自己有罪而痛苦,以致願意謙卑下來,由此幫助他們更清 

        楚體認自己需要基督,也需要完全順服基督。

Answer: The moral law is of use to all men, to inform them of the holy nature and will of God, and of their duty, binding them to walk accordingly; to convince them of their disability to keep it, and of the sinful pollution of their nature, hearts, and lives; to humble them in the sense of their sin and misery, and thereby help them to a clearer sight of the need they have of Christ, and of the perfection of his obedience.

 

Leviticus 11:44-45

 

Leviticus 20:7-8

 

Romans 7:12

 

Micah 6:8

 

James 2:10-11

 

Psalm 19:11-12

 

Romans 3:20

 

Romans 7:7

 

Romans 3:9, 23

 

Galatians 3:21-22

 

Romans 10:4

 

 

 

96問.對未重生的人,道德律有什麼特別的用處?

Question 96: What particular use is there of the moral law to unregenerate men?

 

答﹕(一)喚醒他們的良知,使他們逃離將來的忿怒,

        (二)使他們歸向基督,

        (三)如果他們繼續處於罪境之中,繼續行罪路,就使他們無可推諉,處於罪

          的咒詛之下。

Answer: The moral law is of use to unregenerate men, to awaken their consciences to flee from wrath to come, and to drive them to Christ; or, upon their continuance in the estate and way of sin, to leave them inexcusable, and under the curse thereof.

 

提前I Timothy 1:9-10

 

Galatians 3:24

 

Romans 1:20

 

Romans 2:15

 

Galatians 3:10

 

 

97問.對已重生的人,道德律有什麼特別的用處?

Question 97: What special use is there of the moral law to the regenerate?

 

答﹕對已經重生、歸信基督的人,雖然道德律對他們已經不再是行為之約,他們既不因之稱義,也不因之定罪,但是道德律除了對每個人都有用之外,對已經重生、歸信基督的人還有特別的用處,就是﹕

(一)向他們顯明基督既然為他們的益處成全道德律,替他們受咒詛,他們應該與基督何等緊密相連;

(二)藉此使他們更加感恩;

(三)使他們更加謹慎,使自己的行為更符合道德律的標準。

Answer: Although they that are regenerate, and believe in Christ, be delivered from the moral law as a covenant of works, so as thereby they are neither justified nor condemned; yet, besides the general uses thereof common to them with all men, it is of special use, to show them: How much they are bound to Christ for his fulfilling it, and enduring the curse thereof in their stead, and for their good; and thereby to provoke them to more thankfulness, and to express the same in their greater care to conform themselves thereunto as the rule of their obedience.

 

Romans 6:14

 

Romans 7:4, 6

 

Galatians 4:4, 5

 

Romans 3:20

 

Galatians 5:23

 

Romans 8:1

 

Romans 7:24-25

 

Galatians 3:13, 14

 

Romans 8:3, 4

 

Luke 1:68-69, 74-75

 

西Col. 1:12-14

 

Romans 7:22

 

Romans 12:2

 

Titus 2:11-14

 

 

 

 

 

 

 

 

 

 

 

 

 

 

 

 

 

 

 

 

 

 

 

 

 

 

 

 

 

 

 

 

 

 

023A 有道可傳﹐以經解經﹕

建立一套認信的神學的迫切性

(增訂版)

 

  

導論﹕給華人教會的緊急呼籲

   

兩千年教會史告訴我們:主基督的教會繼續不斷成長前進,同時也面臨世界接二連三的挑戰。五花八門的試探,想要引誘教會在信仰生活事奉各方面姑息妥協,順應世界潮流。然而,教會付上血淚代價至死忠心,竭力持守護衛『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後現代主義」已經席捲整個世界,男女老幼已不再相信有絕對的真理,眾人根據自己主觀經歷來看《聖經》,自說自話眾說紛紜。情感居首經驗掛帥,教義不明真道不彰。因此,在教會內外生靈塗炭,人心飢渴尋求救世真道,即《聖經》所啟示的全面福音真理。華人教會正值此跨世紀的關鍵時刻,再次面臨承先啟後的時代挑戰:盡忠持守、信靠傳揚《聖經》是上帝無謬誤的話語。

 

歷世歷代以來,教會一直堅持認信《聖經》是聖靈默示所寫成的,所以《聖經》本身就是上帝的話,《聖經》就是神在說話。因為《聖經》就是上帝的話,所以是我們全心順從的唯一最高權威,是我們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則。主耶穌基督是透過《聖經》與聖靈來治理祂的教會。上帝呼召教會要傳講、教導、護衛、順服《聖經》祂的話,做為天國子民的生活法則。華人教會急需講壇復興,重尋忠於《聖經》的解經講道 (expository preaching) 與教義講道 (doctrinal preaching),教化思想,勸服心靈。上帝的話是聖道,是恩典的媒介 (means of grace),所以要宣讀、遵行之。《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是全備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因此是輔導事工的指南。

 

現今有些教會領袖忽視「《聖經》的默示、無誤、權威、全備」(inspiration, inerrancy, authority and sufficiency of Scripture) 等基要真理,與世俗學說妥協,容讓新派神學立足於講壇與神學院課室。忠於《聖經》的教導愈來愈罕見;取而代之的,是迎合潮流順應聽眾的流行贗品。

 

《聖經》就是上帝的話。然而,其從上帝而來的權威,卻不再被認真持守、表明;高等批判學、新正統派、新福音派的時髦理論,市場學、心理學的策略,成為神學教育熱中追求的金牛犢。

 

福音被沖淡了。十字架的救恩不再被高舉,認罪悔改不再是佈道信息的中心;強調自我實現的「成功神學」大行其道,神秘超然的經歷成為追求的主要目標。唯靠基督福音得救的絕對性,在宗教互談對話合作的氣氛下,被沖淡了;遵行《聖經》真理蒙福的必須性,在尊重不同看法與個人自由選擇的口號下,被犧牲了。

 

            雖然這種現象,在美國比較明顯,在第三世界國家,似乎沒有那麼流行,可是,錯誤的思想從美國傳播到第三世界,只是早晚的問題。基督教出版界是極度商業化的,今年在美國暢銷的書籍,很快就在亞洲,非洲的書局上出售。

 

 

I          「認信」 (Confession) 說起

 

傳統華人教會對於認信的忽視

 

「認信」 這個觀念﹐在華人教會不常提到﹐甚至應該說不太被提倡。這可能是因為華人教會少有刻意﹐有意識地想通﹐然後承認自己的信仰 (神學) 系統 (theologically self-conscious) 的人士。華人教會受了反智傳統 (anti-intellectualism) 的影響﹐加上近年很顯著的功利主義 (如教會增長﹐世俗的心裡學與神學的所謂融合 integration等)﹐對於神學與信仰往往很模糊﹐搞不清楚兩者的關係。對承認我們的信仰 (神學)立場﹐很多時候認為是不重要的﹐甚至是 「屬魂」 而不是「屬靈」 的。不過有時面對一些神學問題﹐當有人說﹐「這些神學問題很重要啊﹗」時﹐華人教會又會問﹕「這是神學問題呢﹖還是信仰問題﹖」言下之意就是﹕「假如只是神學問題的話﹐那就讓學者們去辯論好了﹐反正這與我們的救恩與信仰沒有關係。可是如果是信仰問題﹐就不能不關心了﹐這牽涉到真理與異端的分辨。」可是若真的是信仰問題﹐又從何入手來關心﹐以什麼準則來分辨呢﹖

 

這種想法說明﹐華人教會其實是知道承認信仰的重要性的﹔這是每一位重生基督徒應有的素質﹐是聖靈種下的道種。可是因為歷史上種種的原因 (反智傳統﹐功利主義的教會增長運動﹐新派神學影響 /改變福音派神學家等)﹐華人教會在教義的了解與推廣上非常薄弱﹐有待培養真正有意識的認信 (self-conscious confession) ﹐培育一代有高度意識認信的基督徒 (self-consciously confessing Christians)

 

 

「認信」 (Confession)﹕承認我們所相信的

 

根據《聖經》﹐承認我們所相信的真理﹐是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是《羅馬書》的要求。在人面前承認主耶穌﹐是主自己對門徒 (所有的基督徒)的起碼要求。因此﹐ 認信我們的信仰﹐ 豈真的與我們的救恩無關﹖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聖經》所要求的 「認信」﹐英文是 “confess”。相反詞就是不承認﹐或否認 (deny)。主耶穌清楚教導﹐不承認祂的人有什麼收場﹕主在父前也不認他。

 

聽到 “confess” 這個字﹐我們不要聯想到天主教徒去神父面前認罪的那個 “confession” 。這裡指的不是認罪 (confessing our sin)﹐乃是承認信仰 (confessing our faith)。像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就是一信仰的承認﹐或宣告 (Confession of Faith) “Confess” 這詞﹐希臘文是 “homologeo”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612-13用了這詞。中文《聖經》 翻譯為﹕耶穌基督在人面前作了好「見證」。這「見證」就是「認信」﹐英文《聖經》譯為 “a good confession”。我們的主作了「好的認信」﹐祂承認了真理。這就是希臘文的 “homologeo”

 

            所以 「認信」 這個觀念有信仰、信念的成份﹐還有認同﹐承認的成份。意思是﹕我們承認並認同我們所相信的。而這個承認﹐不並不單只是就個別的教義的承認﹐而是對整合的信仰(神學)立場的承認。就是說﹐對整本《聖經》所教導的﹐所宣稱的真理系統的承認。不僅是一種個人的承認﹐而是整個教會﹐基督在地上的身體﹐向所處的時代、社會、文化的宣告。一個認信真理的基督徒,就是一個有真理立場的基督徒。(三十年前﹐威敏斯特神學院的教授們合寫了關於《聖經》論的﹕Scripture and Confession, ed. John Skilton, Nutley, NJ: P&R, 1973﹔內有 Norman Shepherd, “Scripture and Confession,” pp. 1-30,  “confession ” 作了解釋。)

 

 

「有道可傳」﹕認信在當代的需要

 

21世紀需要的﹐是認信的基督徒 (confessing Christians) 21世紀需要的﹐是認信的教會 (confessing churches) 21世紀需要的﹐是有道可傳的基督徒 (Christians with a message to proclaim)21世紀需要的﹐是有道可傳的教會。有道可傳﹐又要好好忠心的﹐勇敢的去傳﹕這就是21世紀需要的信徒與教會。有真正的認信﹐就可能有強而有力的講臺﹐強而有力的主日學/查經班等。

            1996年﹐一班福音派的牧師與神學家 (包括改革宗的) 在波士頓附近開會﹐發表了 《劍橋宣言》 (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文中特別關注現今教會的世俗化、人本化、商業化﹔呼籲教會回到宗教改革時期所強調的﹕唯獨信心﹐唯獨基督﹐唯獨恩典﹐唯獨《聖經》 ﹐和唯獨神的榮耀的五個信仰原則。這一群牧師們自稱為 「認信的福音派聯盟」 (The Alliance of Confessing Evangelicals﹐網址﹕ www.alliancenet.org)

 

 

正統神學的起點﹕聖經裡有教義系統

 

            筆者對系統神學的可能性和必需性﹐所持的信念是﹕

《聖經》裡教導一套教義 (真理)

我們透過依賴聖靈的引導研讀聖經﹐

可以發現﹐認識它。

我們可以﹐也應該篤信它﹐

愛它﹐遵行它﹐

宣講它﹐教導它﹐

並為他辯護。

There is a system of doctrine taught in the Bible.

            We can study the Bib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oly Spirit,

            To discover and know this system of doctrine.

We can, and should believe, love, obey, proclaim, teach, and defend this system of doctrine. 

 

            我們有道可傳嗎﹖我們可傳的道(信息)來自《聖經》﹐唯獨來自《聖經》。因此談到 「認信」﹐背後有一個很基本的預設觀念 (presupposition)﹕《聖經》裡有一套教義真理。《聖經》是歷史;《聖經》是神在時間﹐在歷史﹐文化中向人的啟示。可是這「啟示」的結果﹐是一本不自我矛盾的書﹐裡面有一套真理 (教義) 。在《聖經》裡﹐透過《聖經》﹐神教導我們一套一貫的教義(真理) 。《聖經》是啟示的記錄,可是,本身也是啟示,就是上帝的話。

 

《聖經》不僅給我們救恩的道理﹐其他部分就是一些互不相關的故事。不是。《聖經》是神的啟示﹐裡面含有一套教義系統。英文講法是﹕There is a system (body) of doctrine (truth) taught in Scripture。注意﹕我們這裡不是指某一個神學傳統﹐如《威敏斯特信仰告白》 (參﹕www.reformed.org  上﹕Historical Church Documents)所宣稱的系統﹔或 《浸信會信仰宣言》(1689) 等。聖公會﹐衛理宗﹐時代論者﹐和每個教會傳統﹐都自有一套神學(信仰)。我們在這裡說的是﹕在《聖經》本身裡﹐有一套教義系統。

 

《聖經》本身教導一套教義 (真理) 系統。

 

            「《聖經》教導一套真理」 這個信念﹐在21世紀的今天讀來﹐好像有點奇怪﹐不曉得是否從什麼星球降落而來的。其實這只不過是歷代正統 / 福音派的信仰!

 

《聖經》裡有一套真理﹐背後還有一點預設﹕《聖經》是有神自己所設定的﹐單一的﹐固定的﹐不變的意義的 (stable meaning) 。《聖經》的原意 (intended meaning)﹐與人的解釋 (interpretation) 不一樣。《聖經》有自己原來的意義﹐就

是原來的作者聖靈的意思 (authorial intention)﹐這意義是單一的﹐不變的。

           

            三十年前﹐在葛培理召開的洛桑全球福音大會 (Lausanne Congress)上﹐向知識分子傳福音的薛華 (Francis A. Schaeffer) 這樣呼籲福音派領袖們﹕

基督教是一套特定的真理﹔基督教是一個系統﹐而我們必不可以對 「系統」 這個詞感到羞恥。真理是存在的﹐而我們必須持守這真理。在一些邊緣地帶的問題上我們會有異議﹐可是在核心的事上﹐必不可以妥協。

Christianity is a specific body of truth; it is a system and we must not be ashamed of the word system.  There is truth and we must hold that truth.  There will be borderline things in which we have differences among ourselves, but on the central issues there must be no compromise. 

(Francis Schaeffer, “Form and Freedom in the Church,” in Let the Earth Hear His Voic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Lausanne, Switzerland, ed. J.D. Douglas; Minneapolis: World Wide Publications, 1975, pp. 361-379.  該講稿也以單行本出版﹕Francis Schaeffer, 2 Contents, 2 Realities,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 Varsity Press, 1974, p. 8.) 

 

薛華提到核心的事與邊緣地帶問題之間的不同。筆者同意他作這樣的區分。不過我們必須指出﹕這區分並不否定我們強調﹕基督教是一套信仰系統﹔《聖經》裡教導一套真理﹐一套教義。(薛華的著作被譯成中文的有﹕《前車可鑒》﹐香港﹕宣道出版社,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Old Tappan, NJ: Revell; 《理性的規避》﹐香

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Escape From Reason,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

Varsity Press, 1968﹔《眾目睽睽下的今日教會》﹐Milltown, NJ: 更新傳道會﹐1975

 The Church Before the Watching World,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 Varsity Press, 1971等。又﹕薛華的《前車可鑒》被拍成一套英文錄像﹐適合成人主日學或查經班與書一起用。可向   Christian Book Disctributors 購買: www.christianbook.com。) 

 

 

新福音派學術共識 ()﹕只有「當時」 「現在」 ;固定意義的消失

 

            今天福音派神學院的《聖經》研究教授們﹐好些不再自覺地持守這信念了。他們受了現今高等研究院裡教授們的「高等批判」和當代 (新派)神學的偏見 (或﹕預設) 的影響﹐自己對上帝話語的把握﹐當初對《聖經》的信心的開始消失。他們不再可以無條件的說﹐《聖經》裡有一套教義﹐我們可以查考聖經去明白它。他們紛紛強調《聖經》是人寫的﹐與別的書本沒有兩樣。至少我們研究《聖經》的方法與研究別的書的方法,不應有什麼兩樣。這種思潮對福音派信仰的衝擊﹐有Kenneth G. Howkins 記述﹕The Challenge of Religious Studies (London: Tyndale Press, 1972; Vancouver, BC: Regent College reprint, 1995) [中譯本﹕候健士﹐《聖經研究的挑戰》 ﹐吳羅瑜﹐陳國添譯﹐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88])

 

《聖經》學者們不斷的提醒我們﹐我們的時代與《聖經》的時代相隔那麼遠﹐因此必須靠學者們來告訴我們《聖經》的原意是什麼。而學術界給我們的研究報告﹐大體給我們的結論是﹕《聖經》是一團糟的﹐前後矛盾﹐雜亂無章。至少有些部分是神話(myth)﹐或在有限、有錯的文化語言境界裡的一些存在相遇 (existential encounter)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今天這樣用新的(以前認為是非福音派的)思潮來向我們挑戰的《聖經》學者們﹐是來自福音派的神學院﹐而不是自由派的學府﹗

 

            我們用一本在華人神學界和教會裡非常流行,和被公認、尊重的釋經學教科書作例。 《讀經的藝術》的 「前言」這樣宣稱﹕

今日教會中許多迫切的問題基本上是如何跨越釋經鴻溝的難題﹐亦即如何從經文的 「當時」 (then and there) 進入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 「現在」 (here and now) 。不過這也意味著跨越學者與一般信徒之間的鴻溝。學者所關切的主要是經文當時的意義﹔一般信徒所關切的通常是經文現在的意義。信仰堅定的學者則強調我們必須兩者兼備。

(戈登。費依﹐道格樂思﹕史督華合著﹐《讀經的藝術﹕暸解聖經指南》 [Gordon Fee and Douglas Stuart,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魏啟源﹐饒孝榛合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9﹐「前言」。)

 

筆者在大學和博士班主修的是歷史﹐絕對肯定信徒與學者們應該認真究《聖

經》在歷史上﹐在「當時」 的處境﹐所用的語言﹐對當時的讀者﹐聽者的意義。可是這樣把 「當時的意義」和 「現在的意義」的二分法﹐可能是一種很有技巧的手法﹐為了避免、甚至反對討論《聖經》是否有單一的、固定的、超時空的意義 (a singular, stable, supra-historical meaning)

 

換言之﹐不論是對《聖經》當時的聽者讀者﹐對歷代信徒﹐或對今天的我們﹐《聖經》究竟有否單一、穩定、固定不變、超越時間空間的意義﹖《聖經》學者給我們的答案,至少是含糊的,甚至是不敢回答。

 

歷代的正統 / 福音派所相信的是﹐《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聖經》裡的話就是上帝要啟示的﹐上帝要說的話。否認《聖經》有單一的﹐穩定 /固定的意義﹐這種思想來自後現代的解構主義 (postmodern deconstructionism) ﹐其後果是不可思議的。(這方面的中文介紹﹐比較穩重的有吳慧儀 Wai-Yee Ng﹐「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文本 與詮釋』」 ﹐《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2期﹐19971月﹐頁97-120。中神的余達心院長Carver  T. Yu也曾著多篇論文嘗試回應﹐收集在他的 《自由與承擔》裡。成功與否﹐讓讀者自己決定。)

 

當代的《聖經》學者們﹐以費依為代表﹐有意無意的反對 《聖經》裡只有一套 ﹐單一的﹐穩定的教義  。在強調《聖經》歷史研究之同時﹐他們會這樣表露自己的代模 / 預設﹕

《聖經》需要解釋的一個更重要的理由是在於它的性質。根據歷史來說﹐教會瞭解《聖經》的性質﹐正如瞭解基督的身分一樣《聖經》既是屬人的﹐又是屬神的。因為《聖經》是神的話﹐所以它有永遠的適用性﹔它在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文化中向所有的人說話。因為它是神的話﹐所以我們必須聆聽 -- 並遵行。但因為神選用歷史中人類的話來傳達祂的話﹐所以《聖經》中每一卷都有其歷史特性﹔每一文件都受到原先寫作時的語言﹐時代及文化的限制 (在某些情況下也受它寫成以前的口頭歷史之限制) 。由於《聖經》永遠的適用性與其歷史特性之間有一種「緊張狀態」 ﹐逐有解釋的必要。(《讀經的藝術》﹐頁7。)

請注意﹐費依與史督華提到的是﹕《聖經》的「永遠適用性」和「歷史特性」﹔沒有提到他們所謂《聖經》神性裡面最重要的觀念﹕《聖經》既是聖靈所默示的﹐它必有自己的「永遠真實性」 (eternal truth)﹐和永遠﹐單一的﹐穩定 / 固定的「意義」 (singular meaning)

 

「永遠適用性」這個含糊的名詞,很方便地為這兩位作者帶過了《聖經》的 「神性」 。結果是﹐默示﹐無誤很方便地就不再提了。兩位作者繼續說明﹕

另一方面﹐有些人只從《聖經》永遠適用的觀點來看它。因為它是神的話﹐他們往往認為那只是一本記載要人相信的教訓和要人遵行的命令之文集 -- 不過在這些教訓與命令之間必然有許多的選擇。(《讀經的藝術》﹐頁7。)

我們可能很快地讀過這篇「前言」﹐沒有留意兩位作者很輕浮的帶過﹕「有些人認為那(《聖經》)只是一本記載要人相信的教訓和要人遵行的命令之文集」。他們用了「只是」 ﹐是否表示這種觀念也就是歷代正統 / 福音派的信念是有待檢討和批判呢﹖果然是的。我們讀下去﹐就發現﹐兩位作者舉了一個例子之後就宣稱﹕

不過﹐《聖經》不是一連串的教訓與命令﹔它不只是一本 「神主席語錄」 ﹐仿彿祂從天上看著我們﹐說﹕「喂﹐你們在下面的人﹐要學習這些真理。第一﹐只有一位神﹐就是我。第二 等等﹐這樣一直說到第7777 條教訓和第777道命令。(《讀經的藝術》﹐頁8。)

 

這樣的手法﹐無疑在攻擊正統 / 福音派的信念﹕《聖經》是神話語的啟示 (verbal revelation) ﹐其中肯定有神的 「命題式的啟示」 (prepositional revelation) 。為要使他們的《聖經》研究方法站得住腳﹐費依 (和不少當代福音派的聖經學者) 不惜攻擊﹐破壞歷代教會對《聖經》的默示﹐命題式啟示和 「教義系統」 等的信念。(這些都是巴特和新正統神學所攻擊的。)

 

 這對教會維持真理的任務﹐有害無益﹗ 

 

費依和史督華繼續乾脆的說﹕

 

這些教訓當然是真實的﹐而且可以在《聖經》中找得到 (雖然不全是以那種形式出現) 。對我們來說﹐這樣的一本書誠然可以使許多事變得更容易。但幸好這不是神選擇來對我們說話的方式。(《讀經的藝術》﹐頁8

下面兩位作者解釋﹐上帝是在具體的歷史文化處境裡向人啟示的。要鼓勵信徒研究《聖經》的歷史﹐文化﹐語言﹐問題等背景因素是好的﹐可是攻擊《聖經》的 「教義性」 ﹐取笑《聖經》是否一本神的教訓的命令集 (「神主席語錄」) ﹐會帶教會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

 

            親愛的讀者﹕《聖經》的確是天上的神向地下的人類的曉喻 (來1:1-3﹐阿摩斯書3:8 ﹗神的確在歷史裡具體地頒佈了祂的誡令﹐頒佈了祂恩典的律例﹐要人遵行﹐要我們遵行。

 

若說《聖經》是上帝頒佈的「命令集」,沒有什麼錯誤!否認《聖經》有上帝頒佈地「命令集」,至少是對上帝話語的不敬,更嚴重一點,是推翻兩千年來歷代教會的純正信念。而這些命令與命令之間並沒有矛盾。讓我們終生不忘﹗不要讓《聖經》專家恐嚇我們,威脅教會的純正信仰!

 

 

新福音派的學術共識 () 「沒有神學偏見」 的神話

 

卡森 (D. A. Carson) 是芝加哥三一神學院資深教授﹐目前福音派釋經學權威,年來常在中國大陸海基督徒大會上擔任講台信     息的 事奉。他的《再思解經錯謬》 ﹐指出了基督徒解經時會犯的錯誤﹐有很多地方對我們是大有幫助的。他的名著 The Gagging of God 也是福音派了解﹐回應後現代的解構主義的很重要的代表作。可是卡森承認﹕

在本書中﹐我沒有提到聖靈在解經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是個既然重要﹐又不太容易拿涅的題目。若涉及此主題﹐則會使重心轉移至釋經學

D.A. Carson, 《再思解經錯謬》﹐台北﹕校園﹐1998﹐頁25。)

  卡森一方面不談聖靈在解釋《聖經》時應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卻很有技巧地﹐讓讀《聖經》的基督徒考慮一大堆的疑     問﹕

我們都很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把在別處所領受到的傳統解釋讀入《聖經》﹐甚至將我們的傳統解釋轉化為《聖經》權威﹐幾近偶像崇拜。然而﹐傳統這東西是會隨著時間而改頭換面﹐不久之後﹐我們也許已經偏離神的話語﹔尤有甚者﹐我們還可能蒙昧地聲稱自己的神學觀點是最合乎《聖經》﹐最正統的呢﹗我對那些極尊崇《聖經》的人表白﹕對我們之間仍有那麼多分歧的解釋﹐我感到非常難過。當然﹐真理的崇高合一性是不容絲毫減損的﹐但事實上﹐那些相信六十六卷書那神不折不扣話語的人之間﹐竟充斥著許多紛擾﹐不能兼容並蓄的神學觀點。(《再思解經錯謬》﹐頁13-14)

上面﹐卡森用一句簡單含糊的話帶過傳統的聖經觀﹕ 「真理的崇高合一性是不容絲毫減損的。」其實他真正要說的可能是﹕這些持守傳統《聖經》觀的人士﹐因為他們的神學意見分歧﹐因此揭露了他們對《聖經》的誤解﹖

 

還有﹐卡森的意思﹐是否說﹕以傳統的觀念解釋《聖經》完全不對﹖假如不是完全不對﹐在甚麼程度上才會成為「偶像崇拜」﹖是否任何有神學傳統 (代模) 的人都在犯偶像崇拜的錯誤﹖卡森的結論﹐是否定得太快了一點﹖

 

另外﹐卡森好像把自己放在 「相信六十六卷書那神不折不扣話語的人」以外﹐也就是,將自己置在純正福音派的圈子以外!這也是叫讀者莫名其妙的。

 

 

新福音派的學術共識 ()﹕《聖經》「命題式啟示」 的式微

 

            巴刻 (J.I. Packer) 是費依 (Gordon Fee) 在維真學院 (Regent College) 的同事﹐前者苦口婆心的呼籲今天的學者們回到正統的解經預設。解經的定義是什麼﹖

 

(解釋就是) 《聖經》裡的教義和道德教訓應用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解讀《聖經》為一個以歷史為結構﹐自我合法化﹐自我解釋的啟示真理有機系統。 (巴刻,《真理與權能》﹐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Wheaton, IL: Harold Shaw, 1996, reprint, Inter Varsity Press  91。筆者譯。)

(Interpretation means) applying to ourselves the doctrinal and moral instruction of the Bible, read as an historically structured, self-authenticating and self-interpreting organism of revealed truth.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Wheaton, Illinois: Harold Shaw, 1996, reprint, Inter Varsity Press  p. 91.)

 

今天的福音派的《聖經》學者們一再攻擊這種正統的立場。他們已經採取一些多年來被公認為非福音派的立場﹐如《聖經》裡的所謂啟示乃是神話 (myth)﹔至少只不過是神人的相遇(encounter)﹐是受文化的相對影響的﹕

這是一個令人難過的結論﹐因為﹐今天教會的大部份人士以這些錯誤的解經方法為信念﹐而神學學術界紛紛阻止人們採取第一種方法 (筆者注﹕即上述正統的方法) ﹐不讓人們認為這種方法是上帝在我們心中所動的帶領之工﹐是一個「屬靈的直覺」。這些學者很怕人們會因此墮在死守傳統主義裡。(《真理與權能》﹐頁94)

This is a sad conclusion, for much of the church today is effectively committed to these more or less mistaken methods, and a great part of the academic theological community lines up to stop people embracing method 1 as God-wrought spiritual instinct would lead them to do, lest they lapse into some form of obscurantism.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p. 94.)

 

當今很多的學者們包括華人神學學者乾脆認為《聖經》是人寫的﹕上帝的默示﹐曾幾何時都不再提了﹐更遑論《聖經》的無誤了﹗這些傳統真理﹐被打為過時﹐粵語稱 「壞鬼」( 「壞鬼」 這觀念﹐參﹕《壞鬼神學》﹐楊牧谷﹐謝品然﹐李清詞﹐梁家麟﹐楊慶球﹐羅秉祥﹐李耀全﹐何傑﹐羅祖澄著﹐香港﹕更新資源 (香港) 有限公司﹐2000﹔注﹕作者們各持不同神學立場)。那麼《聖經》應只從歷史﹐文化的背景來理解。

 

不知不覺地﹐《聖經》學者們帶我們離開(至少嚴重地忽略)傳統教會所相信的﹐《聖經》的默示和《聖經》無誤等教義 ( 「代模」 ) 。巴刻這樣形容今天神學界的狀況﹕

我們須要了解﹐今天在專業《聖經》研究的學術界裡﹐批判式的進路已是公認被接納的了。知識社會學家們分辨 「理論」 與「代模」﹔後者乃是理論的形成的背後的預設架構。以前,《聖經》的無謬誤乃是所有學科的基督教學者的代模。今天﹐被公認接納的代模﹐乃是《聖經》的有誤。 (《真理與權能》﹐ 47 。)

We should understand that the critical approach is nowadays an accepted convention of professional biblical scholarship.  Sociologists of knowledge distinguish between theories and paradigms, defining the latter as the presuppositional frame of reference within which theories are formed.  Whereas biblical infallibility was once a paradigm for Christian scholars in all fields, biblical fallibility is the accepted paradigm today.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p. 47.) 

 

            筆者無意指控所有自稱福音派的《聖經》學者都已離開正統、純正信仰而變

「新派」﹔筆者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說,他們都完全不再相信《聖經》的默示。

可是太多的福音派《聖經》學者們採取了一種 「新」的代模 paradigm, 或「預設」presupposition ﹐是三四十年前華人神學界不可想像的。不知不覺地﹐我們對於《聖經》的 「神性」的信念逐漸淡化。

 

一本討論語言學和釋經學的書這樣說明現今的學術規則﹕

學者們如今認為﹐聖經希臘文作為人類的一種語言文字﹐與其他文字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並非是「聖靈的語言」 ﹐雖然《聖經》的真理是聖靈所默示的﹐但並非一種獨一無二的語言﹐與所處時代的日常希臘文並無差別﹐且其詞彙與思維並沒有任何直接關係﹐即《聖經》雖然是神的話﹐但《聖經》語言本身同時也完完全全是人的話﹐就如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一方面祂是完完全全的神﹐另一方面﹐其在世是亦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人﹐(《語言學與釋經﹕聖經詞彙的研究》﹐台北﹕校園書房﹐1999﹐頁21-22。)

筆者與該作者有深入的交流和愉快的同工﹐在很多方面需向他學習﹔也相信他的《聖經》觀信念﹐絕不限於上面引用的一兩句而已。這裡引用他的話﹐是指出言論背後的一種「代模」﹐這代模逐漸在華人教會流行﹐甚至成為學術共識。

 

可能有些讀者沒有接觸過上一代的福音派解經書﹐讓筆者在這裡舉例。福音派一向相信《聖經》是上帝的話﹔解釋《聖經》的出發點﹐就是相信《聖經》是上帝向我們說的話。《如何明白聖經》一書開始便宣告﹕「《聖經》是上帝對我們所說的話。基督徒相信﹐上帝賜給我們這份奇妙的禮物﹐是要我們寶貴﹐保存﹐學習﹐瞭解並且遵行。」( 諾頓。史特瑞﹐《如何明白聖經》 ﹐新加坡﹕新加坡福音書房﹐1985 ﹔第一章﹕「個人研經的必要」﹐頁8。) 該書在第二章說明﹐解釋《聖經》者應具備什麼條件﹕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正確地解釋《聖經》。《聖經》主要的真理是屬靈的﹐所以只有屬靈的人才可以明白。神的話是給那些能夠而且願意聽從的人的。每一個真正的基督徒都具備了一些必須的條件﹐其他的他可以去求得。

一.新的心。解經的人必須是重生了的人。《聖經》的信息是說到神和人﹐以及它們彼此的關係。因此﹐站在這關係之外地人﹐會把身說的話漏掉很多。他或許也能收集很多的事實﹐也能解決一些語言上的問題。如果他是一個學者﹐他也許可以得到很多有關《聖經》的知識。但是一個沒有從身來的屬靈生命的人﹐缺少一個明白神信息的基本條件。

二.飢渴的心。

三.順服的心。

四.自律的心。

五.受教的心。

(《如何明白聖經》 ﹐第二章﹕「誰可以明白聖經﹖」﹐頁15-19。)

這是一本典型的﹐正統的查經手冊。當代的學者們,應多著作這類的教科書。

 

下一代的,純正信仰的《聖經》學者與作家,你在哪裏?

 

今天福音派學者們的共識﹐似乎是﹕《聖經》就是一本人寫的書﹐就用研究

人寫的書的方法來解釋便行了。可能這個不是每一位學者的用意﹐可是這個「代模」(預設) 已經被學術界接納。

 

            感謝上帝﹐在今天的華人教會﹐還有一些牧師和神學教授繼續堅持《聖經》的默示與無誤﹐而從這個正統的出發點 (代模﹐預設)來建立解經。他們的著作在基督教出版界的書籍中是少數的﹐不過的確成為一股反潮流的抗衡勢力﹕例如﹐香港讀經會出版的《聖經﹕時代的見證》一書﹐裡面包括了張慕暟牧師 (James Mo-oi Cheung) 「《聖經》的無誤啟示」( 《聖經﹕時代的見證》﹐張楊淑儀﹐黃淑玲編輯﹐香港﹕香港讀經會﹐1992﹐頁20-39 和鮑會園牧師 John Pao 的「《聖經》的權威」(《聖經﹕時代的見證》﹐張楊淑儀﹐黃淑玲編輯﹐香港﹕香港讀經會﹐1992﹐頁40-57 等文章。還有廖加恩牧師David Liao 為培訓事工所編寫的《我信聖經無誤》 (美國加州﹕迴音團契﹐簡體字版1997) ﹐收集了當代《聖經》無誤信仰運動的神學精華。已故趙君影牧師Calvin Chao也編著了《聖經無錯誤文集》(Rosemead, California: 中華歸主神學院﹐1994 ﹐書中黃穎航博士 John Wong  筆者的神學同學發表了「聖經無錯誤聖經經文的根據」( 30-58)

 

 

新福音派的學術共識 ()﹕歷史背景

 

可是上面提到的嚴重學術走勢﹐就是視《聖經》為人寫的﹐因此是有錯誤的這種趨向﹐已成為太多神學家的主流觀點。這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巴刻這樣解說﹕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基督教(新教) 出版的大部份書籍﹐基督教神學院的大部份教授們﹐基督教會裡大部份的牧師們在告訴世界﹕以科學方法來研究《聖經》 (稱為 「聖經批判」 ﹕「批判」 的意思就是需要意識地檢討資料) 的結果是﹐《聖經》裡所說的﹐已經不可能再被完全相信了。一百年來累積了不少批判性的理論﹕有些批判理論是有關新舊約《聖經》的作者的﹐認為有些書卷是假冒的﹐不值得我們相信﹔有些批判理論是有關新舊約《聖經》寫作的過程﹐認為有些所謂歷史記載乃是後來的虛構﹔還有其他的批判論調﹐認為《聖經》充滿了不可能解決的內部矛盾。這些的理論的影響﹐乃是造成一種氣氛﹐導致今天一般人們都被說服不是被非信徒說服﹐乃是被基督教 (新教) 的學術界專家的權威說服認為﹐今天有思想的人不應該再相信《聖經》是可靠的﹐這個觀念已經泡湯﹐成為「神話」 了。 

(《真理與權能》﹐頁46)

Fo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and more among Protestants most books published on the Bible, most teachers in most seminaries, and most clergy in most churches have told the world that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Scriptures (called “critical” because it consciously evaluates its data) has made it impossible to believe all that the Bible says. Critical theories about the Bible have accumulated: for example, the critical theories of authorship, which view some books of both Testaments as spurious and so as spoofs; critical theories about composition, which see some of the historical matter in both Testaments as fanciful latter-day invention; and critical claims that Scripture is chock full of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The impact of theories has been to produce an atmosphere in which most ordinary people today seem convinced, on the say-so not just of unbelievers but of the Protestant academic establishment, that sensible persons must now treat the trustworthiness of the Bible as an exploded myth.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p. 46.) 

 

巴刻上面所指的「基督教」出版界﹐神學界﹐肯定包括了自由派。換一句話說﹐過去一百年來﹐自由派 (包括新正統派))漸漸地成為基督教的代言人。

 

巴刻一再強調﹐這些持批判理論的學者是有優秀學歷與說服力的知識分子﹕

他們其實是非常優秀的 (學者) ﹐而他們的觀念今天已經壟斷學術界﹐證明著他們詮釋這些理論的說服力。

(《真理與權能》﹐ 47。)     

They have in fact been individuals of rare distinction, and the current dominance of their viewpoint is testimony to the persuasive skill with which they have expounded it.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p. 47.)   

 

 

新福音派的學術共識 () ﹕巴特《聖經》觀的傳播與絕對化

 

            另外﹐巴特 (Karl Barth)和不少20世紀的神學家都認為﹐基督教信仰是生命﹐不是教義。這方面有不同派別的學者著書證明。舉例﹕

因為上帝是一位活生生的神﹐因此巴特反對把上帝的話語和任何人類的形式或組織視為同一。甚至連《聖經》和上帝的話語兩者也不能等量齊觀。據巴特指出﹐基要派的錯誤便是把《聖經》當作絕對無謬的上帝。

(威廉。阿登 William Horden﹐《現代神學淺說》﹐梁敏夫譯﹐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71﹐頁120。)

 

因此﹐把《聖經》的啟示組織為系統﹐組織為教義﹐對他們來說﹐乃是違背《聖經》的原意﹐違背基督教原始精神。

 

福音派的學者們今天有特別崇尚巴特的(尤其是因為托倫斯 T. F. Torrance推介巴特的神學思想之後)﹐他們竭力拒絕福音派對巴特的《聖經》論的批判﹐也認為﹐從19世紀的存在主義 (祁克果)的角度來看巴特的《聖經》觀是不合理的。例如,在今天香港的神學界,這種對巴特的《聖經》觀的批判,肯定受到批判或取笑。

 

有趣的是﹐福音派以外的學者以此角度了解巴特者﹐大不乏人。(關於托倫斯把巴特的神學偶像化﹐參閱 Sebastian Rehnman, “Barthian Epigoni”,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1998。) 在今天的華人神學學術界裡﹐系統神學﹐正統的系統神學﹐就是﹐相信《聖經》裡有一套一貫的教義系統的神學在學術界目前卻可能會被攻擊﹐被忽略﹐或被取笑;至少﹐是一種少數民族的論調 (minority opinion) 。盼望巴特或托倫斯的擁護者中,有人認真研究基要派對巴特與新正統神學的學術批判﹐而做出學術上的回應。(參范泰爾 – Cornelius Van Til The New Modernis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47 – 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巴特的擁護者還沒有對范泰爾的批判作出學術性的回應﹐只是情感用事的對范泰爾說幾句不欣賞﹐不恭敬的話而已。很多華人神學家,被問到范泰爾時,往往會用藐視的語氣帶過,從來不認真研究。

 

            不純正的《聖經》觀一旦普及化,有些神學院的教授們,就不再介紹保守一點的釋經學和系統神學書籍。例如,筆者若要找一些最新的自由派、天主教、和世俗神學的學術書籍,會去福樂神學院的書局去逛一趟。可是休想在那裏找到比較保守(包括時代論,改革宗)的名著,除非在「教會歷史﹕宗教改革」,或教牧博士班的神學溫習科目的書架上。

 

一位福樂神學院著名的女性系統神學教授,近年在威斯康辛大學校園與科學家對話時宣稱,「人的靈魂」已是不需要的觀念。當她接受一位聽眾關於伯克富 (Louis Berkhof) 的發問時,聲稱伯克富這類的書籍,已是過時的,沒有人再要讀的書!可是她也承認從來沒有讀過伯克富。

 

這種態度,不論在美國或香港,都非常普遍。這是很典型的當代神學家代模 (paradigm)。四十年前福音派的共識正在消失,被一種上一代肯定認為不正統、不純正的信仰觀念(代模)取代。

 

這是「福音派」今天的真相。換言之,今天福音派的神學共識,正在走向不純正的立場,或者已經是不純正的了。

 

 

持守真理﹕正統的立場

 

            前面介紹了幾本當代華人持守《聖經》默示和無誤的書。其實20世紀福音派中﹐為《聖經》論爭辯的有多位學者中﹐威敏斯特神學院多位早期教授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帶領人。已故舊約教授楊以德在1950年代出版了他的《聖經》論﹕Edward J. Young, Thy Word Is Truth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57; reprint: Edinburgh, Scotland: Banner of Truth Trust.) 眾教授們聯手寫了﹕The Infallible Word, by the faculty of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46), Scripture and Confession, ed. John Skilton, Nutley,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73。進入90年代﹐已故簡河培教授 (Harvie Conn) 又編了﹕ Inerrancy and Hermeneutic: A Tradition, A Challenge, A Debate (Grand Rapids: Baker, 1998)﹐為要面對當代語言學對釋經的挑戰。這是筆者所知道的﹔其他教會和神學院的領袖們(不僅是改革宗的,還有時代論的!)也出版了很多維護《聖經》的著作。

 

親愛讀者﹐你相信什麼﹖你是否真的毫無保留相信﹐《聖經》裡有一套一貫﹐不互相矛盾﹐清楚﹐有能力﹐改變人生的真理﹖今天這個世代需要的﹐是認信的基督徒 (confessing Christians) ﹐認信的牧師、教會﹐將這種相信絕對真理的精神﹐透過合乎《聖經》的佈道﹐又與溫柔,憐憫破碎人心的牧者胸懷,推廣到破碎的文化與人群中。當然﹐我們不可以將自己的宗派﹐傳統的看法絕對化﹔與別的傳統﹐別的神學派別討論是必需的。討論以 「沒有立場」為起點,可能嗎?

 

 

II         以經解經

 

以經解經的出發點﹕《聖經》一定不自相矛盾

 

當我們說《聖經》裡有一套教義(真理) 系統時﹐我們必須承認﹐正當的解經法肯定是以經解經 (The Bible interprets itself) 《聖經》既然是上帝的啟示 (而上帝就是真理本身) ﹐《聖經》一定不是,也不會互相矛盾。(上帝是全知的﹐祂在永恆裡早就顧念到這一點﹗)《聖經》的一貫性﹐不互相矛盾﹐是我們解經的一個基本預設﹐與《聖經》啟示的歷史漸進性,是相輔相成的 (the unity of revelatio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ion of revelation)。《威敏斯特信仰告白》在第1章第9段﹐論到《聖經》的權威之後就訂下 「以經解經」的原則﹕

解釋《聖經》的無謬規則就是《聖經》本身 (以經解經) 。所以對《聖經》那一部分的真正和圓滿意義發生疑問時 (該意義不能有多種﹐只有一個) ﹐就當用他處較為更明瞭的經文﹐藉以查究和明瞭其意義。(《歷代教會信條精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1993﹐頁 85-86。)

The infallible rule of interpretation of Scripture is the Scripture itself; and therefore, when there is a question about the true and full sense of any Scripture (which is not manifold, but one), it must be searched and known by other places that speak more clearly (2 Pet. 1:20-21; Acts 15:15-16).

(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 1:9, in The Confession of Faith together with The Larger Catechism and The Shorter Catechism with the Scripture Proofs, 3rd edition; Atlanta: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 1990, p. 8.)

 

            不錯﹐上帝賜《聖經》給我們的話﹐的確是用了人的語言﹐透過不同的作者們﹐他們都有不同的個性﹐文筆﹐際遇等。語言和文化的因素,是我們必須研究的。(事實上,語言學是21世紀最關鍵性的哲學問題,須青年神學家興起為純正信仰爭辯。)可是我們必須堅持﹐統合不同作者的教導而達到對整本《聖經》某一方面的教義﹐是可能的﹐必須的﹐合理的。周功和清楚指出了問題的嚴重性﹕

以後我們還要把《聖經》不同作者的思想統合起來。我們相信《聖經》的諸位作者﹐雖然用辭不同﹐卻都由同一位聖靈所感動 (參提後三16﹔彼後一21)。神是整本《聖經》的終極作者。否定統合諸作者的神學家﹐可能是已經否定了整本《聖經》是由聖靈所默示的信念。  (周功和﹐《榮耀光中活水泉》 ﹐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2﹐頁43。)

18世紀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 的說法﹕我們對每一節《聖經》的了解﹐須從我們對整本《聖經》的了解來了解。這是一種先在的預設 (presupposition)

 

21世紀的我們﹐這種要求好像不大合理。我們還沒有掌握到《聖經》每一節﹐每一段﹐每一卷的真義﹐何從建立我們對於整本《聖經》意義的了解﹖或有人會問﹕是我們的釋經帶著我們的神學走呢﹖乃是我們的神學 (偏見) 帶著我們的釋經走呢﹖ 言下之意﹐就是說﹕第二種的進路是不可被接納的。

 

這是因為我們今天受了兩種偏見的影響。讓教會醒覺起來!

 

 

偏見一﹕歸納獨尊﹔貶低推理思維方式

 

            第一個偏見是唯獨推崇歸納的思維方法 (inductive thinking) ﹐而有意無意拒絕推理的思維方法(deductive thinking)這來自盲從近代西方世俗、人本的哲學,和對世俗科學的迷信。

 

其實﹐自從古希臘以降﹐西方文化一直都接受三種合理的思維方式﹕歸納法 (inductive)﹐推理法 (deductive)﹐和辯証法 (dialectic) 。可是自從17世紀的科學與理性注意抬頭 ﹐歸納法的思維方式變成唯一合理合法的思維方式。今天很多福音派的《聖經》科老師教導學生﹐不應以任何神學偏見來理解《聖經》﹐不應把自己的偏見加進我們對《聖經》的解釋。我們應讓《聖經》自己說話 (Let the Bible speak for itself) 。聽起來條條是道﹔不過《聖經》科老師們又不知不覺的把自己的神學偏見帶進他們的《聖經》研究。

 

其實誰沒有神學預設﹖所謂的神學「偏見」﹐很多時候只是每人的世界觀。用近年時髦的說法﹐是每人的「代模」(paradigm) 。沒有人是「中立」 的﹐從來沒有人是沒有代模﹐沒有世界觀的。我們的思維並非在真空裡進行!現代科學哲學家 (如 Thomas Kuhn,  著有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已清楚看到這點。基督徒雖說自己是讓《聖經》自己說話﹐其實只會揭露了自己的神學預設。舉例﹕加拿大維真學院的新約權威費依 Gordon Fee﹐他本人是靈恩派的 (《讀經的藝術》一書的作者之一)﹐他寫的 「保羅的神學」﹐雖然對歸正宗的聖經神學 Vos 的天國觀作了介紹 (費依﹐《認識保羅的聖靈觀》﹐曹明星譯﹐台北﹕校園﹐2000 ﹐頁76-90)﹐可以還是(當然是)傾向靈恩的立場﹐不接近傳統歸正宗的立場﹗

 

這並沒有什麼奇怪。歸正宗的傳統《聖經》神學家﹐如葛理齊 Richard B. Gaffin, Jr.﹐會對保羅的神學有不同的詮釋。(參氏著﹕《聖靈降臨剖析》,香港﹕天道;道光文字委員會出版。)不過若有人一方面反對把系統神學的成果帶進《聖經》研究﹐同時又把自己的神學觀點毫不掩飾的帶進來﹐這就牽涉到誠實 (intellectual integrity) 的問題了。

           

信心(或信念) ﹐即一個正統的﹐合乎《聖經》教導的「代模」﹐在研究

《聖經》﹐在作神學工夫時都是必須的﹐並且是不可避免的。呂沛淵說﹕

人必須照著神所規定的方式來學習認識祂﹐即照祂在主耶穌基督裡所啟示的﹐不然神學研究就變成『世人的理學﹐虛空的妄言』 的俘虜﹐依循 『人間的遺傳﹐世上的小學』求新求變 (西二6-10)。換言之﹐神學乃是藉著 『信』來學習認識神﹐傳講神﹐榮耀神﹐享受神。(呂沛淵﹐《基要神學 () ﹕創造的神 (聖經論﹐神論)》 Lomita, California: 海外校園﹐2000﹐頁12。)

 

研究《聖經》的我們﹐得誠實一點﹐承認自己是有預設的﹐有代模的﹐然後找出自己的預設或代模究竟是什麼?當我們跟與自己不同代模 (神學預設) 的人士討論時﹐不要掩飾自己的代模﹐而自稱是竭力讓《聖經》說話 (let the Bible speak for itself)﹐別人則將神學的教義不合理地帶進他們的解經。把每人自己的代模放在討論桌上來比較、討論﹐是否更誠實的做法﹖

 

上面的例子說明﹐大部份《聖經》研究學者缺乏神學自覺 – not theologically self-conscious ﹐不少還以為自己是中立、客觀的,在讓《聖經》自己說話 (let the Bible speak for itself)。關於這方面﹐巴刻 (J.I. Packer) – 也是維真學院的教授已對他的同事們提出嚴重的警告 (參 《真理與權能》﹔另參巴刻的 Puritan Theology For Today 課程錄音帶)。

 

            其實事情沒有《聖經》科的學者們搞得那麼複雜。《聖經》從來就是聖靈默示的﹐聖靈與《聖經》一同作證 (參John Murray, “The Attestation of Scripture,” in  The Infallible Word, by the faculty of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46, reprinted 2002, pp. 1-54; www.wts.edu 。)因此﹐重生得救的人都接受了聖靈的教導﹐光照﹐膏抹。我們從重生得救以來﹐對於《聖經》整體的了解﹐已經有一個開始﹐一個根基﹗

 

 

偏見二﹕專家的權威至上

 

基於這些考慮﹐我們可以看見第二個偏見是﹕我們接受專家的學術恐嚇﹐認為平信徒們不可能單純地讀《聖經》﹐要靠專家的研究成果﹐才能知道每段經文的歷史文化文法背景。這樣一段一段的串起來不曉得要串到什麼時候才叫做認真的研究《聖經》。我們無形中接受了一種觀念﹐即必須靠專家的權柄 (the authority of the expert)﹐這與天主教要求信眾盲從教會的權威教導 (the magisterium of the church) ﹐或稱「默信」 (implicit faith),恰恰是不謀而合,不過「默信」的對象,從教皇轉移到學者們身上而已。

 

《約翰一書》 227說﹐主恩膏了聖徒們。基督徒有聖靈的教導。專家可以作的﹐不過是澄清聖靈在《聖經》已啟示的真理。

 

 

例一﹕保羅與雅各

 

            我們用一處經文舉例。《雅各書》224教導﹐人稱義不只是出於信心﹐也出於行為。表面看來﹐雅各像與保羅的《羅馬書》和《加拉太書》矛盾。但我們若先入為主的相信整本《聖經》是一貫的﹐先後不會矛盾的,就可以按照《雅各書》的每一段(也就是說﹐《雅各書》 224的上下文)來研究。

 

我們可從《雅各書》第一章開始﹐提煉整卷書每一段的主題﹕第一章告訴我們﹐人若需要智慧的話﹐可以向神求。這正好是《箴言》不斷提醒我們的﹗《雅各書》第一章又說﹐我們不應只是聽道﹐還要行道﹔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7章和福音書各處豈不是不斷教導這原則嗎﹖《雅各書》第2章告訴我們不要忽略窮人﹐耶穌基督在《路加福音》和四福音到處都關心、強調窮人的需要。雅各又教導﹐要謙卑自己﹐悔改﹔不要倚靠錢財﹔教會的長老們要好好的牧養羊群 (為病人抹油禱告等)。如此類推﹐《雅各書》中每一段的教訓都是與《聖經》其他的教訓完全一致的。

 

            好﹐我們現在看《雅各書》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是﹕信心﹐一個得救的人的真正的信心﹐可以是假的、沒有行為的信心嗎﹖雅各的答案是﹕斷乎不可﹗保羅在《羅馬書》與《加拉太書》要處理的是另一個問題﹕人可以帶任何功勞來上帝面前﹐被稱為義嗎﹖保羅的答案是﹕斷乎不可﹗《聖經》並沒有矛盾。

 

雅各﹐耶穌與保羅的一致性﹕

                        (i) 信心﹐悔改﹐行為 = 神所吩咐的﹐神的要求

                        (ii) 信心﹐悔改﹐行為 =罪人不可能做得到的

(iii)信心﹐悔改﹐行為 =基督的靈 (聖靈) 的恩典 (聖靈所賜的)

                        (iv) 信心﹐悔改﹐行為 =是罪人真正的行動 / 回應

                        (v) 信心﹐悔改﹐行為 =人做了﹐還是沒有功勞的

                        (vi) 信心﹐悔改﹐行為 = 父神因基督死與復活的功勞﹐而接納﹐稱義

 

 

例二﹕《聖經》的 離婚與再婚觀

 

            我們還可以看其他的例子。《聖經》關於離婚的教導﹐是前後一致﹐沒有矛盾的。上帝起初設立婚姻﹐為了給人同伴(創218);上帝也吩咐人類要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創126-28 。婚姻不是人想出來的﹐是上帝所設立的。(上帝當然知道人類會否人口爆炸﹐小孩的大學教育昂貴等問題﹗上帝仍坐在寶座上﹗)婚姻不是聖禮 (sacrament)﹔婚姻是盟約 (covenant),是在上帝面前﹐證人面前立志立約﹐終生愛對方。無論在教會行禮﹐或在政府面前交換了誓約﹐就是結了婚﹗(《箴言》 217 ﹔《瑪拉基書》214 而愛的真義是什麼﹖(林前13章)愛就是﹕決志為對方最高的利益而活。愛不是感覺。愛裡有感覺﹐愛也透過感覺來表達。這個功課﹐上帝要我們用一輩子來學習。

 

因此﹐上帝恨惡離婚。離婚從來就不是上帝設立的制度。離婚是人類墮落的後果。(《瑪拉基書》216)可是在人類中﹐離婚的確發生。因此上帝雖然恨惡離婚﹐可是祂管制離婚(例如﹕申24章﹐太19章﹐林前7章等)。雖然上帝管制離婚﹐可是祂的旨意從來就是﹕一男 + 一女 = 一體。(太196

 

主耶穌教導祂的門徒 (基督徒) ﹕不可離婚。離婚乃將婚約破除。(《馬太福音》5 31-32。)不合乎《聖經》的離婚之後﹐若再婚乃是奸淫﹐因為這個後來的婚姻害了先頭的婚姻的聖潔。(注﹕可能很多基督徒目前活在這種的婚姻當中﹔可是不要隨便再離婚﹔悔改必蒙赦免﹗)

 

主耶穌提出一個例外情況﹕淫亂。注﹕淫亂(fornication)  = 所有與性有關的罪。奸淫 (adultery) = 任何違背婚約﹐不忠的行為。這兩個字在《聖經》裡有特定的用法,定義不一樣。(太532用的是奸淫﹔太199用的是淫亂。)

 

主耶穌在太199針對的﹐是猶太人太容易、太輕率地離婚。上帝雖然管制離婚﹐要求人離婚時必需給對方休書﹐可是上帝從來不鼓勵人離婚。祂從來沒有在任何情況裡要求人必須離婚 (Divorce is never necessary, or required)

 

《申命記》241-4處理一個情況﹕男人休了妻子﹐因為她不悅目。她再婚﹐第二個丈夫也因她不悅目而休了她。兩次的離婚﹐兩位丈夫的休妻,都是不合乎上帝心意的。可是﹐離婚在上帝眼中是那麼的嚴重﹕當第二個丈夫死後﹐第一個丈夫不可再娶這女人為妻。人再婚後﹐與前配偶和好再嫁/娶就不可能了。(注﹕不悅目原文的意思不容易確定是指什麼事。)

 

現在我們回到《馬太福音》19章。我們必須從馬太1815-18的角度來看馬太199。兩處經文都是主耶穌的教導﹗若有基督徒犯了淫亂的罪﹐教會應按馬太1815-18的四步驟來管教﹕ (一)私下面責;(二)帶一﹐兩個證人面責﹔(三)告訴教會﹔(四)開除會籍﹐把他當作外人﹐非信徒對待。若在第123步中﹐他悔改了﹐那麼他應與上帝﹐與配偶和好,也與教會和好。

 

紀律 (管教)是主耶穌對全教會清楚的吩咐(就像洗禮與聖餐是主清楚吩咐的一樣)。紀律的目標﹐肯定是恢復犯罪者與神的關係﹐和與人(家庭) 和好。若好好執行紀律﹐教會必定更健康。這需要勤勞的事奉﹐作起來並不容易﹗很多教會在這方面虧欠/懶惰。

 

《馬太福音》1819章要一起來讀。(一)基督徒不可(主動) 離婚。(二)基督徒若犯淫亂﹐教會應根據《馬太福音》18章的程序處理。(三)犯罪者若不悔改﹐另一方 (注﹕我們不要輕易用「無辜」這個詞)可以離婚。上帝從來沒有吩咐基督徒離婚﹐上帝從來沒有鼓勵基督徒離婚﹔在這個情況﹐上帝容許基督徒離婚。(注﹕對方已經不是基督徒了。)

 

到保羅書信﹐我們可以看見﹐《哥多林前書》710-11所教導的﹐與主的

教導完全符合。基督徒不可彼此離婚。(保羅說﹕不是我說﹐是主說。)可是在712-16 保羅處理另一種情況﹐是主耶穌在福音書沒有處理的。因此保羅說,「不是主說﹐是我說。」 (一) 基督徒的配偶若不是基督徒﹐那麼基督徒不可提出離婚﹐要與非信徒同住。(二)若非信徒要離開﹐那麼基督徒必須讓他離開(離婚) 。上帝吩咐基督徒要容許非信徒離婚(若後者要這樣作) 。在12-15節﹐保羅說﹐因為有基督徒在一個家庭裡﹐那些非信徒都成為 「聖潔」了﹗(這「聖潔」不表示他們都不用信耶穌也會得救﹐而是說他們從廣義來說,是在約的群體,在有形教會圈子內,聖靈在這家庭動工。)

 

從這些經文我們可以作出結論﹕ (一) 《馬太福音》1819章教導我們﹐基督徒的基督徒配偶﹐若犯淫亂﹐而不悔改也不聽教會的紀律/管教﹐基督徒可以離婚 (到那個地步﹐對方已經不是基督徒了) 。(二)《哥林多前書》712-15教導我們﹐當一個非基督徒向一個基督徒提出離婚時﹐基督徒必須容許離婚。在這兩個例外情況下﹐上帝容許基督徒離婚。(請注意﹕所謂心靈的創傷﹐從來就不是《聖經》提供的離婚理由。可是﹐教會必須根據《馬太福音》第18章執行處理犯罪事件﹐這包括一個配偶不遵行婚約的義務﹐如離棄家庭﹐或虐待等。有身體/生命危險時﹐教會應立刻採取行動保護受害者。)

 

根據《哥林多前書》715﹐基督徒讓非基督徒離婚之後﹐可以再婚。這是第1415節最自然的解釋。英文﹕在這些事上﹐我們不被捆綁。還有﹐在《馬太福音》199﹐主耶穌容許基督徒離婚﹐當對方犯淫亂﹐不肯悔改也不聽教會的管教時。基督徒若可以離婚﹐則可以再婚。這是這條「例外」的最自然的字意解釋。

 

            讀者們,《聖經》前後是不矛盾的。摩西﹐瑪拉基﹐箴言﹐主耶穌﹐保羅的教訓剛好完全吻合。上帝的道多麼的奇妙﹗(Cf. Jay E. Adams, Marriage, Divorce and Remarriage in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1980; 中譯﹕傑伊。亞當斯﹐《婚姻輔導學談結婚﹐離婚與再婚》﹐台北﹕大光傳播﹐1988。)

 

            以經解經﹐宗教改革傳統稱 「信心的類比」(analogy of faith) ﹐或稱 「《聖經》的類比」(analogy of Scripture) 。上面引用過的《威敏斯特信仰告白》說﹐《聖經》若有地方不太明顯的話﹐我們就用比較明顯的地方來解釋不太明顯的地方﹕ 「以經解經乃是不能錯誤的釋經法﹔因此當《聖經》某處真實和完全的意義發生問題時 (聖經是一致的﹐而不是零亂的) ﹐當用其他較清楚之處加以解明 (彼後12021﹔徒1515﹔約546)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19)

 

            「以經解經」﹐是正統信仰的基本信念﹐是一個不可輕易放棄的預設。

 

 

偏見三﹕我們只能找出原本處境中的意義

 

            當代釋經學第三種偏見是認為﹕查經只須要﹐甚至只可能找出《聖經》在當時 (原來)作者對當時 (原來)的聽眾/讀者的信息是什麼﹖當時讀者們了解的意義是什麼﹖之後就應用在當代的我們身上。目前很多所謂福音派的釋經手冊是循著這種進路寫的﹐《讀經的藝術》的觀點﹐我們已經討論過。這種對《聖經》的態度﹐無形中可能否認了﹕《聖經》從舊約到新約有一貫的教導;也可能否認﹕重生得救的信徒﹐在聖靈的光照之下﹐可以跨越歷史的隔閡﹐可以認識到該段經文上帝的(超時間的)心意 ﹐然後應用這超時間的真理在我們今天所處的處境。

 

很嚴重的問題是,學者們沖淡了一個信念﹕每一段《聖經》都有它的永恆﹐超歷史的教導和意義。這原來是福音派(正統信仰)一直以來所相信﹐強調的﹗現在的福音派《聖經》學者們﹐是否認為上一代的《聖經》觀不管用了﹐用楊牧谷的書名來說﹐已經是「壞鬼」﹐是爛掉不能吃的食物了呢﹖

 

            巴刻指出﹐現代的《聖經》研究學者﹐過份強調《聖經》時代和我們今天的文化隔閡﹕

從現代《聖經》研究和當代神學的學術觀點來看﹐他們 (指清教徒們) 並沒有(好像我們今天)同樣的對我們(讀者)的世界和古代近東世界之間文化隔閡的意識。他們沒有我們現代人對文化隔閡的意識。假如今天有一位清教徒在坐於我們中間﹐他會對我所說的點頭﹐然後說﹕「不過你知道嗎﹖這些對我們不很重要﹔這些並不很重要。」

當代《聖經》學者們中的一種謬論是﹐他們告訴我們他們整天不停的告訴我們這(文化差異)非常重要。其實我認為清教徒們是對的﹐就是說﹐事實上這(文化隔閡)不太重要。假如你能依靠聖靈與《聖經》裡的敬虔人士有同感/同理﹐假如你能認同他們所面對的 「信靠與順服」 的挑戰的話﹐你就成功了﹗你就在明白《聖經》了﹗《聖經》裡偉大的救贖真理道成肉身

﹐贖罪大工﹐稱義﹐重生﹐基督的再來等這些真理都不受我們世界與古代近東世界之間的文化差異影響﹗真正受文化差異影響的﹐不過是一些瑣碎的小節﹐在倫理上的一些次要問題。只當你下到那個層面﹐文化之間的差異纔開始重要起來。

 

From the standpoint of modern Bible work (scholarship) and modern theology, they (the Puritans) did not have the same sense of cultural gaps between our world and ancient near eastern world/worlds… They didn’t have our modern sense, our modern awareness of the cultural gap.  But if there was a Puritan here, he would nod his head at my statement, and he would say, “But you know, it didn’t matter, and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One of the nuttiness-es of modern biblical work is that they tell us - they tell us ad nauseam – that it matters a great deal.  Actually I think that the Puritans were right, in saying that it doesn’t matter very much.  If you are capable of empathizing, through the Holy Spirit, with the godly men of Bible times... if you are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 of faith and obedience that came to them, … you are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The great truths of salvation – incarnation, atonement, justification, regeneration, Christ’s return – … aren’t affect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world and our own!  The only things, actually,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do affect, are some of the minutiae, some of the minor matters of ethics – whether in our culture we should greet each other with a holy kiss…; whether in our culture we should ask women to be covered in church … it is only when you get down to that level,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ne culture and another begins to matter. 

 

關於主要的事﹐我們世界與古代近東之間的文化差異並沒有起重要的影響。因此﹐清教徒沒有我們的意識﹐他們並沒有損失什麼。讓我直說﹕我認為﹐自從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以來﹐現代新約學者被一種假設轄制﹐就是﹕古代世界與我們的世界是那麼不同﹐我們不可以按字面就相信《聖經》文獻所說的﹐對我們是真的。至少﹐我們非經一場辯論不可﹐才能接受(《聖經》所說的)。我認為這個假設﹐這種(對《聖經》的)懷疑態度對深入了解《聖經》的進展,只有損害而沒有幫助。它使人們對次要的(文化) 差異高度敏感﹐然後他們把精力放在那些需要一些倫理上的調整等次要文化課題上。

 

For the major thing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ncient world and our own don’t matter.  So the Puritans didn’t lose out by not being as aware of those differences as we are. …

(To be) quite specific: I think that the supposition which has possessed modern New Testament exegetes and biblical theologians ever since Bultmann, namely, that the ancient worlds were so different from our own world, that we cannot take at face value, as truth for ourselves, anything that the Bible documents say – at least we cannot do it without argument – I think that suspicion, or assumption … has actually made against, and inhibite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criptures. …  It has made people super-aware of differences which are only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and then they major on … the minor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call for ethical adjustments in detail. 

 

我認為50年來﹐因為採用了這種的假設﹐我們所得的﹐損害多過益處。今天假如我的新約研究同事們在場的話﹐可能會向我挑戰。可是﹐他們不能從我所站的觀點來向我挑戰。

我是一位(系統)神學家。我以一位神學家的身分與觀點來看《聖經》學者們。我需要他們 (解經)的幫助。不過當他們有時在他們的圈子裡﹐一些假設完全控制了他們﹐成為最核心、最具決定性的假設﹐令他們不能正確地解釋《聖經》時﹐我會注意到。

一個神學家必須冒險地說﹕「只有那些在神學上已經作了功課的人﹐纔是站在山上﹐居高臨下檢視整個教會生活與基督教學術世界。那些在山下埋頭於自己專業的工作裡﹐而又沒有足夠神學知識讓自己到山頂來看一看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缺少什麼。」

 

And I think we have lost more than we have gained, by taking this assumption so seriously for the last 50 years.  If my New Testament colleagues were here, they would probably challenge that.  But they wouldn’t be challenging it from the position I occupy.   I am a theologian. … And I look to the biblical scholars from my standpoint as a theologian.  I try to assess what they are doing from my standpoint as a theologian.  I want help from them.  And I do notice it, if from time to time they are so possessed by assumptions that are central and decisive in their own fraternity … – that they cannot in fact do the exegesis right, in a way that I can draw from my theology. 

A theologian does take the risk of saying, “Look, only those who have done some theological homework do actually stand on the hill, from which you can survey the whole scene of church life and Christian study.  Those who are down on the bottom of the hill working in a particular area, and don’t know enough theology to come up the hill and look at things from the top of the hill – they don’t always realize what they are doing; they don’t always realize what they are missing.”

 

你可能不贊同我的看法,可能會說﹕「嗨﹐你只不過在將作神學家的地位自我膨脹而已。每人都會說﹐他所作的是最重要的啦﹗ 」那當然。雖然如此﹐各位朋友們﹐我還是要這樣說﹐並邀請你回去好好想一下。這個 (文化差異)不是天大的問題﹐雖然那些專業的解經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很重要﹗我會對他們說﹐「伙子們﹐你們看不見一些東西﹗你們在注意一些你不應該注意的事﹐採取一個次要的立場因而阻止了你們 (對《聖經》) 的了解﹗你們認為這 (文化差異) 是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它不是如此。」

 

我不是說﹐所有福音派的神學院都好像我所說的看見這點﹔因為他們並沒有看見。(巴刻﹐「清教徒神學與當代教會」﹐ 維真學院課程錄音帶 [溫哥華﹕維真學院發行,1992]﹐第二講﹕「清教徒的《聖經》觀」﹐問題解答部分。)

 

Now you may not wish to endorse that opinion.  You may say, “That’s just a theologian magnifying his office.  Everybody is going to say that what he do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course they are.  Nevertheless friends, I am going to say it, and invite you to go away and think about it. 

This is not a matter of major importance, although the professional exegetes probably would one unanimous voice say that it was.  And … I would say, “Chaps, you are missing something!  You are stunting your own understanding by paying attention which you really ought not to be paying, to a position which is of secondary and minimal importance.  You are treating it as if it is a major matter, and it isn’t.” 

 

…I am not saying that all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ies see this the way I have just said it, because they don’t. 

(J.I. Packer, Puritan Theology for Today, Vancouver, B.C.: Regent College course tape, 1992.  Question and answer period.)

           

親愛讀者﹐你相信每段的《聖經》都有永恆﹐不變的教導 /意義嗎﹖筆者再強調﹐不是你我自己對《聖經》的解釋﹐乃是《聖經》本身裡﹐有一套真理系統。

 

巴刻在上面所強調的是﹕其實《聖經》學者常常把我們(讀者)與《聖經》原來的歷史文化處境之間的隔閡過份誇大。其實這個歷史文化上的 「建橋工程」 (bridge building) 並沒有聖經學者說得那麼可怕﹐那麼須要專家來主持。

 

            以經解經﹐還是今天教會所須要依循的進路。

 

 

結語

 

以上所述種種華人教會的亂象,都叫信徒身處屬靈上的大飢荒中,靈命飢渴受餓發昏。追根究底﹐乃因沒有聽見主耶和華的話,不聽從《聖經》(《阿摩司書811),陽奉陰違,自食惡果。這些現象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這裏無須判斷。重要的是,對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聖經》是基督徒生命與事奉的根基,根基若毀壞了,義人還能做什麼呢?

 

讓我們在主面前一起悔改,不再效法這個世界,心意更新,回應主的呼召,歸回《聖經》,重建倒塌的帳幕,修牆垣堵破口;將我們的生命事奉與教會的生活見證,重新立基在《聖經》,上帝的話至聖的真道上。

 

我們呼籲華人教會回轉,歸回歷代基督教會的正統信仰,特別是宗教改革領袖們的信仰,堅定認信《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是完全無謬無誤的,是至高權威,是全備無缺的;並以這信念為基礎﹐和「以經解經」 為方法﹐以解經講道和教義講道為己任,為教會,為下一代建立一套忠於《聖經》的,純正的信仰!

 

  

林慈信

 

2002115日多倫多修訂

200811日洛杉磯再修訂

 

 

 

 

 

 

 

 

 

 

 

 

 

 

 

 

 

 

 

 

 

 

 

 

 

 

 

 

 

 

024A  天主教教義與《聖經》真理的不同

How the Catholic Church’s Doctrine Differs from Biblical Truth

 

 

基督教從天主教分出來?

 

有人說﹕基督教與天主教 (Roman Catholicism) 都是基督教 (Christianity),不是嗎?

答﹕不是的。兩者之間在很基本的道理上是截然不同的。

又有人說﹕基督教是從天主教分出來的,不是嗎?

答﹕這種看法表面上說的過去,可是嚴格說是不正確的,也不符合歷史事實。

 

從主耶穌在地上和《使徒行傳》時代,基督的教會就在地上設立(地中海地帶)。使徒和使徒後的牧師們(後者稱「教父」 Church Fathers)都教導同樣的真理。因此﹕教會是大公的 (the church is “catholic,” “catholic” = universal)

 

第一世紀末開始,福音傳到敘利亞、波斯、非洲、甚至傳說傳到印度。

今天這些「東方教會」還存在,大部份歸入東正教 (Orthodox church)

後來在唐朝,景教 (the Nestorians) 傳到中國,是「東方教會」基督教的一種。

 

(因此﹕說「基督教是西方的宗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313 AD 羅馬皇帝君斯坦丁 (Constantine) 歸信基督。基督教從一個被逼迫的信仰,搖身一變成為受官方優惠的宗教。君斯坦丁的兒子更規定基督教成為國教。

基督教從此有了政治權力,同時教會內部的組織和信仰開始腐化。Power corrupts!

590 AD 羅馬的主教自稱為教皇 (papa, or Pope)。從此天主教會規定很多人為的儀式;傳播一些與《聖經》相反、靠人的行為得救 (salvation by works) 的道理。

 

(註﹕教會是大公的,「大公」一詞英文作 catholic。羅馬天主教的名字也用同一字﹕Roman Catholic Church。不過,基督徒相信,教會是 Catholic的,是大公的,普世的,這大公性、普世性不是因為教皇的權柄,而是因為所有真正的教會都相信同一本《聖經》。因著我們大公的信仰,所以教會才是大公的,普世的。)

 

1517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提出95點需要辯論(討論)的問題 (95 theses),結果1521被天主教開除。從那時開始,馬丁路德(德國人)、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 法國人,在瑞士帶領教會)、英國教會等,都回到原本《聖經》的信仰。歷史上稱這場宗教運動所產生的教會為「抗羅宗」或「基督新教」 (Protestants, <- protest)

 

所以,其實不是基督教離開天主教,而是天主教在313-590這段時期偏離了真理。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人們回到《聖經》原來所教導的真理。(這裏我們不討論是否有些天主教徒可能得救,這是上帝主權範圍的問題。)

 

天主教與《聖經》真理的不同

 

1.  信仰生活最高權威 (Highest Authority for Faith and Life) 是什麼?

 

宗教改革(基督新教 Protestants)強調「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聖經》是我們信仰與生活的至高權威。  

天主教教導﹕信徒必須被動的相信、順服教會的教導 (implicit faith)。教會有教導的權柄 (magisterium of the church)

基督徒﹕教會不可束縛人的良心 (bind the conscience),只有上帝有這權柄。

天主教﹕教皇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 (vicar of Christ)。教皇執行他的的權柄說話時(when the Pope speaks ex cathedra) 他的話是上帝的話。另外,教會會議(指紅衣主教正式開會,Church councils)的決定,也與《聖經》有同等的權威。

 

有些天主教的教義,是近年才決定﹕童貞女瑪利亞出生就無罪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Virgin Mary) 是十九世紀決定的教義!

 

《聖經》真理﹕惟獨《聖經》是信仰,生活的權威。

天主教教導﹕《聖經》,再加上「教會」的權威。

 

 

2.恩典如何在人心裏工作?  The Operation of Grace in the Life of the

Believer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都相信﹕基督為罪人的罪在十字架上贖罪。

不同的地方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人如何獲得?

 

《聖經》教導﹕人得救恩,惟獨藉著信心(包括悔改);藉著信,人在上帝面前稱義 (justified)。上帝將基督的義歸算我們 (righteousness of Christ is imputed through faith)。(羅馬書44;創世記156)。

 

天主教的教導是﹕恩典注入人心。Grace is infused.  “Infuse” =「滲透」(osmosis)

「恩典」(救恩)藉聖禮注入人心 (grace is infused through sacraments)

聖禮包括告解 (在神甫面前認罪),洗禮,彌撒,婚禮,臨終禱告等七種(我們基督徒相信﹕主耶穌只設立兩種聖禮,就是﹕洗禮,聖餐)。

 

天主教﹕信心加上行為(這種行為是為了在上帝面前績功德 /「義」的)。Faith with works (a kind of “works” which earns merit/righteousness before God).

 

<<聖經>> ﹕恩典是歸算的﹐透過信心。Grace is imputed through faith only. 

我們得救本乎恩,惟獨藉著信心。 We are saved by grace, through faith alone. 

 

 

 

      3.上帝與人之間有多少中保﹖ How many mediators?

 

《聖經》教導﹕耶穌基督是上帝與人之間唯一中保。若不藉著祂,無人能到父上帝那裏。祂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146;使徒行傳412)。

 

我們都是罪人。「沒有義人,連一個都沒有」。藉著信心,上帝將基督的義(聖潔)歸算給我們,白白賜給我們,這「義」從我們以外 (extra nos) 加給我們。

 

天主教教導﹕有一個「功德庫Treasury of merits;裏面有聖人 (saints) 的功德。「聖人」就是那些在生前作的好行為過多,多過需要為自己贖罪的。

因此 信徒可以向這些聖人禱告,他們為信徒轉告上帝。

聖人中最尊貴的就是童貞女瑪利亞 (Blessed Virgin Mary)

 

《聖經》明明教導﹕基督是上帝和人中間唯一中保(the only Mediator)

聖人也是人,是罪人,需要基督的救贖。

 

 

 

結論

 

如此看來,天主教和《聖經》所教導的,在(一)信仰與生活最高的權威,(二)人如何獲得救恩,和(三)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都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我們可以問﹕天主教所信仰、敬拜的上帝,是否《聖經》中自我啟示的上帝?

我們通常會樂觀地說﹕所有宗教都是勸人行善,不是嗎?

宇宙裏只有一位真神,所有宗教都是勸人來到這位真神面前的,不是嗎?

但是﹕事情的真相是如何?

 

應用﹕基督徒與天主教徒通婚,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基督新教(宗教改革)的五項「唯獨」﹕

 

            唯獨聖經                        Scripture alone

            唯獨恩典                                Grace alone

            唯獨信心                                Faith alone

            唯獨基督                                Christ alone

            唯獨因為上帝的榮耀            For God’s glory alone

 

 

www.chinahorizon.org http://samling.ccim.org           www.chinesebible.org



[1] Meredith G. Kline, Images of the Spirit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80).

[2] 参照出3318346;及Geerhardus Vos,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 Co., 1959), 129-34.